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19.01.17期 >
A10-房租抵扣个税,房东租客不用慌

A10-房租抵扣个税,房东租客不用慌

今年起,个人所得税在起征点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育、医疗、住房、赡养等六大领域支出实施专项附加扣除的减税政策。其中,“房租抵扣个税”在部分地区的实践中遭遇“尴尬”局面:部分房东担心“暴露”房租收入而不愿配合房客申报减税,一场无声的博弈正在展开……

房东房客诉求不一

国务院印发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规定,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在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按每月1500元扣除;除上述城市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按每月1100元扣除;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按每月800元扣除。

换言之,根据新政策,居民在住房租金上的支出,可根据所在城市情况按一定标准(1500元、1100元、800元三档)抵扣个人所得税,抵扣之后,其收入中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部分会相应扩大。

然而实践中,房东与房客诉求不一,让“房租抵扣个税”遇到了麻烦。24岁的“北漂一族”小王因申报个人所得税资料向房东询问身份证号码时,就遭到拒绝,房东算了一笔账:目前5000元的租金,如果按照5%~10%的综合征收率,自己可能要为房租收入多交好几百元税。“如果你申报租金扣除,税务局找我收税的话,我会把钱加到房租上,目前的房租是不含税的价格。”小王的房东如是说。

小王的遭遇并非个例,很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反映,自己向房东索要其身份信息时遭到拒绝,房东以提交信息后可能被征税为由,规劝租客不要申报个税租金扣除,甚至有房东还表示如果进行扣除就要租客退房。

一边是个税可能抵扣几十块,另一边是房租可能上涨几百块,权衡之下,很多租客为了避免与房东闹僵而被扫地出门,被迫选择不再申报租金支出扣除,由此无法享受到国家发放的个税减税红包。

在市场人士看来,长期以来中心城市住房租赁市场的供需紧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房租抵扣个税”遇阻。

个人房东纳税并不普遍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特聘研究员杨默如表示,如果想要享受房租抵扣个税,需要填报申请材料,必须提供房东的详细信息。如果房东已经足额纳税了,就不存在增加税负的问题,比如说房东是一个规范的公寓出租公司。

那么,没有足额纳税的房东,会受到影响吗?

以个人所得税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7号)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个人出租不动产取得的所得,在个人所得税法律规定的个人所得的范围。

个人所得税税率有几种综合所得(含工薪收入)和经营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表,而财产租赁所得则适用比例税率,固定税率为20%。自2001年1月1日起,对个人出租房屋取得的所得,暂减按1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在实际征管中则存在着更低的核定征收率。

那么,有多少房东过去缴纳了这部分税呢?

在实际的租赁关系中,由于租客多是不需要开发票的个人,房东的房租收入往往被模糊掉,未能按照税法的规定来纳税。市民李先生表示:“还没见过哪个房东租房去申报纳税。”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表示,房东“涨租避税”的做法,表面上看是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遇到的新难题,但本质上却反映出我国住房租赁市场长期存在的弊端。“我国住房租赁市场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房东与房客在话语权上明显失衡,房东经常随意涨价,而房客则处于弱势地位。”丛屹说。

减负初衷不会变

房租的专项附加扣除,一头连着租客,一头连着房东,中间可能还有房产中介。对于租客来说,最关心的是抵扣能省下多少钱。而对于房东来说,最为关心的是租客申报的信息将来会不会成为向房东征税的专项线索。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说,首先,按照目前个税法的规定,房东收取的房租收入要按照财产租赁所得缴纳个税,这个和房客是否需要抵扣没有直接关系;其次,房东也有义务协助房客完成房租抵扣个税,以担心被税务局追缴税费的理由来阻挠房客的个税抵扣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学术委员、理事汪蔚青表示,在申报租金扣除时,新规只是要求留存房租合同等备查,并没有要求提供完税发票和付款记录,本身政策已经考虑得很周到,释放了最大的制度善意,就是为了方便租客能顺利享受到租金扣除。但很多房东借机威胁涨房租,对于这种行为可以根据租赁合同条款的约定来主张自己的权利,也可以直接向税务部门举报。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0月1日起,减税新政让月工薪收入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税负降幅超过50%,不少纳税人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2019年1月1日起专项附加扣除实施后,纳税人在已经享受到普惠性减税红利的基础上,获得了一个更精准的减税红包。

“这些减掉的税收都实实在在地进了老百姓的腰包,增加了居民的实际收入。收入多了,大家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自然就会增强,这对于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会发挥积极作用。”不久前,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这样评价个税改革的意义。

专家普遍认为,尽管暂时遇到困难,但“房租抵扣个税”仍将成为减税降负的重要实现形式。中国政府降低税费、改善民生、释放红利的初衷和基调不会改变。未来,随着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建立以及房屋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房租抵扣个税”面临的阻碍将有望破解。

那么,个人出租住房真的缴税很高吗?到底要缴多少税呢?

个人出租住房需要缴纳的税目非常多,包括增值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等。一般来说,税务部门为了简化计算,会设定一个综合税率。不同省市和地区的差异较大,有的省市个人出租房屋税收综合征收率低至4%。很多地区对于个人出租住房按一个较低的综合税率简易征收房租的税金。比如北京和上海,一般是按照房租的5%综合税率来征收。

也就是说,假如北京一个房东出租住房,每月房租收入3000元,按照5%综合征收税率,实际缴纳税款只有150元,纳税数额远没有网络文章中计算的那么高。

租客如何顺利享受抵扣

专家表示,后续建议针对此类问题继续观察,若是房东不愿意配合租客抵扣税费,估计税务部门还需要提供一些比较简便的操作办法,即简化流程。同时后续租赁市场发展中机构类房源租赁会增多,这种情况可以回避房东不配合的尴尬。

目前国内的确存在对于个人房源出租监管的漏洞,对个人出租房源查收税款的难度也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许多出租房并没有缴纳相应税费的问题,也需要建立和健全对于租金个税缴纳的监管制度。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其实过去很多房东偷税漏税,从长期看,个人出租房交税是必然的。

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中国的个人房东没有纳税习惯,也不会进行租赁合同的登记备案,这存在历史的原因。房租抵扣个税,应该是让租户从中受益的,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考虑有一个过渡期的安排。

他还建议,可考虑与正在推进的房地产税立法进行衔接,比如同样征收房地产税,个人房东出租房屋如果去备案和缴税的话,可以酌情让他们少交一点,要给予一些优惠措施,鼓励这些房东去进行租赁合同备案,但这是一个很慢的推进过程。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王婷婷实习生靳环宇据《人民日报》、《理财周刊》杂志等资料整理

您有一张新的支付宝账单,请注意查收

从2019年第一天开始,“支付宝没有年账单”就一直霸占了微博热搜榜单,备受关注的“支付宝年账单”没有在新年第一天如期而至,众多网友发文:“没有支付宝账单,新年都没有快乐了呢。”

而当人们以为这个新年要冷冷清清的时候,伴随着网络上一片欢腾,“支付宝账单”这个磨人的小妖精,终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来了!

网友们在看完了自己一年的消费情况后,齐呼:“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

网络消费数据惊人

今年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比往年低调,需要在搜索框输入“年账单”,或进入自己的账单,才能在展示条上看到年度账单的活动。同时,今年的年度账单,分别从深夜打开支付宝日子、全年消费总额、消费金额最高类目、消费最多的月份、全年点外卖次数、线下支付次数、全年出行次数等维度来回忆支付宝用户一年的支付宝生活。

整个账单就像一张从打印机中慢慢打印出来的购物小票,而且在最后的总消费额度上,还可选择“不忍直视”或“点击看我”来查看今年的全年消费。

白领一族刘先生点开自己的账单,非常吃惊地看到年度总消费是“176975.76元”,其中“生活日用125475.22元,饮食10007.22元”。

“看到数字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时就想,自己没多少钱,怎么花了这么多?”他说,回忆过去一年买的东西,有手机、电脑、投影仪、空气净化器、餐桌等,回想起来,要不是媳妇管着,可能还会花更多的钱。

看了账单,才“看清自己”

“这一年花销不小,里面有很多项目,是去年的新尝试。”市民赵女士发现在她的账单里,保险和理财占了不小的份额。其中,保险是通过支付宝为全家人购买各类保险;理财则是尝试购买基金、定期等。

从年度账单中,大家都“读出”数字外的含义。一位市民说,因为花费数额超出了收入的总数,他要克制超前消费,要攒钱;也有市民说,去年买了一套房子,使用支付宝支付了其中一部分房款,使得账单一下子变得很大;更有市民觉得在饮食一项上的花费太多,认为自己找到了胖的真正原因。

不少市民说,查看了账单才发现,过去一年生活还不错,各方面的花销维持着不错的水准。在网络上,网友们为年终账单创造了一个网络新词“账单式小康”——明明穷到举步维艰,但一看账单感觉自己过去一年过得还挺凑合。

支付宝年账单项目组在账单推送之后,在官微上发布了一封信,信中写着“总有一些账我们算不清”,总结了这七年以来年账单遇到的困难和收获的情感。这封信还说,七年前开始做这份账单,“可到了今天我们越来越发现,时光里累积的变化,让很多事情已经无法用账单算清楚。”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王婷婷实习生靳环宇据搜狐网、半岛都市报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