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19.02.28期 >
A08-少儿编程越来越火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

A08-少儿编程越来越火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

A08-1.jpg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火爆,它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作为人工智能基础的编程也成了家长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发了少儿学习编程的浪潮。相对于浙江等地,重庆的少儿编程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家长纠结于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习编程。

让孩子拥有“计算思维”

所谓少儿编程教育,是指通过编程游戏启蒙、可视化图形编程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解难能力。在培养方面注重更多的是引导、启蒙的作用。在最初阶段利用一些小游戏引导孩子入门,让孩子对编程产生兴趣。随后再让他们进入趣味编程的学习,并开始学写代码。学完以后,孩子就能独立完成六七百行代码,做出简单的小游戏。

目前,少儿编程市场愈来愈火热,不少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抢占这一先机。市面上出现的少儿编程培训机构让人眼花缭乱。相对于浙江沿海等地,在重庆,做线下培训的机构并不多,但线上的少儿编程培训机构却五花八门,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少儿编程”四个字便会弹出一长串关于线上少儿编程培训机构的网站信息。

在这些线上培训机构里,其课程除了少儿编程,还包括智能机器人编程和编程数学,每类课程均按照年级被细分成多个阶段。以少儿编程为例,零基础的6岁孩子,便可以接触模块拖拽类的启蒙编程(不涉及代码),学制一年。等到三年级以后,他们进入趣味编程的学习,并开始学写代码。

许多少儿编程培训机构都表示,少儿编程并不是为教孩子学习编程的知识,而是教他们学习一种“计算思维”。少儿编程真正能带给孩子的东西,是一种思维层面的变化,比如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培训机构在设计课程时,更强调其趣味性。

编程是逻辑思维的体现

美国已经有700万小朋友在学习编程,日本小学生也走进App开发私塾开始学习编程,英国直接出台规定要求5岁以上儿童学习编程,欧洲其另有16个国家把编程纳入教学体系。而在我国,编程已经被浙江、山东、江苏、北京、重庆等省市纳入中小学必学课程。尤其是浙江,更是把编程纳入高考范围,可见学习编程的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清华前校长陈吉宁曾对少儿编程Scratch之父米切尔·雷斯尼克说过:中国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那种逻辑思维缜密、能够应对变化、提出独特想法的创造性人才。而“编程思维”就是“理解问题—找出路径”的思维过程,它由分解、模式识别、抽象、算法四个步骤组成。通过这四个步骤,每一个小问题被单独检视、思考,搜索解决方案;然后,聚焦几个重要节点,忽视小细节,形成解决思路;最后,设计步骤,执行——问题解决。可见,学习编程有助于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将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并逐步破解。

根据教育认知学,孩子会在7岁左右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7—12岁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最佳形成期,所以学编程的最佳时机是小学段。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威胁到人类存在的时代,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以及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无疑对孩子的未来会有莫大的帮助。

对编程老师要求高

业内人士认为,绝大多数家长对少儿编程的概念并不了解,他们抱着“可以尝试了解”的心态,较为谨慎,因此,编程教育市场依然需要培育。不过,近一年来,家长对少儿编程的认知逐渐提高,对让孩子学习编程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

编程教育市场普遍具有较大的规模,但同时又是一个“慢”领域,需要静下心来反复琢磨、研讨。而少儿编程教育,不仅在于追求少儿对“编程工具”的使用掌握,更在于通过编程联系,帮助少儿掌握更好的学习策略与逻辑思考能力。

不同于其他学科培训,编程培训是一种专业型、实践型的培训,它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也需要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编程经验。好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结合少儿教育的教学特点来保证,包括教学的辅导、兴趣的引导等,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相对于其他学科要严格许多,因此好的教师相比其他学科是更加稀缺的。

孩子的兴趣是关键

虽然学习编程对孩子有很多好处,但还是要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特点来进行相应的课程选择。比如有些孩子喜欢scratch编程或者网页设计编程,这就需要让他们去尝试一下应用类的编程学习;如果他们对机器人控制非常感兴趣,就可以让他们尝试一下机器人编程设计。

学编程不像学音乐、舞蹈、美术那样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很多小朋友来说,编程有助于他们逻辑思维的锻炼、系统观的形成,以及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在孩子学习编程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不能以将学生培养成程序员为目的,而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公开表示,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编程变得很“热门”,对此,家长必须理性,不能盲目攀比,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主要目的应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不是追求功利,诸如增加幼升小、小升初的竞争砝码等。学少儿编程不能陷入功利陷阱。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王婷婷实习生廖婷婷据《重庆晨报》等资料整理

上海科学家首次揭示猕猴也能感知视觉错觉,有助解开错觉之谜

视觉错觉,是一种真实的感知觉,是人类大脑通过复杂的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海量神经计算而产生的。2月19日,《神经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由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视知觉脑机制研究组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首次揭示了猕猴和人一样,也能感知到Pinna运动错觉。

他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编码真实旋转运动的大脑内颞上区神经元也能够编码相对应的错觉旋转运动,揭示了真实光流运动向错觉光流运动转化的脑神经生理机制,为解开Pinna错觉之谜打开了一扇窗。王伟研究员课题组通过使用心理物理和单个神经元电生理记录技术手段,在精确控制Pinna错觉刺激参数的条件下,详细研究了各类复杂光流运动从真实向错觉转化过程中的运动信息脑神经整合机制。

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罗俊翔介绍,他们先通过心理物理测试,确认参与实验的人与猕猴都感知到了Pinna旋转视觉错觉。然后,他们对猕猴进行脑区的探测,发现在猕猴背侧视觉通路中两个编码视觉运动信息的高级脑区——背侧内颞上区(MSTd)和中颞区(MT)对刺激有着明显的反应。

他们的实验结果首次揭示了复杂光流运动视觉错觉在背侧内颞上区和中颞区的神经整合编码机制:首先,内颞上区特异性编码某一类真实光流运动的神经元,也能够编码相对应的视觉错觉光流运动;其次,和真实运动一样,光流运动视觉错觉也是通过整合其前级中颞区神经元局部视觉运动信号而形成的。最后,光流运动视觉错觉需要更长的神经整合时间来完成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表征。

著名捷克科学家蒲肯野在150年前曾经说过,视觉错觉包含视觉真相。错觉也是真相之一,此项研究也为蒲肯野对视觉错觉的精确表述,提供了最直接的神经生理学证据和理论支持。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视觉信息在不同等级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的加工原理。

视觉错觉有何作用呢?其实,视觉错觉的应用涉及人们生活、艺术、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如果一个人的身材比较胖,可以穿竖条纹的衣服来使自己显得更‘瘦’一些;运用运动错觉和空间透视,可以将室内设计得更加具有空间感。”

各种错觉信息“不按常理出牌”的模式,为研究神经元活动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目前除了开展心理物理实验、核磁共振扫描研究以外,科学家还进行了大量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来研究各种错觉现象更深层次的生理基础。从短期目标上来讲,是要理解视觉系统的基本原理,从长远来讲,是为了掌握整个大脑的基本运行规律。而错觉,提供了窥探大脑奥秘的窗口。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王婷婷实习生廖婷婷据上观新闻、中科院上海分院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