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19.02.28期 >
A10-越治疗越近视-视力康复中的障眼法

A10-越治疗越近视-视力康复中的障眼法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几乎是中国总人口数的一半。面对肥得流油的市场,不法商家纷纷打起了“视力康复”的歪主意,并声称能够“治愈近视散光”“智能降低度数”,甚至“轻松摘镜”。真有这样的好事?其实很多人都上当了。

视力变好的猫腻

现在的一些视力康复机构,有吹嘘高科技神奇仪器的,也有推销“不打针、不吃药、无痛苦”,轻松恢复视力疗法的,许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参加过这类机构的线下训练,并反馈“效果不错,不戴眼镜视力也提高了”。

真的这么神奇?其实并不。

多数近视的原因在于眼球过长,散光则因角膜各方向弯曲度不同,想要纠正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眼球的形状,目前没有一种训练或神奇仪器能够做到。如果真的近视而接受了不正规治疗,则很容易错过控制近视的最佳时机。被骗钱事小,如眼睛出问题,那可就后悔莫及了。

那为什么在“视力康复机构”视力就变好了?受到场地、患者病情、认知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我们会使用很多类型的视力表,但同一个人使用不同视力表则可能产生不同的测试结果,因为视力表的印刷,放置的距离、高度,光线的强弱都是视力测试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甚至被测者的心理都能影响到视力测试。因此,不难想象测试视力的结果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调整灯箱的灯源,把反射镜的距离变一下,或者换一个印刷对比度较差或较好的视力表,缩短或延长每个字的辨认时间,这些都能使得测出的视力水平不一样。

电脑验光也辞其咎。在不散瞳的情况下,同一个人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使用同一台验光仪测视力,得到的结果可能会相差很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因为我们的眼睛存在“眼调节”,即眼睛需要看清楚近处物体的时候,会自动调节成一个“近视”的状态。那么一个本来就近视的眼睛,看近的时候就处于一个度数更深的状态。

电脑验光环节具有可诱导性,做电脑验光时,我们应当避免“眼调节”的影响,不要盯着仪器表面或者其他近处的物体看,而是看着机器里面的图案,并想象它在很远的地方。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按照规范来操作的,很多机构在给被试者第一次测试的时候就故意要求被测者盯着仪器的探头,所得出的度数自然就很高了。很多类似的细节可以引起或大或小的度数偏差,只要第一次测深了,以后度数“变浅”也自然就是机构的“功劳”了。

视力训练实则不练视力

很多人在参与视力康复机构的视力训练之后,感觉自己的视力好像变好了,不戴眼镜看东西清晰一些了!其实这些都是套路。通过外部手段可以影响视力评估的结果,那么通过视力康复训练也可以使患者产生短暂的“不戴眼镜时视物变清晰”的错觉。

其实,这是通过训练使得“相同近视度数的人”测出了“不同的视力”,其原理来自我们的“大脑的模糊适应现象”。我们的视网膜在焦点处成像是最清晰的,但在这个焦点前面和后面的一小段距离里,成像也是相对清晰的。如果视网膜能接收到这段焦深范围内的光线,大脑也会识别为“清晰”。大脑对“不清晰”是有一定的容忍范围的,只有超过了这个范围,我们才会感觉到不清晰。

视力训练起作用的地方根本不是眼睛,而是大脑,大脑不断地适应模糊的视觉后,这段“可容忍范围”扩大,原本它认为不清晰的东西,也会变得清晰,于是视力就好像提高了。

只是,这一切适应都要建立在“模糊”的前提下,一旦戴上度数合适的眼镜,视觉突然变清晰了,聪明的大脑一定会选择最清晰的范围看,把原来能容忍的那些模糊影像全部抛弃掉。

因此,“视力康复机构”一定不会让患者佩戴度数合适的眼镜,否则他们也就一秒破功了。为此他们也摸索出一套最有效的说辞,那就是:“戴了眼镜就摘不下来了。”恰好击中了很多人内心的盲点。

这些机构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采用的方法五花八门,其中很多训练方法需要高强度的用眼,与“减少眼睛疲劳”的近视防控原则背道而驰。

许多患者训练后视力看似“变好”了,但其实近视度数比原来还高。慢慢地,近视加深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大脑所能容忍的范围,眼睛就再也看不清了,视力就会断崖式下降。

保护视力还需靠用眼习惯

对于视力已经下降的孩子,我们首先应当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判断引起他们视力低下的原因,鉴别“真假近视”。如果孩子属于真性近视,那么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

视力的恢复如同人体康复一样,需要根据你的病因来判断。例如眼底神经损伤,眼底剥离了,那肯定属于不可逆性损伤,是不能恢复的;如果是由视疲劳或其他可逆性因素引起的,那视力是可以恢复的。单纯视疲劳的可以通过纠正用眼习惯以及佩戴框架镜、软性眼镜、硬性眼镜来进行治疗。

在用眼习惯上,延长视线距离、扩大视野以及经常望远可以防止近视;多去户外走走看看,多频次地将眼睛从近距离工作中放松至看远模式,可以有效抑制近视程度加深,户外活动是全球唯一公认的预防近视的最有效方法;阅读书写时,照明要标准均匀,光线不应过暗或过亮,傍晚时避免近距离用眼,黄昏时看书看电子产品要尽早开灯;不要在震荡、晃动的状态下如乘车走路时阅读,不要躺着看书;饮食上要注重合理搭配,补充足够的钙、磷及维生素,少吃甜食;充分的睡眠是眼睛不可或缺的“充电”方式。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记者靳环宇据丁香医生、知乎等资料整理

频繁落枕不可忽视颈椎病易找上门

早上起床,脖子很痛,发现自己落枕了,这可能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事。落枕对于大家来说并不算是一种疾病,然而医生却指出,经常落枕很可能是颈椎病的前兆。

头部姿势是主因

落枕又称“失枕”,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以冬春季多见。落枕的常见情况是入睡前并无任何症状,晨起后却感到颈背部明显酸痛,颈部活动受限,这说明病起于睡眠之后,与睡枕及睡眠姿势有密切关系。

卧姿不良、枕头过高或过低,以及枕头软硬程度不当,都易造成颈部一侧肌群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过度伸展状态,而致肌肉痉挛。不合适的枕头使头颈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均可引起颈部一侧肌肉紧张,使颈椎小关节扭错,时间较长即可发生静力性损伤,导致伤处肌筋强硬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疼痛不适、动作明显受限等。

感受风寒,如睡眠时受寒,盛夏贪凉,使颈背部气血凝滞,筋络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动作不利也会导致落枕,比如当我们醉酒或过度疲劳后没有睡好就进入深睡眠,长时间不动,就极易落入落枕的“圈”里。因此,夏天时一定要注意空调的温度和风力。

还有一些落枕是由于头颈部活动不当造成的,如突然回头而扭伤、肩扛重物或睡觉时风寒侵袭、着凉等,因此,西医又将这些以颈部急性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所致的头颈部转动失灵、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称之为“斜方肌综合症”或“颈肩部急性纤维组织炎”等。

颈部是身体中很脆弱的部位,平时我们一定要多加保护,使自己远离颈椎疾病。

改善习惯远离病痛

落枕是颈椎病的一个信号,频繁落枕,说明颈椎周围的韧带已松弛,失去了维护颈椎关节稳定性的功能(即“颈椎失稳”),椎关节已有发生“错位”的可能。椎关节一旦失稳、错位,可累及椎间盘,致使骨质增生加速,进而发展成为颈椎病,因此一旦发现自己频繁落枕,一定要多加注意,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

在发现自己落枕后,适当控制颈部活动,不必勉强屈、伸、旋转颈部,能活动到什么幅度,就是什么幅度,以不引发或加重颈痛为限。可用热毛巾或热水袋对疼痛部位进行热敷,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使紧张的肌肉放松、减轻疼痛。如果疼痛较重,可以适当用点止痛药。最好不要自行按摩,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进行指导。

如何预防落枕?

首先,落枕我们要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其次,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枕头对于颈椎非常关键。目前保健枕品种较多,其实我们对于枕头的要求是既能维持颈椎的生理弯曲,又能使头颈部放松,并不需要其他特殊的功能。对于枕头的选择,我们建议其高度为5~15厘米,约一个拳头高,与肩持平,仰卧位时,枕头的下缘最好垫在肩胛骨的上缘,不能使颈部脱空;枕头要有弹性,过硬的枕头会使颈部肌肉得不到良好的放松,太软的枕头则容易陷下去,起不到垫高头部的作用。

另外,平时注意不要偏头耸肩,看书时要正面注视,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记者靳环宇据光明网、丁香医生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