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19.03.07期 >
A09-远离甜蜜依赖 “减糖行动”正当时

A09-远离甜蜜依赖 “减糖行动”正当时

大多数人都偏爱糖食与饮料,有的甚至只会喝饮料不喝白开水。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殊不知这些高糖饮料、零食等食品已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减糖行动”迫在眉睫。

嗜糖之害甚于吸烟

2月15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的《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要开展“减糖”专项行动,结合健康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

启动“减糖”专项行动的背后是近年来国人对糖的消耗量居高不下,吃糖的危害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曾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嗜糖之害,甚于吸烟。调查还提示,长期嗜高糖食物的人,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短10至20年。

高糖饮料、零食等会对孩子的口腔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201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儿童龋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成年人牙周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此外,过量的含糖饮料还可能会增加孩子患心脏病的风险。

一项研究发现,儿童每周少喝一份含糖饮料就能改善其心脏健康状况,降低今后患上心脏病的风险。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处于健康正常范围之内有助于防止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而大部分含糖饮料不仅糖分含量过高,且缺乏营养价值,但它们却取代了其他能提供高品质营养价值的食物和饮料,这对儿童的生长和发育极为不利,可能增加肥胖、心脏病等疾病风险。

除了肥胖、心脏病等风险,果糖摄入过多还会让基本不会怎么接触到酒的孩子患上脂肪肝。而孩子们最爱喝的含糖饮料正是果糖摄入的主要来源。《血液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表明,儿童和青少年摄入大量果糖,更容易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应从小避免“甜蜜依赖”

在饮料中,糖分最高的是碳酸饮料,其次是各种果味饮料。就连人们认为健康的鲜榨果汁和酸奶,也不能过量摄入。

因为,它们的含糖量同样不在“安全区”内:一杯苹果汁的含糖量远比一个苹果高,一杯酸奶的含糖量大约相当于5勺白糖。而每个人每日糖的摄入量平均不应超过30克。除此之外,饼干、巧克力、冰激凌等零食均属于高糖食品的范畴,它们的含糖量远远超出健康标准。

成人或许能管住自己的嘴,可孩子的自制力远不如成年人,该如何让他们放下高糖食品呢?人天生就喜欢甜味的东西,为了避免孩子对高糖食品的依赖,最好是从孩子一出生就有意识地注意他们的饮食。

提倡母乳喂养是措施之一,母乳的含糖量相比奶粉要低。实在做不到母乳喂养,也应该选择婴幼儿配方奶粉,不建议婴儿开奶时期食用其他奶粉或酸奶。

在日常饮食方面,建议成人和孩子饮用定量的白开水而非饮料,直接吃水果而非饮果汁。即使孩子年幼时需以鲜榨果汁代替水果,也需将果汁稀释1至2倍,避免糖分摄入过多。

为防止糖分停留在口腔造成口腔疾病,勤刷牙是必不可少的。每餐饭后30分钟应刷牙3分钟左右,用牙刷直刷牙齿的每一面,不适宜刷牙的幼儿应该在喝奶后喝点白开水,避免奶水在口腔引发细菌滋生。

过分低糖也不可取

专家表示,糖分摄入过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糖分摄入过低同样对健康不利。在我国居民的膳食中,糖供给的热能达到人每日所需热能的70%。人们需要通过这些热能来完成必要的运动;对于运动量大的人和重体力劳动者来说,糖分更加重要。

此外,糖还能辅助脂肪氧化。体内脂肪氧化依靠糖供给热能,如果糖量供给不足,脂肪就不能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会产生过多的酸性物质,易引起酸中毒。除了预防酸中毒,糖还能帮助肝脏解毒。糖在供给量有限时,能使葡萄糖转化为糖元,在肝脏中贮存起来。肝糖元有促进肝脏代谢的作用,能增强肝脏再生能力,保护肝脏免受损害,进而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完全不碰有糖分的食品是缺乏科学依据且不明智的,这种行为易造成低血糖,引起恶心、冒冷汗甚至晕厥等症状。只要糖量平衡、代谢正常,糖对人的身体还是有好处的,不能对它过于依赖,也不该将它一棒子打死。

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加注意食物的搭配,避免高糖食物,合理摄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不甜的食物也含糖甚至是高糖的:番茄酱、速冲糊粉、酸味零食(如山楂片和话梅)等,它们本身有机酸含量丰富,口感较酸,加工需要大量的糖才能改善口感,有的含糖量为70%~80%。红烧鱼、红烧肉、鱼香肉丝、肉干、肉脯等也是含糖量很高的食物。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记者靳环宇据人民健康网、健康北京公众号等资料整理

春寒来袭——“春捂”的正确打开方式

虽然立春已有一段时日,大家都已经逐渐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但是倒春寒时不时会带来顽强的冷空气,春天不注意保暖,一不留神就会让疾病钻了空子,合理“春捂”是一门不得不学的学问。

倒春寒非温柔之辈

有句顺口溜说:女不冻脚,男不冻背。男女有别,各自身体最该保暖的部位也有所不同,如果冻着了,极有可能留下难缠的老病根。但这也不是说,男人就可以冻脚,女人就可以冻背了,他们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现在一些年轻人特别喜欢露脚踝,尤其一些爱美的姑娘,大冬天穿着“短一截”的裤子或者直接露腿穿裙子,这样的“时尚”不可提倡。如果脚踝受凉,会对身体造成一系列损害。对于女性来说,脚踝受寒轻则导致痛经、宫寒,重则引发风湿病、骨性关节炎。倒春寒时节,脚部的保暖更加不能忽视。

对于男性来讲,背为一身之阳,循行于后背的足太阳膀胱经就像铠甲一样保护着内在脏腑,如果忽略背部保暖,寒邪趁虚而入,铠甲就会崩塌。寒冷可通过背部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引起腰酸背痛,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导致各种不适,肺心病、哮喘等也常与背部着凉有关。腰部也在后背,该部位是肾之腑,肾喜温而恶寒,它一旦觉得冷就会立刻“闹情绪”,出现腰膝酸软等情况,而腰椎方面的疾病不是短时间内能治愈的,它甚至会造成永久的伤害。

“春捂”时还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头颈,外出时可戴帽子或系一条围巾,不宜过早穿低领或V字领上衣,这样可避免因头颈受风寒带来的不适。手腕也要好好保护,因为手腕上有我们心经对应的神门穴,按照中医理论,我们体内的元气循环会在神门穴经过、停留。

受到冷空气刺激还容易导致气道免疫力下降,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更为严重的是,突至的寒冷刺激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所以,倒春寒可不是温柔之辈。

循序渐进的“捂”

古语说得好,要“春捂秋冻”,早春时节要注重全身的保暖。随着春季外部环境气温、湿度、气压等的变化,人体内的生理环境也发生适应性的变化。

药王孙思邈也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因为经过一冬的养精蓄锐,开春后毛孔从封闭状态开始舒张,阳气也从五脏六腑向体表发散,若这时候被寒风吹到或被湿冷的雨水淋湿,风寒或寒湿长驱而入,会引起发烧怕冷、头痛身痛、鼻塞喷嚏、咳嗽咽痛、关节疼痛等,而且刚刚升发的阳气也会被扼杀,对一整年的健康影响很大。

“春捂”早晚都要捂,变天尤其要捂,养成每天查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作好准备,有备无患。平时注意下半身应该多穿一些,而上身可以稍微少穿一些,有利于气血畅达。天气热起来了,脱衣也不能一步减到位,要循序渐进,尤其是身体虚弱的老年人特别要注意。

“春捂”固然重要,可是捂得太过又会捂出火来,所以要适当地穿。蓄积了一个冬天的阳气,要在春天的时候往外发散,如果捂得太严实,就会导致鼻腔、牙龈、肠道、呼吸道上火,所以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温度变化来定到底要穿多少、捂到什么时候。

研究表明,如果温度高于15℃,就可以不用再“捂”了,可以适当脱掉一些衣服,但如果温度低于15℃,还是先让厚衣服多陪伴几天吧。如果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1至2周,就可以解除“春捂”了。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记者靳环宇据新华网、人民健康网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