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19.03.14期 >
A08-美牙变毁牙 牙齿美白避雷指南

A08-美牙变毁牙 牙齿美白避雷指南

“告别口腔医院,抢购一台冷光美白仪,在家就能轻松美白牙齿。”近年来,各种美牙仪的广告可谓铺天盖地,其大多宣称小巧方便、能快速美白,且安全性有保障。事实上,牙齿不宜追求过分美白,非专业的操作更可能会对口腔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美白剂浓度是关键

牙齿美白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流行的有冷光美白。冷光美白牙齿的原理是将化学氧化性漂白药物放在牙齿表面或内部,与牙齿发生化学反应达到美牙的效果,其实这是一种成熟的医学美牙技术,许多牙科医院都在用。相比于医院那台庞大的专业设备,家用美牙仪就小巧很多,商家宣传其“自己在家就能做”,吸引了不少爱美人士。

商家说,只要按照说明将美白剂(主要成分是过氧化物,一般是过氧化氢)涂抹在牙齿上,戴上美牙仪,在美白仪器发出的冷光(蓝光)照射下,使过氧化物与牙齿表面及深层的色素快速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就能达到美白牙齿的效果。

家用美牙仪和医院专业的冷光美牙有何不同?

临床上进行牙齿冷光美白,美白剂一般采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脲,其浓度和用量有严格要求,而一般家用的美白贴或者美白凝胶使用10%的过氧化脲,挥发之后会变成约6%的过氧化氢,与单纯使用过氧化氢相比更加安全稳定,造成牙齿敏感性的概率更小。

但是,网上卖的冷光美白剂一般为非医用的美白剂,成分是过氧化氢,浓度得不到保证。浓度过低,美白效果不佳,保持的时间也会短;而如果浓度过高,牙釉质被腐蚀掉后,牙齿看起来会变白,但牙齿也会因此变得敏感脆弱,后期会出现牙痛等症状。冷光美白其实属于医疗美白,就算在医院做,也需要医生具有五年以上的美容牙科或口腔科专业临床经历才行。

非专业操作带来口腔损害

在想要美白牙齿之前,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实:健康的牙齿看起来大都是黄的。牙本质就是黄色,而牙釉质又是透明的,所以牙齿看上去就会偏黄。

专业牙科医生在冷光美白操作前会进行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因为美白剂中的成分(过氧化氢)对牙龈有一定的伤害。

而网上卖的很多美牙仪只有美白凝胶,没有保护牙龈的涂料,操作步骤颇为简单。凝胶主要成分是双氧水,原理是通过双氧水漂白,加个所谓的美牙仪——就是个装了LED的牙托,保持药水跟牙齿的接触,隔绝其跟牙龈的接触。因其设备简陋,往往容易导致美白剂沾到牙龈上,有些三无美牙仪有时还会漏电,从而对口腔软组织和牙龈造成伤害。即便牙龈十分健康,接触到过氧化氢后也会造成损伤,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牙龈萎缩,而牙龈萎缩是不可逆的。

事实上,网上售卖的美牙仪隐患很多,购买时要谨慎。由于缺乏监管,其专业性得不到保证,再加上自己非专业的操作,会对牙齿和牙龈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找寻合适的美牙方式

除了某些职业需要的人士,普通人的牙齿其实不用过分追求美白。日常生活中好好刷牙,有条件、有需要的人就定期洗牙,养成良好的用牙习惯,保持牙齿洁净健康才最重要。

如果发现自己的牙齿确实是不正常的黑黄色,那就需要做美白治疗了。专业牙科医生建议患者去正规医院或门诊进行牙齿美白治疗,千万不要自己随便在网上买个几十块钱的美牙仪自己在家操作,因为这样风险难料,难保到时美牙不成反毁牙。

正规的冷光美白前,医生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及相应口腔问题的治疗,看患者适不适合冷光美白,比如有龋齿的患者,美白前要先作充填等。

大部分的网购美牙仪,把正规美白牙齿工作之前的准备步骤一概省略,用同一个方法简单粗暴地面向所有人的牙齿,这种情况实在让人忧心。对于美牙仪受众,普适也是一大问题,市面上美牙仪的牙托大小、形状是固定的,但每个人的牙弓形态是不同的,牙托大了或小了则无法和牙齿完全贴合,造成牙齿美白不均、美牙剂腐蚀牙龈等后果,所以美牙仪的美白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

牙齿变色的因素很多,并非所有牙齿黑黄,都能用冷光美白手段来实现美白,重度氟斑牙、死髓牙、牙周炎患者就不能做冷光美白,因此你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牙齿情况的美白方法,而这要去正规专业口腔医院咨询后才能确定。牙科专家称,任何保守的牙齿美白方法都无法做到一劳永逸,变色牙都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反弹、复发。牙齿美白的方式,除了冷光美白还有很多,需要医生综合考察后再作选择。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记者靳环宇据《健康报》、网易新闻等资料整理

百闻不如一“见”视力对听觉有多重要?

不戴眼镜就听不清别人说话,这一现象看似毫无根据,但一些近视患者却深有体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声音的传播和视力并无关系,但事实上,人们早已习惯了通过眼睛的辅助来“读出”对方的话,没有了眼睛的帮助,自然就会产生不适应的状态。

互相关联的感官

感受味觉用的是舌头,嗅觉用的是鼻腔,视觉用的是眼睛……当一个人接触某种事物,或者置身于某个环境,会不自觉地利用上所有的感官去感受,从而综合所有的感官体验,留下一个名为“印象”的东西。比如说食物要色香味俱全,理论上认为这样才更好吃,如果一种食物不好看或者不香,都会影响最后吃起来的感觉。

视觉是人体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一旦视觉信息有障碍,人就会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接收起来就会有障碍。

耳朵和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各司其职,一个捕捉声音,一个记录图像,耳目获得的所有信息,最终都要经过大脑中枢的分析与处理。人的感官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对于一个事物,不同器官获得的信息会传入大脑中各自对应的中枢,不管是视觉中枢,还是听觉中枢,大脑皮层之间都存在着关联。信息集中后,大脑最后对信息进行整体分析处理,从而形成对这个事物完整的认识。

眼睛会在对话时帮助人们更清楚地“听”明白对方说的话,比如,谈话者会观察对方说话时的体态、表情,甚至细微的眼神,以此来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像有些具备“读唇术”能力的人,通过观察说话的人的嘴唇动作就能明白对方在说什么。

视觉对语言交流的重要性

近视的人戴上眼镜,视力清楚,整个人往往感觉清醒些,对声音会更敏感更警觉,当摘下眼镜后,眼前一片模糊,由于看不清楚,不由自主地会想努力看清楚,这就导致注意力被分散。大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给视觉去分析这些模糊的信息,导致分配给听力的注意力相对减少了,听声音就变得有点费力,其实并不是听不清,而是信息处理没走心,听到了声音,但是没听懂。这种情况只是部分近视者的体会,不是每个近视者都有。

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察言观色”地与人交流,一旦摘下眼镜,视物不清,必然就会在“察言观色”这方面有很多的信息缺失,从而影响了正常的语言交流,造成好像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的错觉。

当然,这种不戴眼镜就听不清楚的情况只是暂时的,当你的眼睛慢慢适应眼前这个模糊世界、不再分散注意力的时候,你的听力就会跟平时没两样。

眼睛看不清的话听力会更集中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下适用于视障人士。视障人士在捕捉外界信息的时候,大脑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听觉,长年累月,就训练出了极为灵敏的听力,这就是他们听觉特别灵敏的原因所在。

“麦格克效应”的言语感知

有时候眼睛不光会帮助人们“读出”对方说的话,也会误导人们的认知,导致错误地“听到”了信息。

20世纪7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哈里·麦格克和约翰·麦克唐纳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听见嘴唇,看到声音》的论文。该研究的结果表明,听力正常的人在自然环境下的言语感知中也会受到视觉线索的影响。

该研究将剪辑后视听同步却不匹配的视频刺激呈献给被试者,要求被试者口头重复视频中模特所说的内容。研究结果发现,当呈现的听觉刺激为ba,视觉刺激(指视频中说话者的唇部动作)为ga时,98%的成人被试报告他们听到的是da;反之,当呈现的听觉刺激为ga、视觉刺激为ba时,大部分成人被试者(54%)报告他们听到的是gabga或bagba。这种现象被研究者称为“麦格克效应”或“麦格克错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这种听觉错觉现象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几种特定的视—听组合,在日常交流情景中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其本质是当视觉和听觉刺激同时出现但又彼此冲突时,人们对声音的识别会出现感知偏差。

当视觉“看”到的一种声音与耳朵听到的另一种声音不匹配时,人们会神秘地察觉到第三种声音。所以当近视的人摘下眼镜、看东西看不清楚,视觉上所能获得的信息相对少时,大脑可能就需要动用更多的资源,去分析这些不够充足的信息,这样听力上能所分配到的注意力就相对减少。就算听力所获得的注意力不受影响,大脑在处理整体信息时,也会受到视觉信息不够充足的影响,从而造成的感觉是好像也听不清了。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记者靳环宇据《中国社会科学报》、知乎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