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19.05.31期 >
A09-美国“断供”海康威视难“卡喉” 安防已有“中国芯”

A09-美国“断供”海康威视难“卡喉” 安防已有“中国芯”

据报道,近期有更多的中国科技企业或被美国政府列入管制名单,海康威视可能是其中之一。事实上,目前中国众多安防芯片已经能够实现自主研发,因此这样的管制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影响或许十分有限。

高压下奋起的安防“中国芯”

随着近年来中国安防市场的迅速扩大,安防芯片市场也得到了强劲发展。安防行业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芯片厂商加入,成为继工业自动化、消费电子等之后一个新的利润聚焦点。

2017年以来,国内安防芯片市场格局逐渐明朗,形成了“两超多强”的格局。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领跑市场,科达、高新兴等第二梯队企业奋起直追,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为代表的中国安防企业正积极走出国门扩展海外市场,以每年两位数的市场增长率领跑全球安防市场。

另据中国安全防范协会编制的《中国安全防范统计年鉴2017》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安防企业约为3万家,从业人员达到160万人。安防企业年总收入达到6016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7%;2017年全行业实现增加值1960亿元,年均增长12.7%,2018年已达到7200亿元。

近日有报道称,美国商务部可能会要求美国公司必须获得政府批准才能向海康威视供应零部件,以限制该公司获取有助于为其设备提供支持的技术。

对此,海康威视方面认为,目前还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影响,而这份自信的来源就在于安防芯片技术国产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

安防芯片国产化动力强

据安信证券研究,以2014年为界,国内安防行业的上游芯片企业开始崛起,逐步降低安防摄像头芯片端成本,以及对美芯片端依赖。虽然安防业IPC主控芯片与AI芯片仍有美国供应商,但国内主控网络芯片市占率持续扩大,部分芯片实现自供。国内行业巨头先后参与芯片制造战场,以卡住发展咽喉。

2015年,海康威视将“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秘密及人脸图像的检索系统及方法”专利授权给富瀚微,这是智能视频监控芯片的核心技术之一。此举让富瀚微顺利拿到为数不多的安防智能芯片“入场券”。富瀚微专注于视频监控芯片及解决方案,海康威视作为富瀚微的大股东和重要客户,始终对其默默“孵化”和“扶持”。在《2018年“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中,海康威视的AI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赫然在列。

除了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也在安防芯片领域成果硕然。大华在HDCVI芯片技术和数模混合芯片技术上持续投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推出了支持4K分辨率和人工智能的新一代芯片产品,在提升分辨率的同时加入语音对讲技术和同轴供电技术,持续提升HDCVI方案竞争力,2017年HDCVI芯片研发项目获得国家“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在2018年的中国闪存市场峰会(CFMS2018)上,大华股份首次发布结合AI应用及更适用于端到云解决方案的智能安防存储卡。

华为海思也不甘示弱,据HIS研究报告显示,2013—2018年,IPC安防芯片的出货数量复合增长率高达55.9%。在安防芯片这个领域,华为海思已经形成事实意义上的寡头,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占到70%以上,成功将TI、安霸拉下马。2018年9月初,华为在德国柏林2018消费电子展(IFA)上率先发布基于7nm制程的海思麒麟980芯片,引起业界轰动。华为海思麒麟980作为全球首个双NPU的SoC,图像识别速度达到4500张/分钟,已从图像识别跨入物体检测的领域,能够实时处理图像识别、物体检测和图像分割。

多方推动安防芯片国产化进程

此前,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在峰会主论坛发言中说,中国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如何加快“中国安防芯”的发展进程,成了目前国内科技领域所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

首先,自主创新应摆在首位。支持安防芯片国产化,应该是技术、产业、政策等全生态链的支持,在创投资本、上市融资、税收优惠上给予更多支撑,帮助国产安防芯片企业获得持续迭代的机会,实现良性循环,从而把核心技术做起来。

其次,鼓励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当前,国内IT领域还存在核心人才储备少、人才培养不平衡等问题,大多数人才都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研究算法、安防芯片等底层系统的人才紧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教授曾直言:“要改变以发表论文为主的考核导向,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去做基础研究。”

当然,除了安防巨头加快安防芯片产业布局之外,目前许多安防芯片厂家也应将安防作为核心应用场景之一。传统安防芯片厂商升级现有产品,陆续入局AI芯片江湖,许多初创企业也应该部署研发AI芯片。

在技术落地过程中,开放的生态平台应该成为AI初创公司下一步的战略:AI芯片生态的演进过程,将会是先垂直封闭,然后出现轻量级平台,平台出现之后开发应用,产生大量附加生态,最后再加以普及,实现创新技术运用的最优化。

安防芯片作为高端制造业的“皇冠明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中国芯”曙光已现,但尚未完全摆脱国外巨头的围追堵截。“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因此只需静待时间,不断推动研发进程,国内安防企业要在“诸侯混战”中取得胜利指日可待。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生庞佳琦据环球网科技、网易财经网等资料整理

行星撞击地球不可避免?

NASA小行星重定向任务有望破解

自2018年开始,监测地球气候、探测小行星和其他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就已成为NASA的首要任务。而在4月上旬,日本方面已向“琉球”小行星发射了一种名为“小型随身携带冲击器”的仪器,这也是人类第一次进行小行星碰撞实验。然而,到2021年6月,我们将离找到破解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答案又近了一步。

行星撞地球不再是噩梦

目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预测,要使一颗较小的小行星偏离轨道,需要一到两年的预警时间。对于更大的小行星,这个数字可能膨胀到20年,对于直径几百公里的太空巨型岩石,甚至需要几十年时间。

然而近日,NASA方面宣布,将由SpaceX执行双重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DART),宇航局官员说,此次的总发射成本约为6900万美元。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猎鹰九号火箭将携带DART航天器于2021年6月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生升空。预计在一年多以后的2022年10月,DART航天器将撞击一颗名为“DidyMoon”的星体,这是一颗围绕近地小行星Didymos飞行的卫星,尺寸大约为165米。DART装置的目标是降低所需的人类反应时间,以阻止一块太空岩石冲向一个大城市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到那时,人类的航天设备很可能能够引导小行星远离地球轨道路径,避免行星撞击地球的悲剧发生。

届时地球上的望远镜将记录碰撞如何影响DidyMoon及其围绕Didymos的775米飞行轨道。DART小组成员说,这样的观察将有助于研究人员评估促使危险小行星偏转的“动力撞击”策略。

此外,我们也可以近距离观察一下这颗被撞坏了的小卫星。据报道,一个名为“赫拉”(Hera)的候选欧洲航天器将在2023年发射、飞行到Didymos小行星,并在2026年到达那里。欧洲的航天器也将会观察DidyMoon新的陨石坑,并对DidyMoon被撞击之后的轨道偏离情况进行详细测量。然而,目前还不清楚“赫拉”是否会离开地面。预计欧洲航天局(EuropeanSpaceAgency)将在今年年底前决定拟议中的飞行任务的命运。

航天巨头携手双赢

其实,DART并不是是第一个撞击小行星的人类航天器。早在4月份,日本的Hayabusa2探测器将一枚铜“炮弹”撞向名为“Ryugu”的一块太空岩石,以挖掘出原始的地下材料,供研究之用。任务小组成员说,Hayabusa2也可能收集一些新出土的东西。

Hayabusa2属于一个携带样品返回地球的任务。探测器已经捕获了一个Ryugu样本,样本定于2020年12月返回地球。

值得一提的是,依靠火箭重复利用,SpaceX大幅度降低了火箭发射的成本,据称该公司已经占领了全球半数以上的卫星发射市场。官方资料显示,SpaceX猎鹰九号火箭单次发射的报价为6000万美元,猎鹰重型火箭的单次发射报价为9000万美元。

NASA是SpaceX公司发展的重要推手,SpaceX之前已经获得了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大量合同,今年年中,SpaceX的龙飞船还将把美国宇航员送到国际空间站,SpaceX还将获得NASA源源不断的发射和运送合同。

据统计,此次二者就小行星重定向任务的合作项目的总成本预计在6900万美元左右,其中包含了发射服务需要的花费,这些费用将由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服务项目统一管理。SpaceX参与DART项目中,意味着SpaceX与NASA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完全超越了执行国际空间(ISS)站商业负载和补给运送任务的范畴。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生庞佳琦据前沿科技、网易科技网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