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19.06.13期 >
A07-梁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谱新篇

A07-梁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谱新篇

2018年5月,梁平被确定为重庆市乡村振兴6个综合试验示范区之一。一年来,梁平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挖掘田园风光、农耕文明,突出农旅文旅融合,彰显“山水田园·美丽梁平”魅力,打造“全域康养·四季度假”品牌,以美丽乡村规划工程、粮食稳产高产工程、柚竹渔提质增效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田园风光塑造工程、党建强村工程六大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谱写绿色振兴新诗篇。

龙溪河焕发新生

龙溪河发源于梁平区境内,是长江左岸一级支流,流经梁平、垫江、长寿三个区县。其中,梁平境内长70.1公里,流域面积800平方公里,涉及15个街镇。

20世纪90年代初,龙溪河两岸布满了造纸厂、啤酒厂、化肥厂等工业污染源,加上管网缺失、沿河集镇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导致龙溪河部分河段污染严重,水质一度降到劣五类。

党的十八大后,梁平区委、区政府与三峡集团合作,积极寻求综合治理龙溪河的“大药方”,这条曾经污染严重、伤痕累累的母亲河焕发了新生。

自2014年起,梁平区级财政每年投入6000万元,专项用于环境保护工作,2018年提高到8000万元,重点加强水环境治理。

2014年,梁平在重庆市率先探索实践河长制,并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制度体系,2017年8月,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梁平、垫江、长寿专门编制了《龙溪河流域生态修复与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17—2025年)》,策划了生态修复治理重点项目20个、总投资192.7亿元。

五年来,龙溪河流域重点实施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治理、城镇垃圾收运、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清淤、河岸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近20亿元。共关闭小型造纸企业16家、乡镇煤矿20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27家、非煤矿山28家,以解决工业污染问题;龙溪河水域及离岸200米范围内全部划为禁养区,关闭畜禽养殖场272家,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

2017年末,龙溪河被纳入为全国16条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2018年11月,“统筹规划、精准治理龙溪河流域水环境”获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龙溪河被评为“重庆市10大最美河流之一”。

双桂湖成城市后花园

2017年12月25日,双桂湖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下称“双桂湖”)。一年多来,梁平区狠抓环境治理,在公园及周边地区实施综合环境治理工程,与此同时,竹博园恢复工程、稻田湿地工程、岸线软化工程、滨湖湿地工程、生物塘工程等相继实施,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目前,都梁飞雪、垂云北观、张桥烟雨、桂湖夕照、梁山草甸等景区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万石耕春、竹苑闻莺、南华滴翠等项目将陆续竣工投用,湿地公园范围内水质达Ⅲ类水标准,10余个荇菜群落面积达120余亩,植物种类达623种、高等脊椎动物207种。鸳鸯、鹗、松雀鹰、白尾鹞、燕隼、斑头鸺鹠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及全世界不到1000只的“极危”物种青头潜鸭长期栖居于双桂湖。

以湖面为景观中心,以连绵的大梁山为背景,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构建起非常典型的山—湖—城结构,并逐渐建设成为梁平城区的“后花园”。

绿色振兴让竹山变金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旅游的底色,绿色资源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去年5月,梁平区百里竹海旅游度假区开园。短短三个月,景区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5亿元,百里竹海实现了“开门红”。

竹山镇位于梁平区百里竹海旅游度假区,引来游客的是景区35万亩天然竹海——这里被竹海环抱,空气清新,放眼望去,是茫茫青山、悠悠竹海。

近年来,梁平区将百里竹海作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基地,围绕“百里竹海·康寿福地”的功能定位,在竹海周边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关停41座矿井,清退10多个工业项目,对塌陷地进行治理,为10万亩林地复绿。梁平将守护好这座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宝库,探索转型绿色发展。

为保护好35万亩竹林资源,梁平学习安吉经验加强矿区生态修复,改造低效竹林,发展林下经济和竹制品、竹工艺品,大力发展竹家乐等民宿经济,着力将百里竹海打造成全国知名康养度假区、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百里竹海关闭煤矿,发展旅游,实现了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这既保护了“竹类博物馆”的生态安全,又带动了百姓增收,竹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据新华网、《重庆日报》、华龙网等资料整理

开州:大山深藏古茶树产业脱贫新希望

重庆开州和谦镇金山村被茂林环绕,藏在大山之中。为提振乡村产业发展,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做好产业兴旺,近一段时间以来,开州区群团活动中心举办了2019年创业导师开州行走进基层活动,针对全区各村产业特点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培训以及市场发展建议,金山村的茶产业就是其中之一。

大山深处发现上佳古茶树

在为金山村村民指导茶叶生产之前,开州区群团活动中心邀请的茶艺师郭炜峰、贾敏查看了全村散落在各处的茶树。

看到坐落在崖边的茶树,两位茶艺师惊喜连连。贾敏让大家把茶叶放在口中干嚼,然后吞下。“是不是感到一阵涩味,吞下后有一阵甘甜的回味?这就是好茶!”

随后,该村村支书王文富带领大家来到一块坡地。散落在田坎、房前屋后、路边的茶树显现在眼前。细细端详之后,郭炜峰告诉大家,每棵茶树都是自然生长,该地气候、土壤、光照都很适宜茶树生长,因此茶叶不但品质高,而且富有研究价值。

王文富高兴地说:“我们村种茶历史最远可追溯到清乾隆时期,全村大约有5万株,其中6000株超过百年历史,可惜后来荒废了。近年来因为脱贫攻坚工作,村里要发展产业才想起茶树。我们一开始没得信心,听了专家的话,现在心里有底了。”

茶产业培训调动村民积极性

郭炜峰在给村民培训时激动地说:“我恨不得把我知道的所有茶知识都传授给他们,好好守护这座‘宝库’。”

培训会上,郭炜峰从茶树的生长与所需环境,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向村民作了细致讲解。后来,他又走进农户家中,教大家茶叶加工技术。在炒茶环节,郭炜峰从摘茶、晾干、炒茶火候、捻揉茶的技巧等方面进行一一示范,手把手指导。

“施肥在树下哪个范围效果好些?”“深度有没有要求?”“修建茶树的时候,是平行还是弧形?”“炒茶要注意什么问题?”……村民们就关心的问题向专家请教,郭炜峰和贾敏一一作了讲解。

看着村民们听得认真,对发展茶产业兴趣很高,该村扶贫“第一书记”张立军告诫大家,不要再砍茶树了,要互相监督,大力发展茶产业。

复兴茶产业脱贫致富在路上

金山村的茶树相传是由清乾隆时期一位僧人周游到此种下的,经过岁月的打磨,该村茶叶一度声名远扬。

因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茶树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前两年,该村开始有意识地打造茶叶产业,让它成为集体经济项目。

王文富告诉笔者,2018年,“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以及镇包片领导每人凑5000元,以60至80元的价格向农户收生茶叶,收了几千斤进行加工,赚了3万多元。

“虽然取得‘开门红’,但不晓得能不能持续,所以村里上上下下也没多少信心,只能看一步走一步。”王文富说,以前茶叶最高卖488元/斤,听了专家的指导,每斤上千元也卖得起。

下一步,该村计划对全村茶树实行统一管理,实行规模化发展,还要购买设备,建加工厂。同时,组织村民寻找老茶树,重新打造品牌,争取把茶产业发展起来。

金山村2组村民赖柴纷充满期望地说:“今年有人卖生茶就有3000多元收入,我家田坎上、屋前屋后也有很多茶树,一直不晓得价值,现在我要好好管理,争取明年有个好收成。”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据华龙网、开州新闻社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