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19.12.26期 >
A10-《只有芸知道》影评:半途留下来的那个人,请继续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A10-《只有芸知道》影评:半途留下来的那个人,请继续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泰坦尼克号》所讲述的旷世恋情里,当Jack冻僵的身体在水中缓缓消失在Rose面前以后,Rose看到救援船时所迸发出来的强烈的求生欲望,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斯人已去,我会带着你的那一份好好地活下去。

文/Morgana

我们年轻的时候总是天真地以为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种可能性,以为自己能有很多时间去和爱人一起走遍世间最美的景,然而却渐渐发现,为了生计,我们都被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和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困住了。年轻人呢,总是没钱,但是有大把的时间和强健的身体,所以他们总是用时间和健康来换钱。当人们就这样慢慢奋斗到中年的时候却发觉,钱是有了,时间都被偷走啦,身体也变差了。渐渐地,年龄和疾病会带走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对于一对夫妻来说,没人知道自己是先走的那一个,还是被丢在半路的那一个,亦或是两个人都完好无损地手牵着手一起度过剩余的岁月。我想,这三个选项中,最残酷的莫过于身为中途留下来的那个人。

《只有芸知道》的故事并没有前者那么传奇与壮烈,它讲述的是普通人都会经历的事,即相识相知相爱再到生离死别,或早或晚。透过这个普通平淡的故事,其本质传递了一个同样的理念——我们的男主角Simon,作为半途留下来的那个人,重鼓勇气,孤身只影地继续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继续替Jennifer看她所未见过的光景,体味着人间的酸甜苦辣,带着Jennifer的那一份继续认真地活下去。当Simon拿起长笛的那一刻,我知道,Simon接受了Jennifer永远也不会回来了的事实。Simon深知Jennifer不愿看他整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因为她爱他的笑,和他的笛声。Simon和Rose一样,都告诉了我们在丧偶以后自己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继续活下来的,他们没有在苟活,他们强大的内心接受了最残酷的事实,并像完成一个爱人交代给他们好好活的使命那样,积极地生活。

影片开头旁述的“从前慢”也引发了我对爱情的一番思考。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发展得太快了,各种短视频APP的爆火,一条路一栋房几个月就可以建完,高铁火车一直在提速,凡事都在讲求效率,很多事都嫌太费时间或者太费心思去经营。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便是如此。

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用真心换真心,这样太慢了,而且结果不一定好;所以人们才愿意用公式化的流程去展开一段关系,过了热恋期需要人们相互妥协,相互磨合包容的时候,大家往往都吝啬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去维持恋爱关系,便找个类似性格不合三观不合的借口草草分手,联系方式一全部拉黑彼此也就永远消失在彼此的生活中,反正池塘里的鱼那么多,再钓一个便是了。这不是爱情,这只是打着爱情的口号在做猫鼠游戏,人们空虚的心灵需要他人来填补。

这个年代,“我爱你”“分手吧”都可以随便说说;承诺也可以随便立下,做不到也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纠结。

我自己也不能心无杂念地爱一个人,真正的爱应该是不计较得失的,应该是可以牺牲自己成就他的,但是我却也无法免俗地在乎到底是我付出多一些还是他付出得多一些,我不想做爱情里的“输家”。可是罗芸知道自己活的时间并不长,她的愿望是像朋友梅琳达那样到处走走看看,然而她还是选择了让步,一起陪隋东风在偏远小镇上打拼,一待就是15年。她自己的未来规划和爱人的起冲突了以后,她选择了无条件支持爱人。这是她的大爱。只是他们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没来得及去做,最终留下了遗憾。

抛开故事本身来看,冯小刚返璞归真,少了他一贯的锋芒,将平淡甚至悲剧色彩浓厚的故事内核搬到大屏幕上。我在想,在2020年的贺岁档里,应该是有点吃亏的,大家可能不太会愿意在欢庆的日子里去看一个中年男人的丧偶故事。年轻人不懂什么叫生离死别和遗憾。豆瓣上我也看到了很多负面评价,大概说这就是中年油腻男人的自我感动。为什么中年男人一定要和油腻挂钩呢?我在想,你们真的可以永远年轻下去吗?你们是不是认为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到中年,很多事身不由己,能感受到这种亲人离开的悲痛和没有去做本有机会做到的事的这种惋惜和后悔,需要一定的阅历,我也不责怪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差。许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在一件事情已经没有挽救的可能性了以后,在想“如果我当时×××,就好了。”我想说,如果做人追求纯粹,做事追求极致,人生路上就会少很多遗憾。

在主城花3元就能坐绿皮火车

到小南海看座桥,去珞璜赶个场

在重庆数以万计的桥梁中,修桥就跟修马路一样平常。可是在60年前,任何一座桥对重庆来说都弥足珍贵。我今天的目的地也是一座大桥——白沙沱长江大桥,重庆的第一座长江大桥,现在它已经“退休”半年了。

新与旧的距离是100米

我花了3块钱,从菜园坝坐到小南海。接近一个小时的绿皮火车行程,结束得让人有点猝不及防。下车之后能明显看到一块写着“小南海站”的牌子,同行的除了本地人,还有几个背着相机的青年男女。

走了几步路,一座崭新的、蓝色的大桥映入眼帘。而它,便是创下了三大“世界之最”的新白沙沱长江特大桥,接力老桥,继续连接着渝黔线。

新桥是世界上首座六线铁路钢桁梁斜拉桥,上层是四条客运铁路线,下层有两条货运路线,真正满足了如今的交通所需。而就在新桥100米不到的位置,就是老白沙沱长江大桥,从小南海站这个角度望过去,新桥抢走了所有风头。

老白沙沱长江大桥1959年建成通车,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后第二座长江大桥。但是与新桥相比,只有两条铁路线,虽然有过几次提速,但最高时速仍然达不到60km,明显有些力不从心。再加上费时费力的维护成本,老白沙沱长江大桥似乎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废弃的老桥成了人们过江的路

不知不觉,我们走到大桥下时,已经过了很久,和我们一起下火车的一行人,早已不见踪影。上了桥面,才发现人还不少。几个青年人已经拿起反光板在摆拍了。

“这座桥有好多年了?莫说你们没见过修它的时候,我这个年纪都没见过。”走在我们中间的一位大爷,此时过桥是为了去儿子家。

白沙沱长江大桥连接的是大渡口跳磴和江津珞璜。从大爷口中得知,曾经他们过江只能靠船,没有桥可以让行人通过和社会车辆通过。

如今说来也有趣,老白沙沱长江大桥停止维护之后,倒成了两地居民过江的路。接近1公里的路程,一路走过来比上桥之前快多了,还没下桥,就能看到这边的江津珞璜镇,明显要热闹得多。

串联着的新与旧

江津珞璜赶场地上午的时候人声鼎沸,从桥的那一头过来,完全想象不到会是这样一番景象。草草地吃了一顿早午饭后,我们开始在集市上闲逛。除了生鲜和生活用品之外,靠江边的方向有一处小型游乐场。

抬头往长江的方向望去,老白沙沱长江大桥就像长者一般,静静地矗立在那儿,安详地守望着江两岸的人。初冬的江边,寒风阵阵,我冷得直打寒颤,不自觉裹紧了大衣。这时又是一位大爷,准备去钓鱼。寒暄一会儿后,我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那叔叔你晓不晓得,这个桥会不会被拆?”

大爷连忙摆手,“我们哪里晓得哟!”

老白沙沱长江大桥从今年4月份“退休”以来,去留至今没有定论,是拆除还是开发利用仍然是未知。“上面有没有要走的,搞快点下来走了哟!”唯一一艘往返于江两岸的船过来了,船长用扩音器说道。

这个时候,珞璜镇一些要过江的人才慢慢跑下来。就在我被这个场景吸引过去的同时,大爷走上了老桥的桥墩,泰然自若地钓起了鱼。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