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0.06.25期 >
A05-探访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 大型页岩气田

A05-探访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 大型页岩气田

铁血青春!铸就“国之底气”

2012年5月20日,焦页1HF井,一块长约9厘米的岩心从2450米深的地下挖出,沾满泥浆的外表遍布了气泡,这些气泡来自于一种非常规的天然气——页岩气。因为这一发现,涪陵页岩气田成为了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

目前,重庆涪陵页岩气田日产气量1700万立方米,可满足3400万户家庭日常用气需求。2018年这里已实现100亿立方米的年产能,截至2020年5月,该气田累计生产页岩气突破300亿立方米。

重庆涪陵页岩气田的开采工作由中国石化江汉油田牵头。钻井和压裂是页岩气开采的两大关键步骤,其中压裂这一步则由江汉石油工程井下测试公司负责。近日,重庆青年报记者探访了位于涪陵的井下测试公司西南项目部,了解到杨波、陆文师、韩家新、龚起雨这四代人的“涪陵故事”。

90后杨波这是个“油三代”

杨波,是各个队长中为数不多的“90后”,2011年大学毕业之后直接来到了江汉石油工程公司。与大多数员工不同的是,他毕业于计算机专业,一个跟石油行业毫不相干的专业。从普通员工到队长,从山东到涪陵,杨波在江汉石油工程公司已经待了10年了。

“干我们这行没吃过苦是不可能的。”从早晨干到次日凌晨已经是家常便饭,真正忙起来的时候,和同屋的室友基本上见不着正面。

杨波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曾经在大雪里睡着了。那是在山东的时候,在某个下着大雪的日子,他们队需要紧急完成修井作业,为了第二天能够正常复井。在他们的连夜抢修下,早上六七点终于完成了作业。因为实在太累,杨波直接睡在了雪地里,直到接班车到来。

虽说不是专业出身,但杨波的业务能力一直受到大家的肯定。当上队长之后,他在职期间从没发生过任何事故,讲到这,杨波倍感骄傲。

“我能干这个行业,主要是受家庭影响,再加上自己多方面的考量。”作为湖北荆州人,离江汉石油工程的总部潜江市太近了,杨波的外公外婆、舅舅都曾是干石油的,杨波算得上是正正经经的“油三代”。

在长辈眼中,干这一行就是要有奉献精神,“铁人精神”必须要有,每次过年回家,杨波的外公外婆都要拉着他讲工作的事。虽说石油和页岩气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开采方式却有相同的地方。“当外公知道我目前在做压裂的工作时,他说他以前也干过,就会和我交流一些工作经验。”

不光外公,外婆也讲,每次都讲,有机会就讲。“说难听点,就是在‘洗脑’!”杨波笑侃道,还说这样的方式确实挺成功的,不然也不会在这里待这么久。

80后陆文师“铁”汉柔情

“上学的时候对石油行业的艰辛是没有概念的,真正开始做了才知道真的不容易。”1986年出生的陆文师是专业出身,但在学校学的专业知识,从来没有告诉他这份工作的艰辛。因为压裂工作属于野外作业,刮风下雨、风吹日晒这些情况都避免不了。

以前老一辈常说“石油工人有力量”“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都要抖一抖”,陆文师切身感受到了石油工人的吃苦耐劳,这是让他最佩服的一点。除了在恶劣天气下作业外,在他接触过的工人当中,即使是没有领导监督工作,他们也能严谨认真地完成手头的工作,丝毫不懈怠,“这大概就是石油工人传承下来的品质吧。”

身体上的疲惫是其次,最难受的是心理上的煎熬。被分配到井下测试公司后,陆文师也是一路从山东到重庆涪陵。家乡远在广西的陆文师,最开始无法适应。“像我们这种工作性质,就意味着要远离家人,远离亲戚朋友。”

工作第一年的大年三十,驻地周边的人家阖家团圆,各家各户都吃着团圆饭,放着烟花,再对比自己,陆文师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心里默默羡慕着。好在公司每年春节都会为员工准备年夜饭,可以和同事一起体验另一种年味。后来的第三四年,陆文师渐渐习惯了节假日作业的模式,也淡化了对节日的概念。

除此之外,每次驻地有员工家属来探亲的时候,陆文师就特别羡慕。2011年暑假,有家属带小孩到驻地探亲,刚入这一行的陆文师心里酸酸的,希望自己也能有亲人来看望。“对石油工人来说幸福其实就挺简单的,有家人来陪一下就觉得很幸福了。”

陆文师说自己一直在矛盾中坚守。每次意志不坚定想要离开时,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这样的话:“每个行业总得有人去做”、“这个职业讲究奉献精神,是高尚的”……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安慰中,他坚持了下来。

“现在习惯了,停下来还有点不习惯。”曾经的他认为难以忍受的亲朋分离,如今也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涪陵页岩气田作为全球除北美之外最大的页岩气田,它的勘探和开发受到外界瞩目。每当亲戚朋友看到相关新闻问起来时,陆文师就会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70后韩家新“我不上谁上?”

“2010年左右,国内没有任何相关技术和能够借鉴的经验,一些核心技术也掌握在美国手里,我们要推动设备国产化……”作为井下测试公司的副总,韩家新考虑得更多的是技术突破。从公司在万州的第一口页岩气井获得工业气流,到现在涪陵页岩气田的300亿立方米的产能,我国的页岩气开采技术从“无”到“有”,韩家新见证了许多。

其次,安全问题在他担心的问题里排在最前面,压裂工作事无巨细,任何一个微小的步骤都可能发生安全问题,任何一个问题都涉及了千百个工人的生命。“《中国机长》刚上映的时候,我的许多朋友被机长的镇定所震惊,但在我看来,干我们这一行的对这样的抢险操作感同身受。”

那是在新疆的时候,一位一线工人由于工作的失误,导致了井喷,出现了连油带气从井口溢出的险情。韩家新作为项目经理和副经理一行5人组成了抢险队,所有人都抱着“不死则伤”的心态赶往一线。

副经理胡文辉排在第一批前去抢险,韩家新则是在第二批。但是韩家新抢在了胡文辉前面,没有让他先上,对此胡文辉还有些耿耿于怀,不明白为什么不让他上。韩家新则解释道:“是该你上,但是名单上的名字我给你换下来了。你父母的年龄大了,孩子也还小,万一出了事,你父母小孩谁来照顾?”那时韩家新的父母才五十多岁,还没小孩,他认为自己上才更合理。

韩家新在工作上兢兢业业。2013年韩家新个人获得“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同时,他带领的团队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文明号”“中石化石油工程金牌标杆队”等荣誉。

这些经历被写进了岛影老师著的《国之底气》里。如今,韩家新已经有了小孩,但由于工作的性质,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根本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直到孩子看到这本书,才对爸爸的英雄事迹感到钦佩,也理解了爸爸对他的亏欠。

60后龚起雨用三十四年谱写一部“会战史”

作为江汉石油工程公司的老前辈,龚起雨的工作经历被自己笑称为“一部会战史”。哪里有油气田,哪里就有会战,比如涪陵页岩气田的开采被他们称作“焦石坝会战”。

龚起雨目前已经退休,现在是江汉石油工程公司的技术顾问,公司的人都叫他龚专家。龚专家1986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压裂的工作,江汉石油工程公司这些年的施工会战他都是主力军。“对比现在的作业条件,那个时候的条件艰苦多了。”

为什么会有“会战”的传统,龚专家说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讲究先生产、后生活,生活条件不是优先考虑的东西。令他印象最深的是离开“坪北会战”时,由于陕西的风沙太大,当时一块砖头从屋顶上被风吹下来,砸中了他的头。不过好在人没事,砖头倒是断成了三截。

龚专家在生产作业过程中,还从事着设计的工作。特别是在涪陵页岩气田,他是从“无”到“有”的亲历者。页岩气的技术最初是从国外引进,但由于国内的地质条件太过于复杂,与国外大不相同,许多设备都必须自己设计,施工技术也得重新探索。“经过多年的技术变革,证明我们的理念是对的,是经得起考验的。”

对于页岩气的开采,从2011年开始,国内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国外相关设备的设计理念辅助下,我国采取边设计边应用的方式,慢慢有了一套完整的压裂系统,也使得涪陵页岩气田能够快速进入到商业开发。

页岩气压裂的整个装备配套系统,从方案规划到系统设计,再到最后的使用和完善,都是由龚专家牵头负责。系统包括页岩气压裂设备配套和辅助设备配套,以及加砂工艺、供水工艺、配液工艺等。在不断的技术进步和升级中,这套设备也一直在应用当中,“可以说在技术上我们没有走弯路。”

这几十年的“会战史”中,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留给他最大的遗憾就是离开焦石时是因为视网膜脱落。2013年龚起雨已经50岁了,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不仅得不停跑现场,还必须得长期对着屏幕工作,由于用眼过度,最终导致玻璃体被摘除。

写在最后:龚专家已经在油田工作了三十四年,他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谱写了一部“会战”史,也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在了油气开发广阔的土地上。不仅是他,韩家新、陆文师、杨波等千千万万个石油工人也是如此,有的已经将青春奉献给了油田,有的则正在书写青春。相信在涪陵这片还未探索完毕的气田上,我们还将见证更多的纪录和历史,也会见证他们用青春铸就的“国之底气”。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