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0.07.23期 >
A05-重庆石柱:奏响土家“强富美”新乐章

A05-重庆石柱:奏响土家“强富美”新乐章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

农业强则百业兴,农民富则民心安。今年2月22日,随着城口、巫溪、酉阳、彭水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序列,我市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和4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为确保全市2020年高质量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石柱,脱贫的春风早已吹遍大地。近年来,石柱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以“五个振兴”为引领,积极探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去年4月,石柱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近98%、贫困发生率低于1%的良好成效,一举摘掉贫困帽子。

如今行走在石柱的各乡村,穿行菜田果园,走在乡间小道,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该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力脉搏。

聚焦产业扶贫 特色产业全链条精细化

骤雨初歇,田间三三两两的莼菜已经冒了尖。

“食用的莼菜是新发的嫩叶,生长在水下,必须靠人工采摘,在水里弯腰弓背数十个小时,才能换来几十斤。”在石柱黄水镇种了20年莼菜的陈国闰今年已是46岁,据她回忆,前几年莼菜价格最低时,一斤才卖到8毛钱,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水里辛勤劳作,只换来几十元钱。

据了解,莼菜鲜美滑嫩,是珍贵的水生蔬菜,素有“水中人参”的美称。曾因野生莼菜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面积逐渐萎缩,一度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濒危植物名录。

因为宣传不到位,导致市场对莼菜营养价值认知不足,遇到莼菜价格低迷的年份,村里种植莼菜的农家就会外出打工,莼菜田一旦无人打理,水草和虫害会越来越多,植株也会逐渐退化,也就逐渐荒芜了。

2015年,国家对“石柱莼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石柱莼菜产业在数字化、产业化的赋能下,渐渐有了起色。

石柱县在狠抓莼菜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举措。2018年年底,石柱县政府与盒马鲜生合作,共同推广“水中人参”的价值,把莼菜带出大山,推向市场,石柱莼菜开始走向北京、广州、深圳、苏州等城市。

莼菜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提高了,但莼菜仅作为蔬菜食用,产品附加值还是很低。如何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石柱引进重庆潘婆婆莼菜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生产基地,开始研发莼菜深加工产品,开发出莼菜面膜和饮料。一整套赋能体系,让石柱莼菜完成了从农产品到商品,再到品牌的转身,收购价也从每斤2.5元涨到5.6元,种植户亩产值突破1万元。

“现在收购价比过去翻了好几倍呢。”陈国闰记得很清楚,她采摘一天的莼菜背到收购站,能换500多元回来,相当于她的丈夫在附近打短工三天的工钱。

与此同时,过去粗放式的莼菜生产,也向精细化转变。“跟莼菜打了20年交道,头一次知道水深水浅、是酸是碱还会影响莼菜的品质。”陈国闰如今能从环境监测仪器中,看到莼菜田的水质、土质的数据,甚至还能知道今年的雨水多少,这些都是专家指导他们科学干预的依据。

近日,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与重庆石柱县人民政府合作,在石柱冷水镇、黄水镇的莼菜示范基地,建立盒马村。农户实行订单式种植,通过数字化打通供销两端,莼菜插上了订单农业的翅膀,莼农的抗风险能力也加强了。

“生产不愁、卖椒不愁,怎么能不致富嘛。”石柱县河嘴乡旗峰村村民张排从以前种植几亩辣椒发展到了现在的上百亩。他给记者算了笔账,种植141亩,年收获辣椒200吨左右,按照市场价格2.3元一斤计算,平均每年可收入近50万元。

青山怀抱的旗峰村,早年间,是真正的穷乡僻壤:贫瘠的石子地里只能种些土豆、玉米和红薯,收成低、效益差,辛苦一年下来,仅能维持温饱。

产业是脱贫的基础。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近年来该村以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契机,动员群众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让“沉睡”的土地资源焕发出了活力。如今只要是收获季节,映入眼帘的是满坡满地红灿灿的辣椒。

据石柱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紧紧围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石柱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调减传统玉米、薯类等低效作物,正积极构建“3+3”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全力实现中国黄连之乡,做强中国辣椒之乡,打造全国最大莼菜基地县。

风景+文化 打造康养石柱

“你在主城区高达40℃的高温里酷暑难耐,我在黄水享受20℃左右的清凉一夏。”市民之间的玩笑话,却也是对石柱为何能成为大家钟爱的避暑胜地最好解释。

石柱县黄水镇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4%,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即使是重庆最热的月份,黄水的平均气温也只有21℃左右。辖区有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黄水市级风景名胜区、大风堡、千野草场、毕兹卡绿宫、油草河、太阳湖、月亮湖等诸多著名景区。

2016年起,石柱县将“转型康养、绿色崛起”确定为全县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主题,正式明确要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康养经济、建设“康养石柱”,将石柱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生态康养胜地。

石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是发展康养产业的底气。

石柱县森林覆盖率达57.4%,林木覆盖率达71.3%,年平均气温16.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7.5万个/立方厘米,优良天气达330天以上,拥有国家保护动物52种、国家保护植物40种……森林广袤、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使得石柱犹如大自然馈赠在北纬30°的一颗绿色生态明珠。

同时,石柱还是全国四个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之一,拥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461个,其中,石柱土家啰儿调、玩牛、吊脚楼营造技艺3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斗锣”“打绕棺”“石柱土戏”“盐运民俗”“石柱土家断头锣鼓”等14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积淀厚重。

“要实现石柱康养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实现四季游的同时,还必须在丰富优秀旅游产品的供给上下功夫,实现旅游产品从单一向多元演变。”石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立足石柱特有的“六度”禀赋,深化“六养”要素,以高山、森林、草地、湖泊、河流等景观为依托,打造风景宜人的“观养”胜地;以土家康养小镇、休闲旅游地产、康养主题酒店、民宿旅游、乡村民居等为依托,打造“住养”的世外桃源;以特色土家文化和巴盐古道、银杏堂、三教寺为依托,打造“文养”的静谧之地;以莼菜、中蜂等绿色有机食品和土家摔碗酒、土家咂酒等特色饮食文化为依托,打造“食养”的风味长廊;以高山温泉、中医康复等为依托,打造“疗养”胜地。

近年来,黄水万胜坝村、冷水八龙村被评为国家休闲乡村旅游示范村,三河等3个乡镇、中益坪坝村等7个村、北岭山采摘园等11个点被认定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如今在石柱,一个个现代化特色农业示范点串联成带,正吸引大量游客,推动经济发展,更让乡村旅游惠民效果日益显现。

据石柱县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依托黄连、莼菜、辣椒等特色农产品,石柱正大力开发绿色生态特色旅游商品,推出体验型、参与型、观光型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每年可实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接待收入过亿元。

安居方能乐业 乡村生态不断完善

“和原来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石柱县中益乡盐井村龙潭组居民罗宣安谈起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成效感叹道。

这里曾经是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之一,但它并没有因大山大水的阻隔停留在过去,而是借着脱贫攻坚深度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契机实现了蜕变。

通过两年时间整治,如今走进这里随处可见广袤乡村如诗如画,静谧舒适的村庄、错落有致的房舍、干净平坦的道路。既增“颜值”又添“气质”,中益乡的变化正是石柱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据石柱县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7年起,石柱开启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以来,不仅给城市“洗脸”,也给农村“美颜”,形成城乡联动、城乡一体。通过近年的努力,该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走上了干净平整的道路,有了便利快捷的水利设施,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昔日垃圾堆积、人畜混居、村道坑洼积水的“脏乱差”现象已难觅踪迹,更多的是涌现出了桥头、王场、石家、河嘴、金铃等一批田园风光型、旅游休闲型、产业发展型美丽乡村示范典型。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资料显示,石柱县户厕改造、农村公厕改建、污水管网建设、村庄清洁行动等16项任务已全面完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回收农膜207.35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2%,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83.35%。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6.4平方公里,实施废弃矿山治理8.45公顷、营造林10.4万亩。

不仅住得“美”,还要住得安心。2014年以来,石柱县共投入资金3.79亿元,累计改造农村C级危房10001户、D级危房4475户。

石柱县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在做好年度危房改造的同时,将主要对全县居住功能不完善、风貌不协调的农村旧房进行改造。在2018-2019年实施的基础上,计划完成农村旧房整治提升5000户,进一步完善居住功能、提升建筑风貌、彰显康养价值,让农房既好住又好看,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张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