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0.10.01期 >
A05-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秀山:强化产业扶贫 筑牢脱贫根基

A05-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秀山:强化产业扶贫 筑牢脱贫根基

秀山县位于武陵山区中心腹地,属于武陵山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受内陆空间限制和交通落后制约,曾经的重庆秀山发展滞后、贫困对象难以增收。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秀山于2017年11月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8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截至2020年9月5日,秀山县16800户70530名建卡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均已达到脱贫标准。

保障贫困群众分享产业红利

“坚持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秀山县县委书记向业顺介绍,秀山在产业扶贫中唱响了绿色发展的主基调,主抓了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利益联结的“三篇文章”。

“首篇文章”是推动支柱产业全面覆盖。近三年来,该县立足盛产优质粮油、茶叶、油茶、土鸡和中药材等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和提升特色扶贫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全县“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实现贫困家庭户均有1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

“我们的第二篇文章是推动产业规模全面扩大。”向业顺介绍,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建成特色种植业基地96万亩,其中中药材38万亩、茶叶14万亩、油茶23万亩、柑橘21万亩,茶叶、油茶基地面积均居全市第一,年出栏畜禽达1100万头(只)以上。

围绕“100万亩+1500万头(只)”产业发展目标,秀山县始终把中药材、茶叶、油茶、优质水果和生态畜禽养殖五大产业作为覆盖全县的扶贫主导产业一抓到底。五大特色产业覆盖100%的贫困村、97%的贫困户。立足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特产品加工,延长扶贫产业链条。

如今,海王医药、闽商食品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建设,已培育各类农特产品加工企业1320家,开发农特产品820余款。

在做好这两篇“文章”的过程中,秀山县始终将落脚点放在“第三篇文章”上——推动利益联结全面强化,让贫困群众分享产业红利。该县采取“入股+分红+务工”“保底+分红”等多种方式,强化专业合作社与贫困对象之间的利益联结,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以银花、茶叶为例,今年预计银花产值6.2亿元、带动1.7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茶叶产值13亿元、带动1.97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同时,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村委会+龙头企业”等模式,强化贫困群众利益联结。例如,茶叶产业已成为35个贫困村的主导产业,覆盖贫困户2160户、7550人,带动茶农户均收益1.3万元。中药材产业覆盖23个乡镇(街道)3.62万余农户,直接和间接带动贫困户6397户,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让“沉睡资源”变“脱贫财富”

曾经的秀山,受内陆空间限制、交通落后制约,几千款农特产品仅有600种变成了商品,大多数只能在大山中“沉睡”,成为县域发展滞后、贫困对象难以增收的重要因素。

发展思路有了、分配方式定了,怎么卖?卖什么?谁来卖?成为秀山脱贫工作中的重点。如今的秀山,通过近6年时间探索构建“五大体系”发展农村电商,有效将地处偏远的劣势和自然资源较好的优势进行了互换,大山中的“沉睡资源”逐渐突破了空间限制、交通制约,贫困对象也乘上农村电商的“翅膀”过上了越来越好的日子。

目前,秀山农村电商被评为“全国农村电商十大模式”之一,农村电商产业链覆盖全县100%的贫困村、80%的贫困户。同时,近5年通过农村电商卖出38.4亿元的农特产品,其中武陵山区其他区县占比达22.7%,电商扶贫效益惠及武陵山区100万贫困群众。

“农村电商要发展好,主要解决‘怎么卖’‘卖什么’‘谁来卖’的问题。”向业顺说,秀山不断完善电商产业园功能,建立农村电商乡镇服务中心、乡村服务站点等,解决了“怎么卖”;为了直接让贫困农户成为电商产品供应商,该县建立电商产业扶贫基地2000余个,投产自热火锅等电商产品加工线44条,发展电商企业1760家、网络店铺1.73万个,回答了“卖什么”的问题;为了破解“谁来卖”,秀山县采取学校培训、基地实训等方式,目前全县培养电商从业人员达2.1万人。

为进一步有效破解“电商企业发展壮大”难题,秀山县建立资金扶持机制、一站服务机制、融合发展机制“三个机制”,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电商服务体系。

设立物流园区产业发展基金、电商加工引导基金,从主体培育、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业务拓展等方面予以扶持。创新电商产业贷,低门槛融资、简易程序审批,已为相关企业、贫困农户贷款1.4亿元。

组织财政、市场监管、邮政等部门(单位)靠前办公,为电商企业提供办公、仓储、金融、快递、培训、行政代办等一站式服务,让企业全程无忧。通过龙头带动、抱团发展,电商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年网络销售额千万元企业达12家、上亿元企业达5家,成为西南地区食品、生鲜电商龙头企业。

发起成立武陵山网商协会、武陵山物流协会,引导企业抱团营销本土农特产品,推动全县100余家生产企业、物流园区1200多家批发零售商户“触网”经营。连续举办全国青年电商农产品销售大赛、重庆市首届青年电商创新创业大赛、武陵山商品交易博览会等,营造了全民参与农村电商良好氛围。

据统计,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秀山电商交易额达535亿元、网络零售额达102亿元,通过农村电商卖出44.6亿元的农特产品,80%的贫困户直接成为了电商产品“供应商”。

消费旅游筑建一条扶贫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向业顺介绍,近年来,秀山县依托旅游产业扶贫,带动了2.8万余名贫困群众增收。

楠木村位于秀山自治县涌洞乡,由于交通条件落后,村民收入来源十分狭窄、收入总量极为有限,曾是秀山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秀山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注重以景点景区建设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楠木村,成为了该县旅游产业扶贫的一块重要阵地。

“该村地处于‘世界桌山’川河盖景区核心区域,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12.1摄氏度,高山草场、盖岭山原等生态景观绚丽多姿、风光旖旎,具有休闲避暑、户外运动等独特资源禀赋。”向业顺告诉记者,“如此优质的自然资源应当用、更要用好。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村紧紧抓住川河盖景区建设机遇,通过就业务工、自主经营、土地流转等方式积极参与景区建设。”

据悉,秀山县依托川河盖、洪安等拳头景区,采取搬迁、经营、就业等方式,引导带动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另一方面,依托乡村旅游打造扶贫载体,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贫基地1483个、乡村旅游接待户520家,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就近务工、土地入股、租金收入、自主经营等方式,有效拓宽旅游增收渠道。

据统计,楠木村先后建成高山生态避暑纳凉和观光农业点4个、农家乐12家、旅游接待户39家,直接或间接覆盖85%以上的建卡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500余人,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500元,提高到2019年的8500余元。此外,该村还立足农文旅融合,发展茶叶300亩、高山蔬菜500亩、金银花500亩,养殖中蜂3000桶。

如果说消费扶贫是让秀山“好物”走出去,那旅游产业扶贫则是利用秀山美景将旅客引进来,并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此外,秀山还依托乡村旅游打造扶贫载体,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就近务工、土地入股、租金收入、自主经营等方式,有效拓宽旅游增收渠道。目前,全县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贫基地1483个、乡村旅游接待户520家。梅江镇民族村等15个村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据了解,龙凤花海、金山银山等特色鲜明、主题纷呈的旅游节会活动,非遗主题游、乡村体验游、生态康养产品,以及秀山竹编、钟灵毛尖、秀山土鸡等50余个旅游商品品牌,丰富了秀山旅游扶贫业态。目前,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全县带动2.8万余名贫困群众增收,有效推动了自然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

下一步,秀山将围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有机衔接,着力以脱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以区域发展巩固脱贫成果。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张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