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重庆 >

啰嗦的扶贫书记 用上百亩的百香果和脆李让“空壳村”成产业村

本文来源:腾讯大渝网

4月的重庆万州区龙驹镇向东村,农耕正忙!正午,村民李长供家里炊烟袅袅、香气扑鼻,麻婆豆腐、腊肉炒莴笋、土鸡蛋面条、一杯百香果果酒早

4月的重庆万州区龙驹镇向东村,农耕正忙!

正午,村民李长供家里炊烟袅袅、香气扑鼻,麻婆豆腐、腊肉炒莴笋、土鸡蛋面条、一杯百香果果酒早已摆在了木桌上,妻子正在厨房盛饭。

姚茂瑜和李长供聊着百香果种植的事情

即使现在吃穿不愁,但李长供最近总是愁,愁是不是快没活干了,哪怕他几分钟前才从村里的百香果产业园锄草回来。

“莫担心,再过一段时间,一组的百香果要挂果了,二组的脆香李后面产量肯定会很好,我们还计划建一个水果加工厂,多的是活干。”说话的是姚茂瑜,向东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村里的人都说他不言苟笑,但办起事来却亲切得很。

现状:劳动力少、思想保守、产业薄弱

龙驹镇地处万州、云阳、湖北省利川市交界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是重庆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仅向东村就有74户建卡贫困户、共235名贫困人口。

目前,虽然向东村依旧还有5户建卡贫困户、15人未脱贫,但可喜的是,依托150亩百香果种植规模的产业园,村民收入跟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一变化与姚茂瑜有很大关系。

2017年9月,重庆市环卫局办公室副主任姚茂瑜来到万州龙驹镇担任向东村“第一书记”。“劳动力少,村民们思想保守,种植的土豆玉米只能维持日常生活,多数土地荒废,看着十分可惜......”回忆对向东村的第一印象,姚茂瑜现在说起来依旧会皱一下眉头。

从万州高铁站出发,驱车一个小时左右才抵达向东村。“远、偏,‘空壳’现象太严重。”姚茂瑜坦言,驻村之初就计划着搞产业,发展区域经济,为稳定、持久的脱贫作保障,为村民做点事情,但深入了解村情现状之后才发现,压力的确很大,怎么入手几乎毫无头绪,时常整宿睡不着觉。

找产业,辗转桂林贵州等地实地考察

向东村的土壤含沙条件好、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无污染。姚茂瑜说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村支两委商量后,大伙儿觉得还是应该利用起来搞产业,比如种植水果。

产业发展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也不能大包大揽什么都往里塞,还得结合地方和市场的实际情况。

对此,姚茂瑜与村干部、农业专家、农户代表及商家走访了贵州松桃、广西桂林、重庆周边区县等地方,调研了不少水果产业。从脆李、脐橙、柚子到百香果,比种植条件、比出产周期、看技术是否容易实现......

考察期间,姚茂瑜发现向东村具备的灌溉用水、海拔、土壤、气候适宜等条件非常适合百香果的生长。百香果被称为水果中的VC(维生素)之王,口感独特、营养价值高,而且市场前景可观。了解情况后,一伙人心想,产业发展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姚茂瑜开“大讲堂”

遇困难,村民不相信产业能成功

姚茂瑜原以为,定了方向,接下来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了,没想到还没开始就遇到难题——村民不相信,没有土地种果子!

“今年就满70了,看不出来哈,其实身体很好!不怕累,就怕没活干。”说起年龄,李长供倒显得不自在起来。其实,因种百香果而受益的他最开始却是个“犟拐拐”。他不相信村里能发展产业,也不了解百香果,怕自己投进去的钱和土地打水漂。

李长供妻子因病无法工作,儿子一人在外务工要担负两个子女的学费以及生活费,是因病、因学致贫的贫困家庭。虽然前年已脱贫,但因没有固定的增量收入,生活十分拮据,又有返贫的迹象,急需稳定增收的渠道。

“除了李长供,其他大多数村民也不相信,没有产业发展意识,思想保守不敢迈步,只想守着一亩三分田种庄稼。”姚茂瑜回忆。

“就是怕嘛,手里的这点钱哪经得住折腾,还有土地,如果不成功,那不是白白少了很多收成嘛。”回想当初的忧虑,李长供说出了许多村民的心里话。

这可愁坏了姚茂瑜。

姚茂瑜在田间与农户讨论锄草事宜

消疑虑,给村民算明白账,鼓励入股百香果

大家都不相信,怎么办?姚茂瑜立即在村里办起了“大讲堂”,一是讲发展产业的政策,村民听不懂的就做成PPT,一条一条分解着讲;二是为大伙儿普及百香果的知识,介绍前景;还拉着村民走水果市场、商场、菜市场,看销售情况、看市场价格,让大伙儿心里有个底。

其中,算明白账是他采取的一项重要沟通措施。按照制定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方案,向东村会成立合作社作为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实施主体,村民如果把土地租给合作社,就有工资、租金和分红三种拿钱的途径。

拿李长供来说,他的土地入股合作社,算股权,一亩土地每年折价成500元;150元起的保底分红,加年底利润;另外,村民在产业园做手上农活,会按天算工资,一年下来,他的收入会发生不小的变化。这笔账,姚茂瑜跟村里的每位村民都算了一遍。

李义池是李长供的邻居,在村里比较有带动作用,邻里邻外信任他。瞄准这一点,姚茂瑜逮到机会就往他家里钻,先说服他再由他带动其他村民。沟通虽然也费了点劲,但好在李义池点了头,还聘他成了合作社的管理员,一人迈步,百人跟进,这样一来,土地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2018年,向东村产出的百香果(受访者供图)

2017-2018年,一共15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包括全部建卡贫困户在内的共95户村民相继在百香果产业园中成为原始股东。加上当地政府、企业以及村民的合力,还顺利筹集了54万元的股金。

紧接着,重庆市万州区民欣向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有土、有资金、有项目,相关种植技术团队也配齐了。2018年3月,向东村的百香果幼苗成功下土。

上下拧成绳,150亩百香果初见成效

从幼苗下土到挂果,姚茂瑜的心打着悬。好在结果不错,村民们不久后便尝到了甜头。“我在地里干活有1500元的工资,又有500元的土地股权分红。”饭桌上,李长供回忆去年第一次拿到工资时,笑嘻嘻地说。

指了指客厅和灶台,李长供说家里新添了一套沙发、一个冰箱,还装上了热水器。他朝姚茂瑜点了好几次头,如果活够干,他计划今年再换个液晶电视......

2018年是向东村百香果见效的一年,超30万元的百香果收入让入股村民分到了红利。姚茂瑜说,土地入股村民包括土地入股资金补贴、日常农活工资共分了5万元左右,收入增长非常明显。

2018年,向东村产出的百香果(受访者供图)

“姚书记,我们今年的幼苗长得好哟,绿油油的,你看我们锄草的方法对不对,距离留得够不够?”百香果产业园里,不少村民与姚茂瑜交谈了起来。

“幼苗长得可以,锄草方式很科学哈,还留了一点杂草蓄水分,千万记住,把气孔留出来,有不懂的随时跟组长说。”

姚茂瑜介绍,开展种植工作实行小组制,在村民中选一位组长,带着其他村民做日常种植工作。期间,从幼苗下土、施肥、锄草、立桩,包括遇到技术问题,由组长协调技术解决,这样可以带动大家的积极性。

“空壳村”产业发展弯道超车

计划建水果加工厂,隔壁社区也跑来取经验

向东村的百香果幼苗长的惹人喜,姚茂瑜与村民交流期间不止一次提到要让隔壁赶场社区也来学习。

原来,受向东村的激励,种植百香果已经延伸到了龙驹镇的赶场社区,该社区今年打造了500亩的产业基地,目前,正处于施肥阶段。

姚茂瑜似乎很喜欢带着农户到处跑,他把这种互相学习叫做“说走就走的旅行”。

百香果产业园里,农耕正忙

“就目前看来,百香果对外销售基本不成问题,搭上各个展销会‘快车’,利用电商、实体店铺等平台,产品还销往了北上广等地方!”姚茂瑜说,今年新推出的“招募扶贫合伙人”进行预购和认购方式的方案已经成型,落实后也将加速百香果的销售力度。

除了果实是“致富果”,因为建了育苗大棚,培育了优质的幼苗,今年合作社还对外销售了近40万元的百香果幼苗,除去所有成本,仅幼苗的利润就达到了10万元。

姚茂瑜一刻也闲不下来,村民在田间为施肥做准备,他便再三叮嘱:别让土壤遮住出气孔、周边的大杂草要拔、不要碰伤幼苗根部......有些话甚至要说好几遍,显得些许啰嗦。

“这里的水源实在是太好了,从王二包自然保护区龙洞里面流出来的,今年争取在村里建一个水果加工厂,规模不用太大,根据去年的经验,次果可以拿来酿酒,做成果浆、果汁、果脯等。”姚茂瑜说,这样一来,不仅合理利用了果实,还可以增加收入渠道,村民还多了上手的农活。

为了及时办好这件事,最近,姚茂瑜正走家串户,协调土地,为建水果加工厂做准备。另外,在技术进一步完善并稳定的情况下,他希望百香果种植规模能扩大,同时延伸产业链,让村民享受更多的利益。

向东村的脆香李基地

修好产业路,村民增收更有底气

一条蜿蜒的扶贫公路从向东村的一组通往了二组。驱车十余分钟,从山下到山顶,公路嵌在半山腰,路两旁的李树随着风摇曳起来,像极了一幅油画。

山顶几乎没有住家村民,放眼望去,基地茁壮的脆香李树绿油油的,亮得发光,树枝上挂满了果,已有手指节大小。

向东村的土地肥沃,在这之前,即使有村民零零散散种植了李子,但不成链也就没见成效。想招商,但用水困难、路面颠簸等现实问题让前来考察的企业打了退堂鼓。

姚茂瑜说:“要致富、先修路”已成普遍真理,但更重要的是让企业主或投资人进得来、驻得下、能干事、好挣钱、可发展。

向东村的脆香已经挂果

“想让企业进来,基础设施得做好,不然留不住人,更留不住企业。公路、水、技术支持、宣传营销一样不能少。”对此,2018年,通过向东村上下一心,齐力克难,通往向东村二组的路通了,用水问题解决了,还策划了“醉美向东与李有约”等宣传营销活动。

“条件好了,企业进了村,500余亩脆香李基地不仅让村里的产业增加了,基地的农活还为村民增加了增收渠道。”姚茂瑜说。

再过两三个月,百香果和脆香李将进入采摘季节,“金果果”将变现成真钞实票钻进村民的口袋。

从办公室到田间

满腔热血诠释青春的人

黑框灰片眼镜、竖条衬衣、牛仔裤、运动鞋,语速稍慢,说话时喜欢双手叉腰,村民口中的他是“啰嗦”的,一件事要反复说好几次,大伙儿也都习惯了。

从开始驻村的搔首挠耳到现在产业发展得井井有条,姚茂瑜说“来了就好好做,做好了再问心无愧的回。”

近两年来,看着向东村的变化,当村民说不愁吃不愁穿的时候,姚茂瑜最高兴。村民则用最朴实的方式感谢着他,临近中午,只要遇到,就拉他进屋吃饭,加个鸡蛋在面条里,切块腊肉炒一盘......

这些奋斗在扶贫一线的青年正用满腔热血诠释着青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