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重庆 >

“因为热爱,我才坚持了一辈子” ——重庆青年报专访第一代梁平竹帘画师牟秉衡

本文来源:重庆青年报

,5月28日,大会“巴渝工匠”主题展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S2馆进行,重庆青年报记者在展会期间对“梁平竹帘”展厅的负责人——梁平竹帘第四代传人进行专访。

5月27日,“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两江厅开幕,5月28日,大会“巴渝工匠”主题展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S2馆进行,重庆青年报记者在展会期间对“梁平竹帘”展厅的负责人——梁平竹帘第四代传人(国家级传承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梁平竹帘画师、重庆市民间艺术家、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牟秉衡先生进行了专访。

“梁平竹帘”是采用梁平当地上等地慈竹作原料,经过三十多道手工工序编织成帘,并画上精美图画的工艺美术品,1999年被命名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牟秉衡先生自幼跟随擅长画花鸟、山水的外祖父学习绘画,1959年9月国庆十周年献礼,为人民大会堂设计制作了宽3.5米、长6米的巨幅无画素帘。从业60年,先后带徒30余人,为“梁平竹帘”的发展与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重庆青年报:您做一幅这样正常规格的竹帘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呢?
牟秉衡:因为需要完全手工制作,一般3公分长的话我需要做80—90天左右。一幅完整的竹帘,需要用咱们梁平当地的慈竹,手工切成无数根如头发丝一样细的“竹丝”,再细致的编织而成,最后还要在上面画上书画,才叫完成。

重庆青年报:除了做竹帘,梁平这项技艺似乎没有实用价值?
牟秉衡:当然不止做竹帘了。扇子、包包、拖鞋、屏风,包括礼品、装饰品都有在做,这些都是既美观又实用的东西呀,你把我们这个画帘和屏风摆在客厅、书房里,不觉得非常好看吗?

重庆青年报:那如果要保持一定量的产出,您的团队人数是不是很多?
牟秉衡:人数倒不是很多。做这个的都是我的家人,我的儿女、我的孙子,都在跟着我学习这门手艺。因为我就是从小跟着我外祖父学的,因此也想把这个技艺一直靠我们家延续下去。

重庆青年报:您说到这项技艺是以家庭形式在传承,那您最小的“学徒”目前多大了呢?
牟秉衡:最小的是我的小孙儿,现在还在重庆读高中呢。我的其他孩子现在还在四处地交流学习,国家也在帮助我们、大力支持我们,国家在支持,才会有更多愿意学的学徒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重庆青年报:那他对这个兴趣大吗?据我们所知现在年轻一代似乎都对这种传统技艺没什么兴趣。
牟秉衡:他现在还在读书哪儿可能对这个感兴趣,都是受我们家庭环境的影响才尝试着接触这门手艺。有时候好不容易安静下来学,过一会儿就玩其他事情去了。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沉得下心来做事,可不像我们那几年,对一件事情喜欢上了,就是一辈子了。

重庆青年报:听说您坚持这门手艺已经大半辈子了,您到底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现在年轻人似乎和您那时候相比过于浮躁,您应该不愿意教他们了吧。
牟秉衡:我怎么坚持的?那当然就是因为我爱这件事了!我这大半辈子,就是靠爱好活下来的,要是不爱这件事,我肯定坚持不下来。你说怎么会有人喜欢喝酒喜欢抽烟,而且还能坚持一辈子呢?那就是因为一个爱好,只要有兴趣,任何事都能坚持下来。现在的年轻人浮躁的有,但能沉得住气的,也有。只要愿意学、能够把这件事当成一个爱好,我肯定愿意教。

重庆青年报:听闻您的手艺是跟着您外公学的,我们很想听听您小的时候跟着外公学艺的故事。
牟秉衡:我们那时候?那还是解放前呢,可没有现在这么安逸的日子。小时候看着外公画的那些画觉得既新鲜又有趣,便跟着他学着画些小玩意,之后上了学又在教室里画些板报、再就是开始跟着他学些真正的编织手艺了,之后又开始打仗,要把这项手艺保护下来,可真不容易。

重庆青年报:方便透露下在那段战乱的岁月中您是怎么和外公一起保护这项艺术技艺不受侵害的吗?
牟秉衡:后来咱们就开始打仗了嘛,战火连绵到了我们梁平,那时候我们好多庙都没炸没了呢。后来我跟我外公以及他的很多徒弟,一起办了个“贫民工厂”,里面有很多17、8岁的乞丐和孤儿,外公教他们用竹子编草鞋、做凉鞋,以此为生的同时,这项编织手艺就这么慢慢的传了下来,60年代过后全国各地都开始向我们梁平学习这门手艺,到现在从梁平发源出去的竹帘技艺已经扩散到了全国,全国各地都有梁平竹帘的手艺人,我也感到非常自豪。

重庆青年报:那听您这么说梁平竹帘在全国已经有一定影响力,不知道在国外是否也有咱们竹帘出口的需求?
牟秉衡:以前倒是有,但从50年代以后就已经很少了。这也是我为此感到很焦心的一件事。希望以后能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咱们梁平这项手艺能够走出国门,为国家增光。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 庞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