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重庆 >

每天900匹骡马到此!江津竟有如此热闹的地方!

本文来源:腾讯大渝网

小桥流水吊脚楼,木墙黛瓦人依旧。重庆江津的中山古镇,座落在群山环抱的笋溪河畔。扒开掩映于镇口繁茂的古树群,站在古石板桥上俯瞰,古镇

小桥流水吊脚楼,木墙黛瓦人依旧。

重庆江津的中山古镇,座落在群山环抱的笋溪河畔。扒开掩映于镇口繁茂的古树群,站在古石板桥上俯瞰,古镇置于溪流的一侧,天地开阔,悠然独立。

沿着蜿蜒小石板路往下,跨过笋溪河,拐入古镇。脚下那望不见尽头的青石板路淡然笃定,窄窄宽宽,曲径通幽,诉说着古镇的前世今生。

古镇由龙洞、荒中坝、高升桥三条小街连接而成,又被称为三合场。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三合场有可考历史为853年。清康熙33年,这里就设有办事机构,即笋里十二都。有无数现存的岩墓(又称蛮子洞),按史学考证为汉墓,更证明其历史之亘古。

每天靠岸商船300多条

中山古镇自古便是商贾贸易集散地。凭借水陆两路上连柏林东胜以至贵州、綦江、合江,下接李市、白沙、江津、重庆的独到地理优势,商客游人,来来往往,集市十分繁忙。

作为笋溪河与长江通航的最后一个码头,中山古镇区域内河流密布,从笋溪河分出的支流以飞龙河和复兴河为主,纵横着紫云河、头道河、黑神河等支流,这也使得中山码头成为出川入黔物资的主要集散地。

走中山古镇的马帮、背夫,往往都会在中山“盐店头”中转。据资料记载,盐运鼎盛时期,每天来此转运的骡马就有900多匹,靠岸商船 300 多条,超过30吨的货物运输。走长江、笋溪河,还有白沙的运盐队伍,在“盐店头”中转之后,要么走会龙庄到大店子、梁村、寨坝到温水、赤水一线;要么走其他几条古道出川入黔。发达的水运孕育了商机,也为中山古镇聚集了人气和财气。

早在1500年前,中山古镇便建有长3公里的商业街,铺面多达600余间。至今,古镇仍保留着一条1000多米明清商业老街,数十家各式各样的传统老字号诉说着昔日繁华盛景。

“打假公告”留存至今

在古镇入口石壁上,有一块清代光绪年间立下的石碑,长2.8米,高1.2米。碑文约700字,由名生程玄真所书,匠师陈九和精刻。因石碑无碑名,后人据碑文之意取名为“禁卖发水米碑”。

禁卖发水米碑

关于这块碑的来历,碑文有详细记载。

清朝光绪年间,中山古镇米市繁荣。各地米商将整船的大米运至三合场下场口老大桥的石坝上屯积起来。米商络绎不绝,米市上船来人往,生意兴隆,十分热闹。

正如碑文中提到的,此乃“四至之地,每逢场期买米不止万人。而米贩发水大伤天心大误民命。久年积弊,情碍莫除”。米商瞄准商机,趁机将米泡了水后再拿出来卖,以增加重量。发了水的米,让米商赚得盆满钵满,但这样的米买回家,煮出来的米饭不仅口感极差,搁久了还易霉变。一时,百姓怨声载道。

当时知县下派到笋里十二都的江津县事补杨彬仙、姚知临知道后,顺其民意,遂立碑“右谕通知”于此,禁止卖发水米,“倘敢不遵许,该都团保擒获送案”。此后卖发水米得以遏制,来往米商无一再卖发水米,其余各行业遵循布告,诚信经营。

这块700多字的“禁卖发水米”碑,是中国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打假公告,石碑的刻立既彰显了古镇百姓开诚布公的态度,也蕴含了一种不怕自揭其短的勇气。从此,“诚信不欺”这一做生意的原则,在古镇代代相传。

做称人留下一副残联

在中山古镇,还有两石碑。

一为“吴蜀均沾”碑,现存于中山古镇老街龙洞大桥西桥头风雨亭内,原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万寿宫门联横批,意为江浙和四川互通买卖、平等经商、利益共享,据考为世界最早的“WTO”规则。

一为“木帮公罚”碑,现存于中山古镇大佛亭旁,立于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碑刻木帮行规:7尺为短料,12尺为长料,以防商贩以短充长,缺斤短两。当地官府和行帮会首共立此碑以昭示后人:“诚信经商,公道做人,良心办事,福寿康全,子孙受益。”

意味深长的残联

“恪守行规,诚信经营”是古镇商德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在镇上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有口皆碑的故事。做秤人廖明德曾留下一副意味深长的残联:

上联:老秤一斤十六两

下联:无(求对)

横批:天下太平

此联源出有因。一商人欲以高价向廖明德定制一杆大秤,要求一斤少于十六两,廖明德严辞拒绝!如今对联的作者已经去世,空缺的下联就像一个高深的谜语,至今无人对出。

古旧的对联经历着岁月的洗礼,朴素的道理却永远不会褪色。在今天的中山古镇,诚信不仅是传承已久的规范,更是每一个商家店铺站稳脚跟的基石。

九龄堂

“采药赠乡邻,赊欠不记账。”古镇上有一老字号药铺——“九龄堂”,掌柜方联海一直恪守家族只卖“良心药”的祖训,自己诊病、采药、制药,从不售长霉的、次等的、过期的中草药。他不仅平日里时常免费为周边居民义诊,遇到病人赊欠药费,也从不记账。受过九龄堂恩惠的古镇村民,不计其数。方联海也因此被授予“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

商德文化长廊

“今天,每一个来到中山古镇的游客,都会感受到这里质朴的民风和当地人平和的心态,昂然屹立的风雨过街楼为无数匆匆过客留下温暖,镇口古朴的石碑任凭风吹雨打不曾褪色,诚实守信的商德文化如同一个穿越时空的传家之宝,在这里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