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重庆 >

北碚用法治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本文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破产边缘,一家民企浴火重生北碚用法治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北碚区送法律服务到企业北碚区人民法院召开服务民

原标题:

破产边缘,一家民企浴火重生

北碚用法治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北碚区送法律服务到企业

北碚区人民法院召开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

陷入债务危机,但市场前景很好,这样的民营企业怎么办?

按照通常做法,债权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依法受理并裁决,该破产就破产。不过,宣布一家企业破产很容易,但培育一家企业需要数年甚至10年以上时间。同时,破产后,并非所有债权人都能拿到足额偿付,工人失业都会带来潜在的社会风险。

不搞“一刀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破产重整等司法手段,尽最大力量支持民营企业维系或恢复生产,是北碚区优化营商环境落地见效的务实举措。

在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上,身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北碚,有哪些创新做法,能给全市各区县提供怎样的示范价值?

一家民企陷入债务危机

位于北碚蔡家的重庆三华工业有限公司(下称“三华公司”)是一家生产和销售汽车配件的民营企业,产品在国内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还出口多个国家。几年前,由于盲目扩张加上经营管理不善,这家企业开始亏损,负债甚至比资产还多出了5000多万元。

虽然主营业务还在正常开展,但由于资不抵债,一些债权人尤其是金融机构担心债务“黑洞”会越来越大,向北碚区人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的诉讼请求。金融机构的贷款通常有硬资产抵押,企业破产清算,它们可迅速通过资产处置来兑现自己的债权。

不过,一些中小债权人尤其是三华公司上游供应商,因赊销形成债权,类似于信用贷款,并没有多少资产抵押,一旦破产清算,它们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它们更愿意选择破产重整这样的司法手段,通过多方努力让企业持续生产,逐步偿还债务。

需要说明的是,破产重整是对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的一种救济性的制度安排,重钢就是通过破产重整“浴火重生”的典型成功案例。

这场博弈中,主张破产清算的明显占据上风——几家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担保债权占到了三华公司担保债权总额的80.8%,占负债总额的61.1%;同意破产重整计划草案的债权金额占担保债权组金额的19.2%。

经过两次表决,担保债权组仍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至此,三华公司重整案对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机会已经用尽。一家历经市场风雨、千辛万苦培育起来的民营企业将马上停产,资产被处置,200多人将失业。

良好的法治环境

激发民企创新创业热情

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营商环境,需要在关键时刻伸把手,“救人于危难之际”。

北碚区人民法院提请北碚区企业破产处置工作联席会议,讨论研究三华公司是否符合北碚区产业政策及产业规划的要求、法院强制批准三华公司破产重整计划草案是否会危及金融债权安全及地区金融安全的问题。

北碚区经信委提出,三华公司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及优势,汽车产业、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市场具有较大经济规模,产品需求旺盛。三华公司虽因资金流动性不足,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但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有较成熟的生产线、较为稳定的客户、较为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较为稳定的员工队伍,重整期间未停止生产经营,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三华公司还有再生的机会。

综合各方意见,按照《破产法》相关规定,北碚区人民法院合议庭研究认为,三华公司重整成功可以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激活北碚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解决数百人就业的问题,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转入破产清算对200多名员工的安置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可以强制批准管理人提交的重整计划草案,给三华公司一次获得重生的机会。

三华公司破产重整的方案得以通过。那些早已抵押的土地使用权、房产、设备等并没有被拍卖处置,生产得以维系,产品源源不断地下线。在担保债务清偿上,三华公司也获得了一个更长的期限,第一年不予清偿,第二年至第四年每年清偿10%,第五年清偿20%,第六年清偿余下的50%。

破产重整为三华公司腾出充足的发展空间,企业没有被债务“压垮”。目前,这家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良好,债务偿还井然有序,员工也没有出现负面情绪。更重要的是,从面临破产清算到“起死回生”,三华公司的故事让本地创业者和外来投资人看到了北碚倾力打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的诚意,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创新创业热情。

多方面着力

让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北碚区人民法院院长吴佳斌认为,民营经济要发展,首先得有一个好的营商环境,而法治正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北碚区在司法审判中强调法律地位的“三个平等”,即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平等、民营企业之间的平等及民营企业与行政机关的平等。

所谓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平等,吴佳斌举例说,“有的国企甚至在法庭上强调自己的国企身份,认为应该优先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事实上,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享受同等的权益。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民营企业是‘自己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首先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体现这种平等的理念”。

在民营企业与行政机关的司法平等上,北碚屡屡出现“民告官”的胜诉官司。近两年,北碚区人民法院依法支持3起民营企业起诉要求纠正相关行政行为案件的诉求,督促行政机关切实改善政务环境,针对不履行社会保障行政给付法定职责,及时发出司法建议。

同时,北碚区法院依法审理民营企业提起的涉市场准入、工商管理、税收征管等方面案件,保障民营企业在公共领域受到平等对待。在非诉执行审查案件中,北碚区人民法院严格审查国土部门作出决定程序的合法性,对事实不清、程序违法的申请不准予执行。

一方面,官司中讲求平等;另一方面,官司外,通过司法服务,加强教育和引导,让民营企业知法守法,不触碰法律红线。

据悉,在北碚,相关政法机关成立了民营经济司法保护的专门组织。北碚区人民法院成立了司法保障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相关工作开展。领导带队实地走访辖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与民营企业面对面座谈交流,收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以及发展亟待解决问题,积极衔接相关职能部门,妥善协调解决。

北碚区人民法院还制定了《关于依法平等全面保护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12条司法保护措施,以优质法治环境聚集经济要素,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专门印发重点任务分解方案,逐一确定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将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制度化、常态化。

同时,对审判、执行中发现的不合规问题,北碚区人民法院深入剖析问题成因和潜在风险,先后向相关部门和企业发出司法建议17份,及时提醒相关市场主体防范风险、堵塞漏洞;编发《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提示书》,针对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的法律风险,详细列出10个方面53个具体的法律风险点,为民营企业送上“温馨提示”,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自我防控风险的法律意识。

此外,北碚区还组织“司法保障民营经济”重点联络活动,主动邀请辖区民营企业家召开“服务民营企业座谈会”,通过法治体检,为民营企业“把脉问诊”;推进“法官进园区”,通过定点联络、定期走访等方式加强与重点企业互动沟通,经常性对重整企业进行案件回访,及时了解、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企业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司法程序,建立典型案例发布机制,每年联合举办至少一次涉民营经济典型案例发布会。

文/图 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