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重庆 >

双龙寻水记

本文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双龙镇守着一江碧水,却用水困难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活的必需品。在脱贫路上,它是关系民生福祉的一件大事。对

d0d2d9997ab8eaf0bd081d79b23af6c4.jpg

双龙镇守着一江碧水,却用水困难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活的必需品。在脱贫路上,它是关系民生福祉的一件大事。

对于这一点,巫山县双龙镇的干部群众深有体会:处在小三峡核心景区,守着一江碧水,因为特殊的地形地貌,有的地方却十分缺水。作为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水,曾长期是双龙镇人心里的“痛”。

“脱贫攻坚”鏖战急。近年来,双龙镇人一直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

缺水

淘米水洗菜后洗脚再喂猪

近两天在双龙镇采访,谈起脱贫话题,当地干部群众谈得更多的是“水”。

如果不是亲耳听村民说起,很难想象“大山大水” 的巫山守着一江碧水,竟然也会缺水。

双龙镇党委书记易前聪告诉记者,“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情况是季节性缺水,在渝东地区,这一直是个共同的问题。”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貌,雨水“存不住”漏下,大山上的人就没有水吃。

“缺水,缺得比较稀奇。”在双龙镇洞桥村,村支书刘先俊告诉记者,以该村为例,缺水区域按“点”分布,村委会所在的位置就属于缺水点,海拔较高,几乎没有水源。

洞桥村委会的海拔大约为1050米,可是从村委会的屋顶上,就可以看到脚下远处,一座已经蓄水的中硐桥水库,泛着悠悠碧水。“那里的海拔为600米左右,现在已成为周边重要的水源。”

彼时,洞桥村委会周围85户人家,家家都为水的事情发愁。洞桥村四社村民彭瑞贵记得,那时候,要想吃水,只有到七八公里外的地方去拉水,“骑三轮车,买了厚胶纸张,自制成水车。”

很多村民都用这样的方式取水,翻山越岭,在崎岖的路上开着“水车”往返,这样耗费的成本颇高,油费、人力、时间……取来水后,三轮车要作其他用途,如何储水也是个问题。

因此,很多人户都有了建蓄水池的习惯,在自家屋顶上,用砖块水泥垒起来,需要用时再“细水长流”。

水来之不易,所以要倍加珍惜。彭瑞贵记得,很长一段时间,淘米的水用来洗菜,洗完菜后用来洗脚,洗完脚后再用来喂猪,以“物尽其用”。饶是如此,还是有没水用的时候,夏季和冬季都是缺水高发期,有时候甚至不得不到更远的河边去拉水。

双龙镇党委书记易前聪

找水

只为找到一股合用的“龙水”

拉水的方法终究是“治标不治本”。为了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当地的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办法:找水,顾名思义,就是寻找水源。

不知道是否因为镇名(有一个“龙”字)的缘故,当地人把地下水源叫做“龙水”,为了找到一股合用的龙水,双龙人伤透了脑筋。在田间地头没完没了地搜索,然后刨深出水眼(泉眼),嗷嗷待哺的村民指望着它们,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农,也为“龙水”走过眼。

双龙镇天鹅村3社62岁的冯应俊就尝过走眼的代价,被“假”龙水“骗”去了心血、钱财还有更多。

天鹅村3社在一座山梁上,跟洞桥村缺水一样,“也许是因为地势高,也许是地下漏的缘故,这里一直缺水。”这里原本人烟稀少,冯应俊和邻居们搬来,完全是因为看中了这里交通便利。

普遍来说,找水的办法有两条:一种是找天上之水,修筑山坪塘蓄水;另一种则是找地下之水,找到“龙水”,用水泵抽起,将它接至千家万户。细说起来,这两种方式分别是“靠天吃饭”和“靠地吃饭”。

多年的寻找,冯应俊和老乡们以为,他们在一个叫“牛蛙子沟”的地方找到了传说中的“龙水”。为此,他们还假设好了水管,完善了供水的各项基础设施,并于去年开始面向全村供水。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牛蛙子沟” 的水很快干枯了,任大家伙怎么想办法,泉眼也不会再冒水了。天鹅村的村民们,刚吃上这里的水不到一个月,缺水的问题再次摆到他们面前,冯应俊和乡亲们压力山大。

多年的努力白费,尽管心头有诸多疑虑,再次找水却是迫在眉睫。这时候,第二股“龙水”出现了,“我们都是生活在这里的老农民,哪里有水,哪里水有多深,心里头都是有数的。”

冯应俊说,这次,大家伙通过多年观察,加上连日的蹲守,在村里一片水田处选定了水源。选定这里的理由很多,种种迹象都是辅证:几十亩水田,从未干涸过,冬天“泉眼”处还冒热气……

顶着刚刚“报废”一股龙水的压力,众人决定不放弃,继续在水田处寻找龙水。这一次,现实没有让他们失望:时至今日,打开水龙头,潺潺流出的还是这次寻找到的“龙水”。

天鹅村3社,为了让大家节约用水,农户家中都安装了水表

调水

将干净安全的水输入千家万户

解决缺水问题,“靠天吃饭”和“靠地吃饭”之后,还有一项,那就是“靠人吃饭”。

这些年,在巫山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在市委宣传部扶贫集团的支持下,双龙镇通过到福田镇燎原水库调水、到中硐桥水库调水(提水),并通过建造标准化硐水厂,着力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在高山陡坡上,在深深的峡谷架设水管,将干净安全的水输入千家万户。

在双龙镇笔架村,巫山县水务局实施的集中供水工程,让当地村民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困境。

在洞桥村,有关部门新建里富民水厂,既供应了机场的用水,通过双龙镇出面协调,村里的供水问题也解决了。

以水源性工程为保障,通过“长藤结瓜”(管网延伸)等方式,配套完善供水网络,有效解决辐射范围内贫困村的饮水问题;对居住偏远、分散,没有搬迁的贫困群众,通过修建小水池、小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解决其饮水安全问题。

各级部门还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山坪塘、水库、水土保持项目等,建立完善管护体制,管好用好水利设施,为长效解决贫困村群众生产用水问题提供有力保障;优先将水土流失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等民生水利落户贫困村,助推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来自巫山县的数据,仅2018年,全县建成乡村集中式标准化水厂10余座,受益群众自此有了安全的水。

巫山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点对全县贫困村饮水安全进行了全面规划,保障贫困村群众的饮水安全。

截止2018年,巫山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0%、自来水普及率达90%、供水水质达标率达100%。

天鹅村3社,62岁的冯应俊讲述找水的艰难

管水

“大家都有得吃,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有了水,如何珍惜和合理用水,也成了一个摆在大家伙面前的问题。

“实话说,有时候,用水人的不珍惜,曾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让人心痛。”说起这事,双龙镇洞桥村村支书刘先俊颇有感慨,他曾为此事伤透了脑筋。

有人曾半夜给他打电话,原因是“我屋水管子坏了,刘支书,咋整?”他回答,“我来帮你接(上)嘛!”自来水管网需要人管护,从地势低低地方提水要产生电费(以电为动力),这些开销、时间精力投入,都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

水管断裂,只知道把问题往外推,平时也不管护,甚至忘记了水的来之不易,“反正不是自家的水,水龙头开着就不关,紧到(随便让)它流”,种种乱象迭出。

如是种种,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院坝会、一事一议、幸福议事等方式,大家伙谈到这些,有的愤懑,有的叹息。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用好水,还得管好水。

具体而言,无外乎这些个原则:用水,还是得给水费;谁受益,谁管护。长此以往,才能细水长流。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大家也都懂,可是执行起来的时候,却并不容易。在某村,曾上演村民将正在施工的水厂员工锁在工地,不让其进出的事件,在部分人心中,还是觉得“吃水给钱”太苛刻,还有人怀疑村干部是“巧立名目,乱收费”。

“其实,总体而言,收取的只是一点成本,电费。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这样的形式,倒逼用水者,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浪费水资源。”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大家伙对于这样的方式也越来越接受。

“水清冽着呢,大家伙都要珍惜,大家都有得吃,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在天鹅村3社,62岁的冯应俊咧开嘴笑了,他说这辈子被缺水的事搞怕了,现在政策福利这么好,他相信每一个人都如他这般,打心眼里珍惜水龙头哗哗流出的幸福之水的。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杨圣泉 张旭 何治国 摄影 杨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