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重庆 >

荣昌夏布:“活化石”焕发新生机

本文来源:荣昌新闻网

隆冬,午后,重庆市荣昌区龙集镇清河村热闹起来。“老杨,走咯。”李金霞喊上同村好友,边说边笑地往村头走。村头

隆冬,午后,重庆市荣昌区龙集镇清河村热闹起来。“老杨,走咯。”李金霞喊上同村好友,边说边笑地往村头走。

村头,有间夏布香包制作室,李金霞停下脚步,踏入落座,手指上下翻飞之间,一个个针脚整齐的落在夏布上,不多时,鲜红的海棠花就在杏黄色的夏布上“绽放”。

夏布香包制作室,也叫夏布文化展示厅,熔铸了千年的技艺沿革。以苎麻为原材料的纺织手艺——夏布制作,从“生根”到“成长”,在这里被完整展示。跨越千年,这个麻纺织行当里的“活化石”焕发出新的生机,用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造福着勤劳的村民。

千年夏布“种子”

深埋清河土壤

荣昌夏布生产,古已有之,通过10多道公共工序精心编制苎麻布,用于制作夏装和蚊帐,故名夏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前我们这里家家户户有织布机,妇女们都会织夏布。”清河村党支部书记何熙介绍,“近几年,我们的新产品融入时尚元素,不仅走出了荣昌,还走进了巴黎卢浮宫,向全世界人民展示。”

荣昌夏布知名度越来越高,黄氏夏布第七代传承人黄秀英功不可没。她是龙集镇人,其坚守全手工织造,结合现代人审美,研发的新产品广受欢迎。

“有可供考察的历史记录、又有技艺传承的人,荣昌夏布的‘根’是扎在龙集镇清河村的。”黄秀英说道:“用它来带领大家增收致富,是最合适不过的。”

妇女们利用闲暇时间制作夏布香包。

集体经济有依托

夏布为其打“底色”

2018年,荣昌区为清河村拨款100万元,用于培植集体经济发展。

如何用好这笔钱,发展出有清河村特色的集体经济?村里为此开了好几场会。以夏布产业打“底色”,最终成为大家的共识。

“用夏布产业激活集体经济,我们村有信心。”何熙解释道,夏布产业所需要的原材料、手工艺生产者、销路等要素,清河村都具备。

制作夏布的原材料——苎麻,种植技术含量不高,清河村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而且由于大量青年外出务工,留下了许多撂荒地,将其规整起来,用以种植苎麻,完全可以解决原材料的供给问题,以此,规划400亩地专门种植苎麻被提上日程。

“清河村的夏布制作手艺是世代相传的,妇女们各个都是纺织能手,缺的是有专门的培训来把这些技术整合,用现代时尚的概念来包装。”清河村负责妇女工作的唐孝清是夏布纺织的忠实“粉丝”,她的困惑,也正是妇女们困惑。

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村里办起了夏布香包制作工艺培训班,成立产业党组织和产业协会,妇女们把农闲时间“挤”出来,统一参加培训,提升夏布产品制作技能,随后又成立夏布香包制作室和夏布文化展览厅,用于夏布香包技术培训以及夏布产品的展示销售。

仅有线下销售还不够,还需让夏布工艺品搭载“电商快车”。为此,黄秀英主动与中国妇基会、重庆市妇联、荣昌区妇联等联系,看如何能够为妇女们制作的夏布工艺品拓宽销售渠道?

“我们寻找了很久,找到了‘妈妈制造合作社’。在这个平台上,妈妈们的手工产品通过专门的验收后,可在平台上进行销售。这不仅能达到通过传统手工艺获得收入的目的,还能推动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和发展。”黄秀英介绍说。

非遗“唱大戏”

助力乡村振兴

唐孝清作为第一批培训班的学员,通过不断地参与培训和更新制作理念,已经成长为清河村夏布香包制造的“第一人”。

“第一次制作夏布香包,手生的很,找不到窍门,绣多了之后,现在一天能做3-4个。”唐孝清停下手上的活,算起了账:“一个香包售价68块,扣除成本能有20块的收入,5块交给村里,15块是我自己的,一天下来能赚接近100块。”

“我才做夏布香包3个月不到,已经有了2000多元的收入。”唐孝清说,之前家里老人生病,孩子要上学,经济情况吃紧,这笔收入,及时补贴了家用。

据村里统计,目前,全村已培养手工艺带头人10名,长期从业者48名,熟练能手每天能绣2-3个夏布香包,月收入1000元左右。

“村里有150多个留守妇女,如果全部动员起来从事夏布香包制造,将是一笔很大的收益。”何熙说,夏布产业壮大起来后,还会吸引在外务工村民返乡就业,届时,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夏布产业带来的收入红利,对致富增收大有裨益。2018年,村里通过与荣昌区内相关夏布企业合作发展夏布香包产业,产、制、销结合,集体经济已盈利10余万元。

有了夏布产业的助力,清河村集体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村民们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农历新年刚过,村民们已经开始围绕夏布产业忙碌,谈及新的发展规划,何熙信心十足,“今年,我们将加强夏布制品的设计研发、工艺升级,并逐步开拓出服饰、工艺品、生活用品等多种产品,进一步壮大传统产业,争取早日形成夏布加工的全产业链,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