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重庆 >

农村问题总有人要做——在千村万落中做研究的实践者宋福忠

本文来源:重庆青年报

过几年我也许会想,至少为重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做了一点点儿事情,做多做少,至少在做。支持和服务重庆市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环境治理,我觉得就挺好的。”

“过几年我也许会想,至少为重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做了一点点儿事情,做多做少,至少在做。支持和服务重庆市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环境治理,我觉得就挺好的。”

“我张口闭口就谈农村,为什么,因为兴趣就在那里,那里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重庆大学与科技创新结缘,现在又带领着研究团队的学生一起探索研究重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宋福忠从本科做农村生活垃圾分选到博士研究养殖污染防治,再到工作服务乡村振兴,他笑称:“没出过门,没离开过重庆,全在农村院子里转悠。”

blob.png

雏鹰起飞 逐梦科创

为解决城镇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问题,2002年,还在重庆大学就读研究生的宋福忠就经过两年的研究与试验,在2004年完成设计并制造了“移动式垃圾分选车”。

“垃圾不动,‘垃圾车’动,可服务于乡村的各个点……”宋福忠介绍道。该设备为传统的常规垃圾处理厂模式带来了新的改革思路,也对节约投资、改进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效果。

从实验室设计到产品成型、生产落地,在这过程中,需要攻克重重难关。宋福忠和他的小组成员在每个环节都不敢掉链子,每一个螺丝、螺母、转盘、传动器等,都要团队自主设计;加工设备也要他们一个个校核。

“垃圾分选车最大的旋转传动齿轮直径两米多,由于尺寸过大,导致试验模具制作不顺利。加上加工技术达不到要求,实验模具前前后后做了五次,在设备的浇铸研磨上也耗时许久。从想法到设计,再到从图纸转化成设备,从设备的校核再到用于实践……这些过程现在想起来,很有意思的,我觉得不难,只要你想做。”宋福忠说。

移动垃圾分选车做好以后,需要对垃圾进行取样,用分选车来检测垃圾到底能不能用,怎么用。由于2000年初期,城镇生活垃圾场都还不规范,“那时去垃圾填埋场,几公里之外就能闻到味道,苍蝇又多,手臂摆动就触碰到苍蝇,更不敢说话。”

取样工作对宋福忠的实验来说很重要,需要他和他的团队成员采集不同时期的垃圾,并对采集的垃圾进行分拣装袋,再对各类型垃圾称重,最后搅拌在一起。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对参数进行测定。

在参与“十五”科技攻关“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移动式垃圾分选车”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撰写了《A Study on The Movable Domestic Garbage Disposal Device in the Reservoir Area of Three Gorges》论文、申请了发明专利。也因这些成果的取得,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技术创新奖”。

这次获奖,让当时还在兼任重庆大学校团委副书记的宋福忠找到了做科研的乐趣。2004年11月,宋福忠受邀参加了第二届“世界工程师大会”。这次大会给了宋福忠很多感触,他意识到农村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需要有人去做。农村生活垃圾处置问题、生活污水治理问题、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农业污染问题等都是能解决的。之后他毅然决然选择放弃在校团委做管理的工作,继续读博深造,探寻科研的魅力。

blob.png

孜孜不倦 躬体力行

到重庆上大学之前,宋福忠一直成长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农村,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里对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他有着天然的兴趣。

宋福忠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重庆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研究,但科研的道路总是在不断地否定与推翻中才能找到新的出口,由于关于养殖方面的研究不多,宋福忠发现只从技术层面上思考行不通,还必须要结合管理方法和系统论的理论来支撑。

在长达半年的调研与研究中,宋福忠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探索了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方法,博士论文遇到的瓶颈才得到了突破。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从2004年开始,宋福忠频繁去往各个农村现场,“重庆9700多村庄,大概跑了1000多个,各种家禽养殖场跑了500多个,走得越多,见得越多,就会思考得越多。”宋福忠说。

在他看来,农村亟待解决的很多问题更多的是管理问题,并不完全是技术问题。宋福忠会思考老百姓能不能接受一项管理制度,各种标准体系老百姓如何才能一目了然看懂。

宋福忠说:“创新不是生搬硬套,要根据实际情况。想根本解决农村的一些环境问题,一定要发现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在哪里,为老百姓所想。农村环境科学问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为了更好地探析“因地制宜”理念,他曾去到“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省安吉余村以及江苏、山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方考察研究,发现有些地方采用的“城市治理理念”并不适用于重庆,更不适用与重庆农村。

2011年,重庆市政府全面推进《重庆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实施计划》时,刚博士毕业的宋福忠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农村环境整治的顶层设计,并提出“因地制宜,能治方治,应治尽治”理念。

blob.png

潜心科研 服务需求

 “做科学研究,要能耐得住寂寞,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要有敢于批评和质疑的精神。”宋福忠说。做科研坚持求真务实,凭借着在科研上严谨认真的态度,他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2012年,宋福忠因《重庆市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研究》荣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年因《高硫煤制甲醇硫回收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荣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在科技创新领域上,他不断在突破。

宋福忠觉得,创新可以是发明创造,也可以是管理理念创新,农村散、广,点多面广,差异化大,这时候更应该用更科学的思维方法。“农村问题不能一蹴而就,真正做农村工作一定要多思考,贴合实际。走到农村去,解决基层问题,这就是创新。把高精尖技术放在另外一个环境下,另外一个体系或者一个服务对象上,可能就不行了。只有瞄准它的对象,因地制宜地采用一些方法和技术,包括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这也是科技创新。”宋福忠说。

博士毕业以后,宋福忠留校从教至今,在承担大量的教学及学院管理工作的同时,从未放松科学研究工作,并一直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

2019年,宋福忠围绕乡村振兴工作出发,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开展研究,结合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实际,研究制定了《重庆市乡村生态振兴暨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作为重庆市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的指导性文件,全市印发并执行,用于指导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

同年,研究制定的《重庆市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体系评估指南》,也作为指导重庆市开展乡村生态振兴的行动工作规范被应用。该体系是全国首个相关的工作体系指南,对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推进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的肯定,并作为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大会典型案例进行经验交流。

对于这些科研结果的成功转化,宋福忠只是说到:“能服务重庆乡村生态振兴,为重庆农村生态环境做点事情,就觉得有意义。”

blob.png

薪火相传 润物无声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问赖之以成。宋福忠觉得,科学研究不单是书斋里的创造,也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广袤的基层大地,恰有取之不尽的科研素材。

工作中,宋福忠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他也同样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切,宋福忠很感谢他的研究生导师李蜀庆,“他放手让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他解决。这让我一生受益。”

培养学生建立起严谨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框架,这也是宋福忠看重的。

“我博士导师张代钧教授改我论文的时候,他两个月才给我,我收到之后很惭愧,打开看了一页,里边就写着 ‘前面第16页此句建议调到第78页某一段某一行,此处与第16页某一段某一行调换’”。

导师张代钧在指导学生时严谨求真,让宋福忠深受感动,他说:“导师的行动诠释了教书育人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他觉得很重要的教学环节。能帮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知识体系,能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这些能带给宋福忠很大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在宋福忠眼里,学生都将是大有可为,未来可期。在在大学阶段,他们缺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缺的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大学教育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现在,宋福忠作为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他仍在一线讲台,主讲《环境学导论》和《环境管理学》,会因为十六次上课学生们只鼓掌了十二次而深刻反思,寻找原因,不断总结和调整讲课方式。

“优秀的学生培养不好是我的责任。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何能让他们对科研感兴趣,成长成才,还需要我不断地琢磨。”宋福忠说。

重庆青年报记者/袁家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