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重庆 >

重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与有效路径

本文来源:重庆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也提出,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我们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科学谋划重庆“十四五”时期发展,着力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重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

经过四十多年连续不间断的高速发展,我国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等,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大关。但是当前全球疫情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及风险,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国内大循环,一要依托四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庞大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充分挖掘区域和城乡均衡发展内生动力。二要通过扩大中产阶层规模,实现社会服务均等化高质量发展,激发国内消费能力。三要通过技术创新,破除“技术瓶颈”,不断提高国际比较优势,构建国内强大产业链、供应链和技术链,把握全球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

当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重庆具有区位、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对外开放等优势。一是区位优势突出。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区位优势。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显著强化。重庆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及网络技术不断完善,“水公铁空”立体交通优势明显,昔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变成了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多式联运便捷的内陆开放高地和交通枢纽。三是产业支撑作用持续提升。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汽摩工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体量大、能级高,能够不断应对竞争挑战、转型升级。新材料、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及计算机软件、高端商务及金融、文化旅游、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正在形成规模巨大的产业体系。四是具有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禀赋。重庆拥有长江和嘉陵江丰富的水资源,渝东南渝东北辽阔的山地和植被,是建设高质量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的重要自然资源基础。同时,重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很大的后发优势和发展空间。五是对外开发开放的程度较高。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借助“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渝新欧)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对外贸易逆势增长。不久前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将为重庆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重庆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相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重庆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轨道交通、高铁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高等教育及科技发展,高端产业集聚,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更好发挥重庆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推动重庆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重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推进主城都市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产业集聚、人口规模、科技创新、联通北上广及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等方面的中长期规划,加速实现主城都市区内部一小时通勤,主城与区域中心城区两小时城际交通,主城与任何一个区县三小时联通。充分利用北上广的牵引辐射作用,力争高铁运行时间缩短至六小时。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抓手,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打造高能级竞合并济成渝经济走廊,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和规模。以技术创新和高端人才聚集为牵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西部地区和全国产生更大影响力和经济溢出作用。

二是支持和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建设人口一百万以上的城市副中心,构建区域中心城市连接其他中小城镇,特别是区县之间快速高效的交通通讯系统,为牵引周围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布好局。逐步取消城乡户籍隔阂,城区在医疗、教育、养老和其他社会服务方面逐步消除户籍制度歧视。加速实现主城都市区、区域中心城区、区域城镇带的医疗教育服务均等化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和生态系统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改革,通过土地确权,实现农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提高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就业和收入水平。全面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包括城市美化美观及文化建设,对农村的农业生产、休闲旅游和绿色生态建设进行综合规划,大力推进生态区建设,不断提高植被和水域覆盖率。同时,提倡节能减排,加速新能源开发与推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四是积极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和文明宜居城市建设。依托国家级新区和保税港区,以开放促物流,以物流促产业发展,建设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建立一体化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助力“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发展步伐。大力发展高质量旅游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山水、历史、文化、地形地貌旅游资源,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努力建设具有全国吸引力的文明宜居城市。

(作者系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