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重庆 >

中益乡“跑”出大变化

本文来源:重庆日报网 阅读:38220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不少游客正在参观初心小院。(摄于二○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首席记者 龙帆 摄 视觉重庆10月12日,秋日暖阳下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不少游客正在参观初心小院。(摄于二○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10月12日,秋日暖阳下的石柱县中益乡笼罩在一片金色中。

“这几年变化真是大!”走在宽阔的马路上,见证中益乡发展变化的乡党委副书记胥方贵感慨道。

“哪些方面变化最大?”记者问道。

“我觉得还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群众的面貌。”胥方贵略作思考后如是回答,“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已成为中益乡干部群众共同的心声。

“跑”起来的乡村建设

2017年,胥方贵刚到中益乡工作时,正值中益乡被列为市级深度贫困乡镇,“路烂得没法开车,从城里赶过来,一路上开一段路就得下去推车。”

进乡一看,水电气样样落后,村民眼中尽是对贫困的妥协,大家心里没有底,眼里没有光。没有基础设施,谈何发展?面对村民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需求,中益乡党员干部白天走项目现场抓建设,晚上开群众会协调矛盾。经过一年多奋战,终于在2018年底实现了全乡组组通公路、户户通自来水、家家有信号、人人住房稳。

在此基础上,瞄准“两不愁三保障”薄弱环节,中益乡又统筹财政扶贫资金改危房、修学校、建医院,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越来越方便。住进搬迁安置点的脱贫户罗洪俸满意地说:“有舒适的新房住,看病、娃娃读书都方便,现在的生活不比城里差。”

现在的中益乡,道路纵横。近年来,全乡新修、改扩建公路164.7公里,修建人行便道43公里,交通畅通率达100%,居民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乡改造C、D级危房250户,建设搬迁安置点4个,住房达标率达到100%,土家风情的农房美观亮眼;小学、幼儿园相继建成,小学里食堂、宿舍一应俱全,还用上了电子黑板、塑胶跑道等;新建的乡卫生院配备了标准手术间,增加了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DR等设备,床位从13张增加到50张,医生从4名增至7名,医疗水平进一步增强。

“跑”起来的乡村产业

中益乡的发展,吸引了不少企业、业主进驻,产业不断壮大。

就在上月,华溪村面业有限公司生产的540箱、8100公斤优质“中益黄精面”装车出口至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南非,首次走出国门。

“这个产业选准了,发展得越来越好,目前华溪村已经形成黄精种植、育苗、加工的全产业链!”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

2018年,中益乡产业结构开始深度调整,但在起步阶段,大家没有什么经验,刚发展起来的产业大多数都失败了。

“我们种了桃树和木瓜,然后在树下套种菊花、赤芍,但搞了一年,发现除开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根本没啥收入。”王祥生说。

面对村民们的失望,中益乡紧急调整产业布局,经过外出考察和邀请专家论证,确定了蜜蜂、黄精、黄连3大主打产业,辅以桃子、蓝莓、李子等精品果业,为农文旅融合做配套。

路子选对了,发展的步子迈开了。如今,华溪村黄精种植面积已从220亩拓展到730亩,还布局了10亩的黄精育苗基地。“以前我们花钱买苗子,现在自己育苗,19个大棚能育100万株,1株就能卖1块钱。今年第一批苗子开始销售,目前已经卖了30多万株。”在育苗大棚旁,王祥生说起产业发展信心十足。

2019年以来,中益乡紧扣“中华蜜蜂小镇”主题定位,复耕撂荒地3000亩、新开荒土地847.77亩,新发展中药材、特色果蔬等1万余亩,养殖中蜂超8000群,2021年全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万元以上。

“跑”起来的闯劲干劲

产业红火,激发了村民生产生活谋发展的内生动力。

“夏天的时候农家乐生意挺好,两三个月就赚了两万元左右。”在全兴村沁悦园农家乐,坐在屋前院坝的村民何绍相说。

早些年,何绍相与村里的年轻人一样,高中一毕业就辗转各地打工,尽管每月工资不足2000元,也不愿留在家乡,“在屋头就是种地,没得搞头,外面虽然工资也不高,但感觉更有奔头。”

2017年,听说家乡开始搞建设,在外务工不稳定的何绍相决定回家试一试。没想到这一试就试到了现在。

何绍相笑说,因为有点文化基础,返乡后他就被村里聘请为社保协管员,做一些辅助性事务工作。在这期间,他见证参与了中益乡的建设,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更加鼓起了创业的劲头。

2019年,在驻村帮扶干部的指导下,何绍相贷款15万元办起了农家乐,“现在家里种有黄连,哥哥在外打工,父亲在村上有了公益性岗位,我们一家四口年收入能有15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今,何绍相又被安排到中益乡政府的公益性岗位,从事旅游板块的辅助性工作。他对记者说:“村民现在发展旅游的积极性都特别高,经常跟我们咨询相关政策。”

胥方贵介绍,目前,中益乡依托党建研学等优势,发展农家乐超100家,去年旅游收入已突破700万元。

本报记者 栗园园

 

 

(责编:陈易、刘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