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1.06.10期 >
A07-何怀宏:累的时候不妨读读哲学

A07-何怀宏:累的时候不妨读读哲学

《仅此一生》出版 为年轻人讲述八堂有温度的人生哲学课

何怀宏:累的时候不妨读读哲学


北大著名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被季羡林称为“严谨治学、长于思考的优秀学者”,他的身上有一种温和、沉静的力量,不管你向他提出多么激烈的问题,都会被他悄悄地化为浮云。随之,你的冲动、焦躁也被缓解,心情仿佛从风云不定的半空,回归到含藏一切的大地。

在何怀宏看来,当事情不紧迫、不严重时,温和、持久、坚定的办法是最为有效的,“最好不是那么激烈,又不是不作为的放弃,慢慢地濡染开来。我愿意温和坚定、中道而行。”

在这样的态度之下,何教授给“后浪”写下了《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在书中他想与年轻人谈谈朴素的人生哲学。他想告诉年轻人:“世界将不会回到过去了,但生活和立身的一些基本准则可能还大致类似,就如我读到的一句话,‘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写给后浪的人生哲学课

《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完成于2018年春天,何教授在书中呈现了八堂有温度的人生哲学课,送给那些茫然无措的年轻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何在?人应该追求什么?什么是自爱?心灵与身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你觉得孤独、寂寞、冷清的时候,怎么去处理?有限的生命何以彰显真正的价值?这些看似无用的问题也许不能帮助决定今天吃什么最有滋味,却对人生中的重大决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无论是家庭、学业、工作、爱情还是人际交往,哲学都可以给人启发。

何以《仅此一生》今年才出版,何教授解释说,他起初担心就哲学的思想和理论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浅了一些,对少年人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来说又深了一些,因而搁置了许久。然而,细细思索之后,何教授觉得还是有必要“拿出来”,因为这本书本意就是写给“后浪的”。“‘后浪’是前不久变得时髦的一个词,当‘前浪’消失在沙滩上,或者更准确地说,回归大海的时候,还是会想到,不论那一层浪能拍起多大的水花,产生什么样的景观,海是一体的,水是同质的。所以还是拿出来吧,因为我原本就是想写给后面的年轻人的,或者笼统地说,是写给‘后浪’的。另外,它也是一种朴素的人生哲学。我在写作时心中所悬的,并想与之对话的阅读对象并不是哲学学者。”

何教授说自己对未来充满担心,“预感未来的数十年,将是变化莫测的数十年,可能还是艰难和充满挑战的数十年”。在不久前出版的《人类还有未来吗》一书中,何教授从底线伦理和中西传统文化智慧的角度考察了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并提出了预防性的道德与法律规范设想。高科技的种种挑战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何以为人,何以为物,人曾何为,人将何为?

也因此,何教授认为让年轻人多了解人生哲学,在当今显然是非常必要的。与动物相比,人最特别和优越的地方在于自我意识,人能有意识地计划自己的一生乃至追求某种永恒。何教授表示,人生哲学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意识和理论,是对人生从一般的善好到至善的种种意义的探求。

何教授说:“人生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思考,尤其是一种反省式的系统思考。人人都有‘人生观’,即人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哲学却不一定人人都有,许多人没有系统和一般地思考人生,也不一定系统地思考过自己度过或将要度过的一生。人生哲学就是以人为中心,思考人活着的意义的哲学,思考人应该如何良好地生活、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自己一生的哲学。”

历史和哲学可以抚慰心灵

何教授出生于1954年底,他笑说,自己也算是经历过一些事情,有一定的阅历。“在大学之前,我在社会基层工作过十多年。人生中也遇到过风险、挫折,但现在生活得挺好的。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就觉得什么都没那么可怕了,但要有阅历,你就得好好活着啊。”

何教授说他对哲学发生兴趣是因为对人生有兴趣,“不光自己的人生,还有别人的人生”。另一个原因是哲学书相对耐看,一本书在手里可以反复看,过了一段时间再拿起来看,依旧有“看头”。何教授说:“我最初看哲学书可以说正处于人生低谷时期,也不是有意地搜索哲学书,就是无意间碰到了,我与哲学确实有一种缘分。”

何怀宏最早看到的哲学书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马克思的早年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列宁的哲学笔记等等。“那个时候谈不上独立的思考,但由此也对前面的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兴趣,比如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从他们可以进入到哲学更为深广的海洋之中。”何教授分享道,“最初的入门就像是打开了门禁,进去之后发现门后还有各种路径,是要靠近大河、池塘还是海洋,你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

在何教授的诸多译作中,以古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和罗尔斯的《正义论》最为出名。何教授说他一直持续地受《沉思录》影响,变得温和而坚定也与此有关,“一方面不那么激烈,怕烧伤自己或者灼伤别人;另一方面又不是无作为地放弃,仍然坚定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后来无论是遭逢外在风波还是个人不幸,他都会翻翻这本书。他表示,自己总能从中读到一些让他沉静下来、继续努力的句子。

扬善自律

多元的社会需要包容

何教授对自己的期望是胸怀越来越宽广,“我希望自己的晚年变得像大海一样宽广,年轻时奔腾汹涌义无反顾,晚年快到入海口时,应是温和而坚定的,可以激浊扬清,坚持生活原则但又不那么苛求,包容地看待一切。就像是大海,如果不能包容泥沙,都是清澈的水,那大海就不能称其为大海了,所以心胸要尽量宽广。”

何教授表示,包容地看待一切,不代表没有态度。在《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中,何教授专门写了一章“德性培养”,他认为,德性不仅是人生成功或顺遂的手段,本身也是人生目标。一个人即使不成功顺利,他也能够在自己的德性里安心自足。成功需要许多外在的条件,而德性却不需要,在这方面人是大有可为的。努力追求德性的人甚至将德性的培养作为自己最高甚至唯一的人生目标。德性培养的意义还在于,如果我们将其作为一种生活习惯,那么一些不好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就做不出来。

何教授特意提到了诚信、同情、勇敢、公正、容忍、自律,在他看来,这些不仅是学哲学所需要的德性培养,更是一个基本的道德教育。何教授认为对他人痛苦的同情或者说恻隐之心在道德上更为纯粹,它是我们道德行为的初始源头和动力。另一方面,何教授认为恻隐之心仅仅是一种道德初始情感的涓涓细流,要成为恰当的道德行为,真正地帮到别人和有益社会,就常常还需要有道德理性的判断和指导,需要有道德意志的加强,否则,它也可能很快流失,甚至走向错误的方向,“只有当这些力量汇合到一起,让同情成为我们的一种稳定的德性,并结合其他的德性,它才能持久和明智地发挥作用。”

何教授认为,哲学的一个意义就是淡化恶意。“我不明白怎么有人总是睁大眼睛去发现别人的弱点,说话攻击性太强,动不动就完全否定别人,我对此比较忧虑。很多人不看事实,动辄就做道德判官,但你对这个事情,对这个人了解多少?网络发言是匿名的,所以很多人不看事实,总是观点立场先导,一上来就势不两立。”

何教授表示,一个平等多元的社会固然好,人们可以在其中享受多元,但一个前提条件是:人们同时也要忍受多元。在多元的价值和生活方式中,有些可能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喜欢的。这时,我们可以想想:当别人容忍我们同样另类或少数的生活方式时,我们不是也应当容忍其他相异甚至多数的生活方式吗?我们可能不喜欢,却必须包容和容忍。如果这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德性的要求,忍受的不快也就可能减少甚至不存在了。

哲学让你既执着又坦然

既介入又超越

何教授认为未来人类的一个长期的矛盾就是人的自控能力和控物能力很不平衡,基因工程、超级智能等高科技使得人的控物能力在迅猛发展,但是,道德规范的能力,精神提升的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又不可能发展到那么强。“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是双刃剑,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伤害。”也因此,多看些哲学,让人性对自我多一些控制,让整个社会和制度向善而行,在何教授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何教授笑说哲学的好处很多,“学哲学的人,读的是最好的书,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老子,他们的思想、著作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学了哲学有助于你养成合理的思想方法,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都可以用到。哲学的通用性很强,让你既执着又坦然,既介入又超越,让你渴望追求美追求艺术,让你有正向的人生态度,多和有趣的人接触。”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压力很大,少了很多玩乐时间,大了又面临更大的竞争,何教授同情的同时,也笑着建议,如果累了,不妨看些哲学书。“找适合自己情况的读物,多翻翻,也许某一点就会对你有触动,如果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更好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图/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