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1.08.05期 >
A07-吴刚:我喜欢人艺后台的味儿

A07-吴刚:我喜欢人艺后台的味儿

上个月,结束庆祝建党百年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的排练演出后,和“老裕泰”的茶客们两年未见的吴刚便马不停蹄地回到剧院参加《茶馆》的演出。老熟人们见面分外热络,却又各自发力,他们并未因火爆的票房和已经超越老版的演出场次而停滞不前。

无论拍的影视作品有多火,每年也总会有好几次能在人艺剧院的后台见到吴刚。“我喜欢人艺后台的味儿。”这位备受欢迎的演员这样说道。

林连昆老师一出手

甩我们几条街

人艺看家戏、演员试金石,无论群众演员怎样轮转,这些年《茶馆》的主演阵容一直相对稳定,哪怕是前些年《茶馆》演得有些散神松劲的时候,吴刚的表演也一直在线。可即便这样,他对自己的“唐铁嘴”也总是不满意,“我觉得直到现在,我也没演好,没有特别的光彩,可能跟那个年代有距离。不是我一个人,前些年何冰也说过同样的话。”

于是,每次演出前的排练,吴刚都不仅仅是溜溜词,更希望能用踏踏实实的排练,以一种工匠精神对自己的表演精雕细琢。“前几天排练,岳秀清还跟我说,第三幕有一句台词说得不对。演出时,我特意调整了一番,感觉一下就对了。有时候我们确实会为了剧场效果忽略了角色该有的反应,然而表演还是应该从人物出发。”

《茶馆》的排练场,大家都不会拘着面子,吴刚也一样。看到年轻演员的表演不对,他常常直言不讳。“这不存在给不给面子的事儿,面子是什么?是舞台上的光彩和高光时刻。演不好才是最没面子的!我们刚来剧院那会儿,如果能有机会演一个角色,我会逮着老师问我演得怎么样,就怕自己跟不上。”

这轮《茶馆》的首场演出是总场次的第712场。1999年,这代演员在质疑声中接班,彼时,前辈们的辉煌尚未褪去,黄宗江的一句“不容易,拿下来了”,让每一个人都言犹在耳。如果说开始时还是照猫画虎,到现在,由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吴刚等人主演的《茶馆》的总演出场次已经超过了当年老艺术家的那一版。但在吴刚看来,所谓场次是一个不能成立的比较,“他们曾在最耀眼、最光彩的时候退场。如果他们一直演的话,我们是没法比的。对那代演员,我们只有仰望,林连昆老师一出手,那就不是甩我们几条街的问题了。”

回剧院演戏太舒服了

托对手就是托自己


 

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当年在人艺小剧场宣布复排《茶馆》角色的场景,吴刚仍旧记忆犹新。“由于剧组人多,当时我们都站在门口,紧张地望着林兆华导演,期待着自己的名字和角色的对位。之前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一点消息都没有,每个人都很忐忑,就怕进不了剧组。”

作为演员试金石一般的剧目,吴刚称,“《茶馆》里哪个角色我都想演,唐铁嘴的戏份虽然不算多,但只要能进这个组,我就已经非常高兴了。”眼下,吴刚在人艺的保留剧目中饰演《茶馆》中的唐铁嘴和《哗变》中的格林渥,平均每年只有一轮演出,于是他格外看重每年和大家回剧院相聚的短暂时光。“回剧院演戏太舒服了,和远征、丁志诚哥儿几个,在台上一打眼就知道对方怎么回事,忘词了赶紧接。演戏其实就是演给对手的,把对手托严实了,你自己也就严实了。”

吴刚一直想演一个原创的戏,但苦于没有好剧本,这次接受采访时,他透露,明年有可能会演一出新戏,“我还是迷恋这个舞台,喜欢后台的味儿,因为我刚来剧院的时候就住在3楼,后来住4楼,所以对楼道的味道非常熟悉。而且我们的排练厅也是有温度的。”

演员的肚儿是杂货铺儿

那些年跟着老先生们没白干

在吴刚看来,无论什么风格,只要演得地道,就不失为精品。像《茶馆》这种有文学品质的保留剧目,不远离舞台,只要表演者有敬畏之心,就永远会有观众。

作为人艺末代学员班中的一员,吴刚一直庆幸自己和曾经的人艺黄金一代有过眼对眼、心对心的交流。“夏淳导演给我们排戏之前,会先给我们讲历史、讲当时的社会环境,帮助我们‘回到过去’。”后来,无论是在剧院排戏,还是在外面拍影视剧,吴刚也都让自己先进入剧中的那个年代,感受那里的氛围,再去找正确的表演方法。

当年老先生们常说要热爱生活,吴刚当初听不懂,现在终于明白了,“都说演员的肚儿是杂货铺儿,平时储存若干信息,做到肚里有货,表演中的很多细节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老先生说的要热爱生活也正是这个意思。”

在吴刚看来,很多老先生的话,需要一个悟的过程,“并非排练的时候才去思考,而是要在生活中积累。临时抱佛脚是完不成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悟明白了。有一次刘家成导演说,你在现场怎么几乎不拿剧本?因为剧本都是提前给我的,我没事就会去翻。如果早上5点化妆,我一般4点就会起来。在眼睛消肿的时间里,我就会把今天拍的所有戏再重新过两遍。而且在现场化妆时,我一般都闭着眼再把今天所有的戏过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影视剧跟舞台剧是一样的,要熟悉对手的台词,对手要做什么和说什么你都非常清晰的时候,就会感到从容。”

虽然这些年留在舞台上的剧目不多,但吴刚其实也曾有过一年演六出戏的经历,《日出》中演过李石清,《北京人》里演过曾文清,《天下第一楼》中的龙套角色孟四爷至今也难有人超越。

《茶馆》中,唐铁嘴有句台词“我得感谢这个年月”。吴刚称自己很感谢那些年跟老先生们在一起的日子。“还记得当年夏淳老师到电影学院排戏;童弟老师是我们85学员班的班主任,和我们最铁;林连昆老师第一次把我送上舞台;韩善续老师带着我们班一起演《今晚照常演戏》……那些年跟着老先生们没白干,一直在他们栽的树下乘凉。”

“家里”的事儿 责无旁贷

进入北京人艺的第一天起,吃住都在这里,同学都是兄弟姐妹,大家习惯把剧院的事儿当成家里的事儿,责无旁贷。“无论你在天涯海角,只要是剧院找你,必须回来,因为这是咱家里边的事儿。”

前年,北京人艺首次面向社会招收表演学员培训班,其间,始终陪伴着学员们上课排戏的就是班主任岳秀清,而说服她出任学员班班主任的正是吴刚。“当年我们在学员班的时候跟老师关系都特好。外出巡演,剧院安排年轻演员负责照顾老艺术家,我负责的正是夏淳老师,帮他拿行李,到了房间负责把行李收拾好,有什么事儿随时招呼,跟夏淳老师学到了太多。那时我还有幸跟任宝贤老师住一个房间,每天聊戏。后来复排《哗变》,我就说非任宝贤老师的角色不演。那个是锻炼演员在舞台上把控节奏最好的角色,因为整出戏中只有他能行动。对于角色的挑选,演员表上排前排后不重要,能够在舞台上磨炼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人艺85学员班“五虎”如今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那时5个男生一个房间,吴刚说,“第一年其实挺担心的,害怕自己被刷下去,不玩命哪成。之所以要吃住在一起,是因为早上起来要晨练,晚上下了课,吃完饭还得一起做小品,或者骑着自行车去街上观察生活,第二天就要交作业,所以大家基本都是一起挑灯夜战的状态。那时我们也有汇报演出,让艺委会的老师审查我们的成果,就跟现在的表演学员培训班一样,可想而知岳秀清作为班主任的压力有多大。但是因为我们在学员班曾经感受过那种温暖,也希望把这种传承继续传递下去。”

于是,出身学员班的吴刚便用这样的方式回馈学员班。因为一直在外拍戏,吴刚就让岳秀清给他发学生表演的视频,跟她沟通为学员选择什么样的剧目。

为《伟大征程》进行首次封闭训练

鸭舌帽是连夜赶制出的

4月接到《伟大征程》的演出邀请,到6月15日开始封闭集结,最后去到鸟巢,吴刚才明白自己参与了一个何等宏大的演出项目。“我还是第一次进入到鸟巢,第一感觉就是大、震撼,站在里面,感觉到个体的渺小,也是那一刻才真正知道演出规模之巨大,形式之宏伟。”但是整个表演又与通常熟悉的舞台表演截然不同,“只有你的动作足够夸张,观众才能看得清。同台的大多是已经功成名就的著名演员和艺术家,这个环节的表演给每个人的机会就是一个镜头、一句话,很快就叠画了。每一个人都是既兴奋又忐忑,因为一句话说不好,你的镜头就过去了,留给自己的就只能是永远的遗憾。这句话究竟该怎么说,才能把观众瞬间带回那个年代、那个情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练。”

十多天的封闭训练,这在吴刚的经历中还是第一次。“但就在我们进入的时候,这场文艺演出中的许多演员已经训练了将近一年,一个动作要排练无数次。每次看到那些参与舞蹈、武术表演的年轻演员,经过这么高强度的排练,精神状态却依然非常激昂,我都会格外感慨。他们的付出比我们多太多了,相比之下我们这二百多个主要演员太幸运了。”

整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吴刚饰演的王进喜最初的造型是戴一顶棉帽,但是最后一场演出前,吴刚提出可否换一顶鸭舌帽,因为那个时候戴这样的帽子是一种时尚,也叫前进帽。于是第二天演出时,吴刚就戴上了这顶连夜赶制的鸭舌帽。

 

曾因是古装戏而推演《庆余年》

只要还有精神头儿就继续做演员

今年年底,《庆余年》第二季、第三季将一起开拍,吴刚也将继续参演。“其实我是特别不愿意演古装戏的,每天化妆就得一小时,所以最开始找到我时,我推了几次。可是,执行制片人一直觉得这个角色必须得吴刚演。见面聊了之后,我仍然犹豫。在这之前,古装剧我只演过《东周列国》中的伍子胥,很少,只有两三集。看完《庆余年》这个剧本对小说的改编后,觉得确实非常好,角色挺独特,这时我才答应。而且,又听说有陈道明,我们几个人算是发小儿,一起长大的。那个时候完全没想过什么爆款不爆款,就是觉得尽力演就好。”

吴刚的儿子还曾在人艺的《社区居委会》里演了龙套的角色。吴刚说,“其实就是想让他在舞台上感受一下。你要做导演,不懂表演怎么行,你如果做演员,最好也能有一些导演思维。他看的片子很多,我常常会向他请教。在外求学读书的那些年,他自己写剧本、自己导、自己演,对影视的全流程都有了解,未来大概率会在影视上发展。”

同辈的演员,像冯远征、何冰、濮存昕,都已经尝试执导剧目,而吴刚则表示,目前自己还没有打算,“毕竟隔行如隔山。做导演是需要天分的,我先把演戏这点儿事弄明白了吧。”

吴刚认为,虽然导演有门槛,但演员这个职业却没有退休的说法。“只要还有精神头儿就继续演呗!表演这个事儿还是一个挺庞杂的事儿,一两句话说不清,还是应该把自己隐身在角色后。让观众记住演员其实不重要,也说明你不成功。观众记住角色的名字更重要,大家见了你不叫吴刚,叫你角色的名字,这是对你表演的一种认可。我就先往这儿奔吧,让观众多记住点角色。”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