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1.09.23期 >
A07-苏炳添心中的“苏神”是他

A07-苏炳添心中的“苏神”是他

《妈妈的神奇小子》讲述六夺残奥会金牌的苏桦伟的励志故事

苏炳添心中的“苏神”是他


东京残奥会开幕之日,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发了一条微博:“大家都叫我‘苏神’,但我心目中也有一个‘苏神’,他叫苏桦伟!很高兴有人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今天东京残奥会开幕,让我们为所有的中国运动员加油!同样的金牌,残疾人运动员值得更多喝彩!”

苏桦伟是中国香港体坛的“神奇小子”,从1996年开始,他参加了5次残奥会,在其中的4届残奥会上共拿下6块金牌,并数次打破世界纪录。目前,他依然是男子100米和200米跑T36级残疾人士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根据苏桦伟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由吴君如监制,尹志文编剧并执导,吴君如、张继聪、梁仲恒、冯皓扬领衔主演。已经退役的苏桦伟希望这部电影可以鼓励到其他人,给大家带来正能量。

输在起跑线没关系

最重要是知道终点在哪里

在一个非常出名的广告中,苏桦伟的妈妈说:“二十六岁那年,我生了个儿子,他有痉挛,从那天开始,每一天都过得不容易。我以为,他以后都要走得比别人慢,最后,他却是跑得比别人快。这是我的儿子:苏桦伟。原来,幸福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只要不放弃,只要多走一步。”

1981年,生于普通家庭的苏桦伟,刚出生就患上了黄疸病,并由此引发了肌肉痉挛和弱听,在4岁以前都不会走路。医生说苏桦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走路,但是,苏桦伟的家人坚持给他治疗,苏妈更是打好几份工给孩子挣钱治病。苏妈说,即使儿子到了80岁还是不能走路,她也要以自己这副身子骨背着儿子一起走下去。苏妈不顾周围人的指责,狠心逼迫苏桦伟练习站立、走路,结果奇迹发生了,苏桦伟真的学会了走路。

最让苏妈惊喜的是苏桦伟还展现出了跑步天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教练发现,进入了残奥会的特训队。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15岁的苏桦伟参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残奥会,作为第四棒,他和队友获得了男子4×100米接力(T35—38级)比赛的金牌,由此开启了苏桦伟成为“苏神”的传奇人生——在之后的2000年悉尼残奥会,苏桦伟分别获得男子T36级100米、200米、400米金牌和男子4×100米接力(T35—38级)铜牌;2004年雅典残奥会,苏桦伟获得男子100米(T36级)金牌;2008年北京残奥会,苏桦伟获得男子100米(T36级)铜牌,并在之后的男子200米(T36级)决赛中,苏桦伟以24秒65的成绩夺得金牌,打破了该项目残奥会的世界纪录。

苏桦伟曾说:“我很喜欢跑步时风吹过脸颊的感觉。”能够成为残奥会短跑冠军,苏桦伟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原本被医生诊断为可能无法学会走路的苏桦伟,仅仅是上楼梯这样简单的动作,都要艰难地练习。无论是基础的体能和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还是四肢肌肉的爆发力和配合度,都需要他日复一日的顽强苦练。同时,苏桦伟的弱听问题也影响着他的学习速度与反应速度。

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中,苏桦伟告诉大家:“输在起跑线没关系,最重要的是知道终点在哪里。”这也是影片的核心主题,影片监制兼主演吴君如说:“这几年,人人都在讲‘赢在起跑线’,我反而想讲一个‘输在起跑线’的故事。一条起跑线上八个选手,总有人开始时是落后的,他们如何追上去的故事,岂不是更精彩?”

没有神奇妈妈的托举

就没有神奇小子的奇迹

以演喜剧片出名的吴君如这次扮演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母亲,影片中的母子之情也让人落泪。从苏桦伟出生开始,母子俩便是在共同患难。

运动员起跑时的“On your mark,set,go”是“各就各位——预备——跑”的意思,但是在《妈妈的神奇小子》中,却被母子翻译为“望着妈妈(on your mom)——预备——跑”。影片中,苏妈问苏桦伟:“小明为什么跑得比火车快?”这是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答案是因为火车是玩具火车。苏妈原本是想逗苏桦伟笑,可是苏桦伟却认真地说:“因为小明就是跑得比火车快啊。”

影片中,苏桦伟拼命练习,真的与火车进行赛跑,苏妈则拿着计时器陪伴在旁。终于有一天,苏桦伟成功了,他跑过了火车。看着兴奋并激动的母亲,苏桦伟说,他能成为人们口中的“神奇小子”,是因为他有一个“神奇妈妈”。

正如影片中的一段台词所言:“你的残障是天生的,别人不会怪你,但是别人会怪我。”残障儿童的母亲恐怕才是最为沉重的跋涉者,她扛起的是孩子的过往与未来,她没有任何退路,只能跟孩子一起向前。没有“神奇妈妈”的奋力托举,也就没有“神奇小子”的奔跑奇迹。

吴君如表示,自己看剧本时,几乎每场戏都会看哭。在她看来,其实比赛、输赢和金牌都是次要的,母子关系才是这部戏的核心。为了演好苏妈,吴君如在拍摄前就与苏妈见面,聊了很多关于苏妈的日常习惯、兴趣等问题,“我来向她取经。当然,《妈妈的神奇小子》并非模仿大赛,我不是要模仿真正的苏妈,只是将收集回来的资料,编写成一个完整的剧本,再用我的体会去重现苏妈。”

影片中,苏妈为了苏桦伟可以说付出了一切,她不仅要打好几份工挣钱,还把所有的爱心和精力都投注在了苏桦伟身上。她与丈夫商量再要个孩子,因为这样在两人离开人世后,有人可以继续照顾苏桦伟;在苏桦伟弟弟出生后,苏妈也很偏心,她在买汉堡时,把牛肉给哥哥苏桦伟,让他加强营养,把汉堡里的面包给弟弟吃;她陪着苏桦伟天天训练,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在丈夫意外受伤住院后,她对小儿子说:“你来给爸爸陪床,那个篮球课先停了吧。”而事实上,小儿子上的是足球课,看着令人心酸却又无奈。

吴君如说,在赛场旁的看台和苏桦伟发生争执的那场戏是她情感最为爆发的一场。当时,苏桦伟赌气不肯去拍广告,说自己退役后可以送快递谋生,而苏妈则将事实摆在了儿子面前:“那是你的朋友帮你,我是他的话,恐怕更愿意要一个正常人。”苏桦伟被妈妈的话语激怒:“你总不把我当正常人,从小到大你做什么都是因为我是残废。”苏桦伟的控诉让苏妈委屈落泪,她哽咽着说:“我知道你很难,但是,做一个残障儿子的母亲也一样很难。”母子二人流着泪细数自己的委屈,但也都心疼着对方的感受。吴君如说自己现实生活中有个女儿,作为一位母亲,她对苏妈的这种“心力交瘁”感同身受。

残疾人运动员背后的付出与艰辛

作为一部励志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除了热血与荣耀,还关注了荣耀背后的付出与艰辛。影片中,苏桦伟的父亲住院后,不但没了工资,还要支付医疗费用,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苏妈决定再去找份工来打;弟弟也想办法挣钱,甚至因此将哥哥的金牌卖给了同学,令苏妈大发雷霆。艰难之中,苏桦伟说自己不想跑了,他要去工作挣钱,苏妈说:“你只有跑步,才不会被人瞧不起。”而苏桦伟对于自己成为家人的负担非常痛苦,他哭着说:“可是我现在很瞧不起自己。”

对于残障运动员来说,家庭的经济窘境往往让他们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赛场。影片中的剧情虽然有戏剧化演绎的成分,但却代表了残障运动员们面临的艰难状况。在电影中,苏桦伟也在自己的鼎盛时期含泪决定不跑了,他去了朋友介绍的快递公司,每天疲于奔命,由于行动不便和说话不利落,他没少被训斥。当2008年的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到达香港时,原本有机会成为火炬手的他,却只能在送快递的间隙,一边吃着盒饭,一边看着电视里的实况转播,那种心酸让人泪目。经济问题成为了残障运动员们难以跨越的鸿沟,对于影片中的苏桦伟来说,快递公司一个月可以挣到7000元,试用期之后还会领到奖金,而跑步的话,每个月除了津贴,他难有更多的收入。因此,他不得不做出无奈的选择。

在影片中,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苏桦伟的状态令人担忧。一方面,因为送快递挣钱,他的训练已经停滞了一年半之久,成绩下滑严重;另一方面,他选择了拍摄广告挣钱,这样才能重拾跑步梦想,然而拍摄广告给苏桦伟带来了时间和心理上的干扰——广告商总是让他“表演”得像一个肌肉痉挛的残障人士,说话结巴、脖颈扭曲……因为拍广告,一直感情深厚的母子也有了矛盾。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苏桦伟在比赛时完全找不到状态,连输了两场。就在他绝望之时,苏妈出现了,母子心结化解,苏桦伟在男子200米(T36级)的决赛中,以24秒65的成绩为中国香港队拿下了本届残奥会上的首枚金牌,同时也打破了该项目残奥会的世界纪录。

吴君如讲述说,有一次和苏妈聊天,无意中说起苏桦伟的腰伤。她问为什么不去治,苏妈说,伤病对运动员来说就如家常便饭,总去医院治不起。“这也是电影另外一层意义,通过残疾人运动员,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身上的拼搏精神和人性上面的不屈、奋斗,看到他们不输普通人的一面,以及他们展现出的生命的强大。呼吁人们,在关爱残疾人士的同时,了解他们,倾听他们,从而更深层次地认识他们。”

曾在刘德华公司工作

幸运的是,现实中的苏桦伟在2008北京残奥会之前的经历没有影片中那么“悲剧”,说起来,这要感谢另一位明星——刘德华。

苏桦伟跟刘德华于1996年认识。在2000年的残奥会上,他拿到三金两铜的佳绩,但所有奖金加起来还不够负担他的生活。为了减轻苏桦伟的经济负担,又可以保证他的训练,刘德华安排他去自己的歌迷会担任文员,工作是把图片传到电脑里。

苏桦伟说刘德华对自己很好,如果平时因为训练或比赛请假,公司从来不扣他薪水。为了备战北京残奥会,他从2007年8月开始请假,但公司每个月都会发给他特别津贴。苏桦伟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夺金后,作为北京残奥会爱心大使的刘德华,是首个上前为他送上祝福的人。

2004年雅典残奥会后,由于伤病,苏桦伟的身体已经响起了警报。但为了能在祖国的大地上赢取奖牌,苏桦伟仍在伤痛中坚持训练,以至于后来只能靠吃止疼药来备战北京残奥会。由于弱听症的影响,他还需要克服起跑反应慢的弱点。

苏桦伟曾说,为了备战北京残奥会,他每周坚持训练5天,每天3个小时。为了把成绩再提高一步,他还在努力改进技术。短跑项目起跑环节至关重要,改由教练在前面拍手掌示意后,苏桦伟的起跑反应速度提高了很多。

北京残奥会男子200米(T36级)决赛中,苏桦伟虽然在前100米仍落后帕夫利克,但在跑过弯位后成功超越对手。冲过终点的那一刻,苏桦伟激动狂呼,赛后更表示夺冠后最想告诉母亲:“妈妈,我赢了,还破了纪录!”

2016年,苏桦伟正式退役,结束了长达21年的竞技生涯。退役后,他在香港残疾人士奥委会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工作。

2012年,史蒂芬·霍金为伦敦残奥会的开幕式献词:“人类的努力探索是没有边界的。残奥会就是意在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观念。我们都是不同的,没有什么比人的意志更加坚决。我们有着同样的人类精神,生活再困难,总有你能做并且成功的事。残奥会为运动员提供了去探索自身,挖掘潜质,并且成为一个领域杰出人才的机会。让我们一起为美德、友谊和尊重庆祝。”

《妈妈的神奇小子》中,苏桦伟因为不懈的奔跑而被“看见”,而如他一样平凡的你我,也一定会记住他用力超越的身影,正如影片中的诸多金句所揭示的那样:“当别人都认为你不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候,你就做一个不普通的人”;“你也许比别人走得慢,但你跑得快”;“起跑比别人慢,才会有了之后的拼命追赶和超越”;“用力哭不如用力跑”……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华彩,但努力终将被看见。超越自己、鼓舞彼此,这才是有故事的人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图/神奇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