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2.08.04期 >
A04-江北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董航宇:  做最锋利的“刑侦尖刀”

A04-江北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董航宇: 做最锋利的“刑侦尖刀”

江北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董航宇:

做最锋利的“刑侦尖刀”


他今年35岁,从警14年,屡破大要案件,在24岁时就荣立个人一等功,是全市公安系统中最年轻的一等功获得者。

他创新工作方法抓获一批潜逃多年的嫌犯,锲而不舍破获我市首个有小贷公司涉及的“套路贷”诈骗案件。

他就是江北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董航宇。5月25日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他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成为我市最年轻的公安系统一等功获得者

做一名刑警是董航宇从小的梦想,2012年,25岁的他从其他岗位转为刑警。得偿所愿的董航宇,干事很有激情。彼时全国公安机关正在开展“清网行动”,重点对潜逃1年以上的逃犯进行追捕。

江北区公安分局在网追逃的逃犯有30余名,但是像这样的逃犯并不好抓。“这30个人,最长的潜逃已经20余年,潜逃10年的就有10余个,这些人潜逃这么久,说明他们非常狡猾,很善于隐藏。”董航宇回忆说。

江北警方为此专门抽调了一批精干警力组成“捕狼小组”,董航宇得知后,主动请缨成为了这个小组的组长。

要抓获逃犯,光有激情是不行的,还得讲究技巧。董航宇夜以继日地翻看历年来抓获的逃犯,分析他们的行动规律。

他分析发现,要想长期潜逃,不可能不与他人接触。在与他人接触时,逃犯们肯定会编造假身份,此时他们偏向冒用身边熟悉的人的身份。

循着这个思路,董航宇和同事们开始了海量信息的分析研判。例如某一个人,行踪是否忽南忽北,行为举止是否差异很大。

有了这套行而有效的工作法,短短4个月里,董航宇和同事们就将30名逃犯中的大部分人抓捕归案。他总结出来的这套方法,也荣获了当年的公安部十佳技战法,他本人则荣获公安部授予的个人一等功,由此成为我市最年轻的公安系统一等功获得者。

破获我市首个小贷公司“套路贷”诈骗案件

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是董航宇屡破疑难大要案件的“法宝”。

这些年,随着公安机关对违法犯罪的打击越发严厉,越来越多违法犯罪活动“藏”得越来越深,没有“火眼金睛”一时还真难发现。

2018年,江北警方接到多个市民报案称,自己和一家小贷公司发生纠纷。派出所民警了解情况后发现,都是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可是敏锐的董航宇得知此事后,却提起了120分的精神。

“犯罪往往披着‘合法’的外衣,这家小贷公司与这么多市民发生纠纷,这里面肯定有问题。”董航宇亲自询问了60多名与这家小贷公司有借贷关系的市民,并找来相关法律书籍查询。

“在与受害人交流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许多人出现还款逾期时,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巧合’。”董航宇说,有的市民还款逾期,是因为还款系统出现故障,还有的则是因为收取了手续费导致还的金额不足等。

看着有的人因为还不上钱,利滚利导致整个家庭不堪重负,董航宇下定决心,一定要攻破这个法律问题。“现在看来,这明显就是‘套路贷’,但当时还没有‘套路贷’这个提法,全国也没有什么类似的案例可以借鉴。”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董航宇改变了侦查和收集证据的思路,通过一系列证据证明,这家小贷公司在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之前,就已经在谋划如何让对方逾期,甚至通过各种手段造成对方违约。最终,这个小贷公司的负责人被绳之以法。“有了第一个案例,今后对这类案件的打击就‘有例可循’,这样的‘套路贷’也少了很多。”

打造一支打击防范电信诈骗专业刑侦队伍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好的刑警,不仅要有为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决心,更要有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能力。所以,我们提出用我们的专业化,去应对犯罪分子的职业化。”董航宇说,现在网络的便利,也带来了犯罪分子更加“职业化”,例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远在国外,就能对老百姓的财产造成不小的损失。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形势日趋严峻,以前我们破获的90%的案件是传统的侵财案件,而现在我们遇到的案子,有70%以上都是电信网络诈骗。”董航宇说,为了提升专业程度,在建设江北智慧侦查中心之初,分局就谋划构建3个分中心——预警呼叫中心、新型犯罪研判中心和合成作战中心。

如今,江北反诈中心接到上级传来的电信诈骗预警指令后,会同步发往3个分中心。

呼叫中心有20多名话务员,接到预警指令,会通过电话联系对方,向对方讲述电信诈骗手法等防骗知识,通过对方的反应和接受程度,决定是否需要通过家人、同事和派出所民警上门等方式进行进一步劝阻。

而新型犯罪研判中心接到预警指令后,则会对该起电信诈骗案件进行追踪,展开分析研判,例如锁定犯罪嫌疑人位置,为合成作战中心进行跨省或境外抓捕等提供技术支持。

合成作战中心则是集合了精干警力,对电信网络诈骗上下游“黑灰”产业链进行打击。“这两年,我们已经陆续从境外抓捕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60余人,也打掉了一批洗钱、办卡等犯罪团伙,对电信网络诈骗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有力打击。”

14年来,董航宇破获案件近2300余件,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1500余人,打掉犯罪团伙160余个,参与破获命案近60余件。“刑侦民警是将罪恶挡在人民群众身前的最后一道防线。”董航宇说,择一业,忠一生,他要做一把最锋利的“刑侦尖刀”,不断思索怎样为刑侦工作提质增效,更好履行守护人民群众幸福的使命。

据《重庆日报》

 

“80后”青年专家扎根重庆

解锁智能汽车人机交互新模式


前不久,长安汽车旗下的欧尚汽车智慧快乐座舱在渝发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使用场景深度融合,打造全球首发的车外语音交互系统。

这一交互系统,来自科大讯飞智能汽车重庆分中心“80后”青年专家马鸿鹏的团队。

2018智博会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宣布将西南总部落地重庆,同时落地的还有科大讯飞智能汽车重庆分中心,由来自东北的马鸿鹏担任该中心总经理。从此,马鸿鹏的团队开始与重庆结缘。

“我们在重庆的团队平均年龄27岁左右,是一群有技术、有理想、有冲劲的科技青年,致力于通过‘AI+汽车’,解锁智能汽车人机交互新模式,赋能重庆汽车产业开创新格局。”马鸿鹏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反复测试建立庞大的场景知识库

让车机系统精准理解说话人的前言后语

“小安你好,帮我查一下北京的天气。”

“好的,北京天气晴,白天气温20℃。”

“再帮我订一张去那儿的机票。”

……

这样的对话,在人与人交流中再简单平常不过。但是,对于人机互动而言,想要和机器持续对话,并让机器理解“那儿”就是上文所指的北京,并非易事。

“人坐在车内,一次唤醒车机系统就实现多个指令,还要让系统能前言后语结合理解,这种交互方式是之前没有的。”马鸿鹏说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机器需要记忆和理解当前说话人的意图和场景,因此就需要覆盖尽可能多的场景和可能的问法。这样一来,算法复杂度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使软件的开发和维护都有较大难度。

为了实现这一看似简单的“高难度”操作,马鸿鹏带领着20多人组成的团队入驻长安汽车,反复测试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场景知识库。

“通常车内常用指令不超过2000种,但我们在车机上内置了常用指令近6000条,以及不常用指令近2万条,才实现了精准获取用户指令。”马鸿鹏说。

如今,搭载了相关技术的飞鱼OS已经在长安CS95、CS75等车型上使用,助力重庆汽车在智能汽车赛道拔得头筹。

训练外语语音识别系统能理解会思考

助力“重庆造”汽车走向国际市场

随着智能汽车产业发展,不少重庆汽车品牌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智能汽车在海外使用,必须适用当地的语种,而在过去,外语的车载语音识别及合成系统被国外企业掌握,国内车企只能使用国外企业的语音技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长安汽车在面向中东、南美等海外发行的车型中,语音识别系统一直是采用的国外技术,安全问题是最大的考量。”马鸿鹏坦言。

为了解决这一“卡脖子”问题,马鸿鹏团队联合科大讯飞研究院展开了长安汽车车载外语语音识别及合成系统研发。

“做车载外语识别,不仅需要听懂,还要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习惯,甚至同一语种不同地区的口音,这就需要有强大的识别模型和机器学习做支撑。”马鸿鹏解释说,车载语音的“识别”分为“语音识别”和“语义识别”两个技术层次,“语音识别”相当于人的嘴巴和耳朵,负责表达和获取;“语义识别”相当于人的大脑,负责思考和信息处理。为了实现外语的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团队还找来“外援”,邀请一大批留学生和外语专家加入语音系统的训练中,通过算法的积累和机器学习,让车载外语语音系统更稳定高效。

2021年,这套车载外语语音识别系统已成功实现国产化,长安汽车海外发行的车型均采用了这一国产系统。

独创神经网络降噪算法和“冷启动”系统

让车主可以在车外唤醒车辆“开出来”

在欧尚汽车上打造全球首发的车外语音交互系统,也是智能汽车领域的一大技术创新。

“以前汽车的语音交互都在车内,实际上车外智能交互也是用户的需求。”马鸿鹏说,以往用户在用车场景中,常会有开门难、挪车难等痛点,而这套车外语音交互系统可以让车主在车外唤醒车辆,比如在拥挤的停车场,可以叫它“把车开出来”,车辆即可自动向前驶出。购物归来双手不方便开门,也可以说一声“打开后备厢”,后备厢即可自动开启。

车外语音交互较车内语音交互来说,难点在于如何保障在有车外噪音等复杂环境下,机器能听清楚并执行指令。马鸿鹏介绍,为了实现车外的人车交互,他和团队独创了神经网络降噪算法和“冷启动”系统两项技术,让车外语音交互系统做到360度语音降噪和无死角识别覆盖,实现稳定高效的车外语音交互。

“汽车革命的下半场是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他表示,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扎根重庆,进一步探索汽车多语种、多模态交互技术,为重庆的车域生态伙伴提供更具有生命力和创新力的智能化场景服务,助力重庆汽车智能制造再上台阶。

据《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