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2.09.22期 >
A04-重庆环保民警谭启龙:  分析吸附污水菌群 侦破企业偷排大案

A04-重庆环保民警谭启龙: 分析吸附污水菌群 侦破企业偷排大案

重庆环保民警谭启龙:

分析吸附污水菌群 侦破企业偷排大案


嘉陵江边出现黑色污水,空气中飘来刺鼻气味……这些现象表明有人在非法倾倒污染物。但是,谁在非法倾倒,倒在哪里,让人一时无从着手调查。

案件陷入困局之际,一个人站了出来,带领同事们将非法倾倒污染物的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他就是市公安局环保总队污染环境案件查处支队民警谭启龙。

今年33岁的谭启龙,从2016年成为一名环保民警至今,参与侦办污染环境刑事案件180余件。今年初他被生态环境部、最高检、公安部联合表彰,获评2021年度全国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突出个人。

半路出家 

自学环保法律和技术规范

“环保民警不是我从警的第一个岗位。”谭启龙告诉记者,2011年刚加入警队时,他是一名派出所刑侦民警,2015年市公安局成立环保总队后,他于2016年通过内部遴选成为一名环保民警。

谭启龙办理的第一个环保案件,是一起偷排污水案。他们接到群众反映,称长江边发现不少黑色污水。可污水从哪里来,为何而来,群众也不知晓。

谭启龙和同事来到江边寻找,发现污水是顺着雨水冲刷从江边的山林中流出的。于是,他们又进山查看,却什么也没发现。

不过,他们在山中找到一个电镀工厂。“难道是工厂在偷排?”谭启龙见案情没有进展,于是想到了最有效的办法——蹲守。

一连数天他蹲守在山林中,直到一天晚上,他再次发现有污水流出,顺着污水找到一根掩埋在地下的暗管,终于找到确凿证据,证明污水的确是该工厂偷排的。该案告破。

作为一名环保民警,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这些年来,谭启龙自学了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和一系列技术规范,并成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考取了律师资格证,成为单位的公职律师。

斗智斗勇 

侦办环境刑事案件180余件

6年环保民警岗位上,谭启龙破获许多疑难案件,成为名副其实的环保专家。文前提到的案件,正是谭启龙今年牵头破获的一起特大跨省非法倾倒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案。

今年2月,北碚区公安分局食药环支队接群众举报称,嘉陵江边有人倾倒固体废物。北碚警方接到举报后,鉴于案情重大,立即上报市公安局。市公安局环保总队随即集约北碚分局、合川区局等单位警力成立专案组全力侦办,谭启龙是专案组负责人之一。

“我到现场勘查发现,倾倒的固体废物为类似泥土的褐红色物质,散发出刺激性气味,流出黑色污水。”谭启龙说,经检验,这些固体废物是锂电池正极材料滤除渣,是电池材料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他和同事一边走访周边电池材料企业,一边通过查看高速公路货车监控视频,最终锁定了可疑车辆,“我们发现,嫌疑货车都是晚上来倾倒,并且倾倒时车灯都不开,非常狡猾。”

犯罪嫌疑人的反侦察手段没有难倒谭启龙,他和同事们用上了高科技手段——热成像无人机。

说着,谭启龙掏出手机给记者播放了一段无人机拍摄的画面:灰白的画面里,两辆渣土车停在一处空地上,随着车斗升起,一大团明显与周围颜色不同的物质从车斗中被倾倒出来,顺着斜坡向山谷中滑落。

掌握了直接证据,谭启龙和同事们立即控制住渣土车司机,并顺藤摸瓜查获主要犯罪嫌疑人杨某和龙某等人。

杨某和龙某交代,为躲避公安机关打击,他们安排司机从四川一家电池材料企业把固体废物运出后,先运到合川的一处山区里隐蔽,待到晚上夜深人静时才分赴多处倾倒,有时是山谷,有时是废渣场。在废渣场倾倒完,他们还会找来推土机推平并覆盖一层泥土,以掩人耳目。最后经查实,该案犯罪嫌疑人累计倾倒固体废物4.7万余吨。

近年来,谭启龙先后参与“长江流域污染环境违法犯罪集中打击整治”等20多个专项行动,侦办污染环境刑事案件180余件。

心细如发 

从小小菌群中发现偷排线索

在破案过程中,谭启龙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创新采用生产原料溯源法、物料平衡和算法、信息交叉比对法等一系列方式方法。

所谓生产原料溯源法,就是通过了解企业原料使用情况,掌控原料供货渠道,发现末端“黑作坊”。

物料平衡和算法,则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企业生产原料、用水、能耗、生产工艺等,核算企业污染物产量。“例如该企业生产1000吨货物,需要产出10吨废水,可实际排放的废水却只有1吨,就可能存在偷排的问题。”谭启龙说。

2018年4月,谭启龙对一家印染企业进行检查,在对该企业污水处理厂兼氧池内污水进行分析时,发现该企业污水处理菌群不活跃。

“这些菌群主要是用于吸附污水中的污染因子,起到降低污染物含量的作用。”谭启龙说,菌群不活跃意味着它们没有吸附到足够的污水,说明该企业存在偷排污水的嫌疑。

谭启龙随即使用管道机器人,对企业兼氧池周边地下管道进行探测,最终在兼氧池与厂区雨水沟之间发现暗管和潜水泵。经查,2018年3至4月,该企业负责人郑某在明知该企业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安排工人私设暗管偷排未经处理达标的废水进入嘉陵江流域,偷排污水量达41870吨,造成生态环境损害。郑某案发后说,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计划,没想到却被环保民警从小小的污水处理菌群中发现了破绽。

据《重庆日报》

 

预防猴痘,大众应该注意什么?

重庆发现一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 密接者猴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9月16日,重庆发现一例境外输入的猴痘病例。17日,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124场)举行,市卫健委副主任李畔介绍了重庆应对和防范猴痘疫情的相关情况。

李畔介绍,该病例系国外中转重庆入境的外省人员。入境重庆之后,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对其实施了闭环转运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集中隔离期间,防疫人员在对其进行例行健康监测的时候,发现其有皮疹等症状,就按照我市《关于做好猴痘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对该入境人员进行了采样,并开展了猴痘病例核酸检测,经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结果显示猴痘病毒核酸阳性,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该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集中隔离治疗,情况稳定。到目前,该病例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

目前,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均已落实了隔离医学观察措施。根据要求,隔离医学观察时间为21天。目前所有密切接触者均已开展猴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据重庆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李柏松介绍,猴痘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猴痘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等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还是通过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进行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感染的可能。

如何预防猴痘?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发文回应:

1.是否有漏网病例?

从既往传染病由欧美国家向西太平洋区域国家或地区的传播特征来看,一般都是先传播到澳大利亚,再到新加坡、日本、泰国等,再到我国香港和台湾省,再到中国大陆。目前报告的猴痘疫情扩散也是类似的。考虑到西太平洋区域目前仅有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3个国家达到5例以上,在重庆报告“首例”猴痘病例之外存在漏网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目前可能没有漏网的,但不代表将来没有漏网的。由于猴痘的潜伏期多在6—13天,随着猴痘疫情的继续扩散和我国入境人数的不断增加,超出新冠7天隔离观察期的猴痘感染者流入我国社会层面的可能性将会逐渐增加。因此,加强社会层面的猴痘疫情监测和预防工作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识别猴痘症状?

从病人的临床表现来看,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这次猴痘疫情暴发主要发生在非传统的流行地区,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偏多,而且病情相对较轻,几乎所有病例都出现皮疹或皮肤损害,且皮疹病变主要局限在生殖器、会阴、肛周或口周区域,通常不会进一步扩散。约一半以上的病例出现发热、疼痛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果不能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可出现死亡。

3.从传播途径看猴痘预防

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具有相似性,具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也就是说,曾经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对预防猴痘具有保护作用。

猴痘的传播方式比较复杂,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猴痘感染,也作为我们日常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建议:(1)不要同外国人发生肌肤直接接触。(2)不要同近期(三周内)从境外回国的人发生肌肤接触。(3)不要同陌生人发生肌肤接触。(4)要注意做好手卫生。(5)使用公共厕所,包括出差住宿宾馆的厕所,如果使用坐便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坐便纸。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用酒精湿纸巾或蘸热水的纸巾擦拭后再使用。

重庆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李柏松建议:

在疫情国家旅行或者居住的人员,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猴痘病人,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

近期从猴痘疫区回国和即将回国人员,21天内应主动开展自我健康监测,若在国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确诊病例的接触史,应主动联系当地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

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相关症状,要主动就诊、主动到医疗机构去检查,并告知接诊医生自己境外的旅居史和接触史。

即将回国人员,在入境健康申报的时候,需配合海关主动报备。

总的来讲,本次境外输入猴痘病例疫情传播风险低。

第一,从传染源的角度来看,该病例从国外入境后即被隔离,没有社会面的活动。

第二,从猴痘本身传播途径来看,主要还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因此发现病例后主要在密切接触者中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目前这个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都已经被隔离,引发后续社会面传播风险很低,市民朋友不必过于担忧。

据重庆发布、《重庆晨报》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