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3.03.30期 >
A05-《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出炉  恋爱、升学、生活方式等成主要影响因素

A05-《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出炉 恋爱、升学、生活方式等成主要影响因素

《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出炉

恋爱、升学、生活方式等成主要影响因素



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

报告从睡眠、压力源和无聊三个方面评估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报告中显示,大学生上学日的睡眠时长平均为8小时,接近8成大学生睡眠时长在7小时及以上(79.14%),大部分学生(53.80%)自我评估的睡眠质量好(“比较好”“非常好”),而睡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显示,睡眠质量较好的学生的抑郁和焦虑得分均显著低于睡眠质量较差的大学生,且抑郁和焦虑风险也较低。

在压力源方面,大学生最主要的三个压力来自于“学业负担重”“想念家人”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较高的压力是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因素,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压力源,有针对性地制定缓解压力的干预措施。

无聊是“由于知觉到生活无意义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报告指出,大学生较高的无聊得分与更高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有关。“无聊和人生的意义感有关,一个人找到的人生意义越多,越不容易感到无聊和空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表示,追求人生意义一定需要通过努力,甚至经历痛苦,才能最终达到幸福的阶段。她建议大学生去探索、多接触,通过网络、实习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找到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多参加人际交往活动,在与人交流中获得反馈,发现自己擅长且适合的领域。此外,通过请老师为自己指点迷津也是一个好方法。

在大学期间,应该鼓励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升学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

“以前高考一结束,学生就感觉自己通过了‘鲤鱼跃龙门’中最难的关口。现在这个关口向后移动,即便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未来依然会感到明显的压力。”陈祉妍是调研的设计者之一,她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压力出现后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病区医生西英俊近两年来在焦虑障碍门诊发现,年轻群体抑郁问题空前严重。“来就诊的大学生数量在增多,有急性精神问题的学生数量也在上升”。西英俊曾碰到一名来就诊的大学生患者,患者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顺利考到北京某知名高校。进入大学,曾经在省市的排名优势一下丢失了,努力追赶依旧没有获得满意的成绩。

“这时学生就会陷入一种自尊受损的状态,自信心备受打击。”西英俊认为,学习成绩、排名是学生维系自尊的一个重要标准和支撑。但在高手云集、卧虎藏龙的名校中,很多学生不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努力过后发现,仍无法获得曾经的“成绩光环”。

“支撑内心的东西一下就崩塌了。”这些学生很容易在绩点、课业成绩下降的压力下,陷入自我挫败、否定、迷茫的情绪黑洞中。

近年来,考研更是逐渐在大学生中成为“主旋律”,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需要在学业上付出较大努力,而学业和未来规划问题又是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之一。因此,升学问题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良好的恋爱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进入浪漫关系是成人早期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亲密对孤独的冲突阶段。因此,在大学阶段,恋爱可能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关。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是什么样?

“大学生恋爱的勇气可能减少了。”陈祉妍在调研中发现,现在相当多单身的大学生不想脱单。数据表明,有27.61%的大学生处于恋爱状态,有41.93%的大学生处于单身且不想脱单的状态,有25.40%的大学生处于单身想脱单的状态,其余学生未报告。不过,当处于一段健康良好的恋爱关系时,恋爱并非总是不堪。

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报告显示,恋爱中的大学生抑郁得分最低,焦虑得分也较低,单身想脱单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得分显著更高;在无聊感上,恋爱中的大学生无聊得分最低。因此,健康良好的恋爱关系可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什么是健康良好的恋爱关系?在陈祉妍看来,双方要能为彼此带来更多的情绪支持,愿意努力去理解对方,互相扶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追寻健康良好的恋爱关系,陈祉妍建议学校应加强恋爱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针对性地设立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生涯规划的焦虑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占比较多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对生活“基本满意”及以上的人占比为74.10%,很难评判自己生活是否满意的为17.24%,仅有少部分大学生对生活不满意(8.66%)。对现状的满足没有成为大学生的定心石,对未来的担忧仍时时牵动他们的神经。有50.44%的大学生有读研打算,且打算读研学生的焦虑风险显著高于没有读研打算的学生。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学业负担重”“想念家人”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中,两项都和个人生涯规划有关。

不同性别、学校、户口和学段的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分析发现,男生抑郁风险略高于女生,而女生焦虑风险略高于男生;另一方面,城镇户口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风险均显著高于农村户口,重点院校的学生抑郁焦虑风险也比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更高;本科生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显著高于专科生。而这些差异并非2022年独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的数据显示,大专生在抑郁水平、焦虑水平、睡眠质量、自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好于本科生。陈祉妍表示,这也许和学生对未来的期望以及比较对象有关,“如果学生总和比自己发展更好的人相比,他对自己的满意度可能会较低”。

适度的焦虑情绪有利于备考和学习,但是如果学生出现过度焦虑的情况,需及时干预。搭建心理健康智能筛查体系,实现监测——反馈——干预自动化是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 雷楠 综合整理自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搜狐新闻、中国教育新闻网等
 

多方合力构筑防护屏障应对情绪问题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振韶建议各地高校利用开设的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分享、表达,满足学生愿意与他人建立连接的心理需要。在宣传教育方面,他建议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开通短视频平台等,并开通心理援助热线。

但在一些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也会存在对精神障碍认知不足的情况。“他们要么认为学生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完全是社会环境或者是意志力薄弱造成的,不建议学生去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就诊;要么就因为学生曾经被诊断为某类精神障碍,目前正在服用药物,而感到如临大敌,不知所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病区医生西英俊认为,社会缺乏对精神障碍的正确认识,会导致患者对自身精神障碍的羞耻感,从而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没能及时寻求帮助,因此酿成无法挽回的结局。

实际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愿意接纳全部的自我,既接纳自我中优秀的部分,也要接纳自身有问题的那一面。“全社会都要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以及对精神障碍群体的接纳与理解。”西英俊说。

那么,现实生活中如何化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呢?

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代年轻人是矛盾、冲突、挣扎的一代,同时又是不断尝试、特别成熟的一代,他们体现出的两重特性非常明显。”

彭凯平针对00后的心理特征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国家经济发展让这一代年轻人充满希望、朝气蓬勃,但社会环境带来的冲击,让学生群体产生了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这种矛盾的心理特征非常明显,也称作双相情绪波动”。

面对波动的社会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胡邓在采访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的某位学生在读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位后,猛然发觉,经济学知识内容并非他的追求,于是申请了英国某所大学的烘焙专业。

“同学们应该学会坚守自己的梦想。”他解释,抵抗抑郁情绪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去感知自己的兴趣所在,抱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就像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说,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宋振韶认为,现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存在一定危机,缺乏对生命本身的价值认同,以及精神追求和目标。《大学》中说“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而我们现代教育中恰好缺乏这种修身课,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心灵寄托和归属感。

据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