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3.05.11期 >
A09-巴厘岛命案受害者的生活 不是恶意“脑补”的素材

A09-巴厘岛命案受害者的生活 不是恶意“脑补”的素材

巴厘岛命案受害者的生活

不是恶意“脑补”的素材

中青评论 李康尼

近日,“中国情侣巴厘岛洲际酒店身亡”一案引发社会关注。据媒体报道,两名死者是情侣关系。目前,当地警方正在调查此案。警方表示,还无法断定两人是他杀还是自杀。

然而,就在一些基本事实尚未调查清楚时,一些网友却化身远程“福尔摩斯”,试图窥探当事人的经历和生活。

据报道,有网友称找出该情侣社交平台账号,发布女方照片称为受害女性本人,并根据账号动态IP地址信息及收藏帖等,推测其近期经历,并轻飘飘地称“猜中改行当编剧”。还有人轻率地作出“就是仇杀”的定论,甚至编出一些毫无根据的情节,对受害者妄加评断。

斯人已逝,对于这场悲剧,当下最重要的是严肃调查真相,还原受害者到底遭遇了什么,查明死因如何、酒店安保是否存在漏洞等。如果的确存在逃逸的真凶,则应将其绳之以法。如此,才能让逝者安息,对受害者家属有所交代。窥私无边界,随意用想象拼凑受害者的经历,无底线“脑补”耸动“剧情”,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来说,这样的编排无疑是冷漠而残忍的,从法律视角上看,也可能涉嫌侵权。

一些网友拿受害者社交账号信息当“创作素材”、揣测“剧情”的做法,只会让社会对案件的关注八卦化、猎奇化,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会对受害者家属带来二次伤害。将心比心,意外失去亲人本就是切肤之痛,网友的恶意揣测和道德污名化,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目前,尚不确定网友发布的照片是否确为案件当事人。无论如何,这样的做法都极为不妥。倘若相关照片并非当事人,而是网友“移花接木”的结果,更会造成“误伤”,对照片中人带来困扰。

而正如有律师指出的,如果相关照片确为当事人,那么未经家属同意擅自发布及拼凑其生活细节,将涉嫌侵犯当事人肖像权、名誉权及隐私权等。对此,家属有权追究发布者的法律责任。考虑到类似的造谣乱象并不少见,相关平台也有必要通过设立举报渠道、探索保护模式等加强管理,决不能纵容此类肆意传播、拼凑他人隐私的不法行为。

从成都女孩赵某被网暴,到“老夫少妻”恶搞事件,再到如今的巴厘岛命案当事人生活被随意拼凑,一次次无底线的窥私、编造,让原本严肃的议题不断跑偏;一次次不负责任的道德评判,也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他人生活不应被恶意“脑补”,类似没有底线的“爆料”“还原”,该被叫停了。

 

“挖呀挖”的种子

能否开出知识产权保护的花

新京报专栏 王琳

“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五一”假期前后,两位主播以教唱童谣《小小花园》的短视频走红网络,引发全民跟唱“挖呀挖”。

连日来,反诈版、交警版、检察版等各种版本的“挖呀挖”争相出炉。从传播度和覆盖面观察,“挖呀挖”已成为今年网络舆论场上现象级的传播案例。

人红“是非”多。走红之后,网名“音乐老师花开富贵”的黄老师和网名“毛葱小姐”的桃子老师,均被卷入了舆论漩涡。有质疑两位主播幼师身份的、有批评主播开直播揽收巨额打赏的,还有的指称黄老师本就是某机构包装的职业主播。

这些真真假假的争论,已是舆论场上的常态,也是这类主播赖以维系热度的重要手段。对用户来说,当故事看,或只为消费时间,宣泄情绪,自个儿乐在其中就好。

但关乎“颜值”与“创作”之争,以及由此衍生实则延宕已久且仍存巨大分歧的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著作权保护,却值得拿到公共场域讨论一番。

“颜值”与“创作”本不对立

在此次事件中,部分网民慨叹“颜值”再次战胜了“创作”,起初是指桃子老师“挖呀挖”在先,但在流量获取上却明显不敌颜值更清纯可人的黄老师。

随即有网民“挖”出了更早的“挖呀挖”主播“草莓壳”和“王小玲”,而后者也贴着“幼师”标签,且早在2021年3月10日就发布了一版《小小花园》。

据“王小玲”在其直播间介绍,这首歌的歌词由她最早改编而成,并取名为《小小花园》。而另外的网络词条则显示,该作品的词、曲、编曲均为“苏苏”。

直到今日,各主播的支持者们还在为谁是“挖呀挖”的正宗原版争论不休。主播靠“挖呀挖”爆火,已再次证明:在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的数字社会,颜值也是生产力。

不管黄老师背后有无机构的身影,也不论视频中的她究竟开了几级美颜,最终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是一个有着清纯容貌、笑靥如花的幼师形象——这符合观者对一个理想幼师的想象。

颜值即生产力的背后,是人类对美的本能追求。视觉一直都是影响消费者选择和判断的重要因素。网络时代只是强化了视觉因素,这让颜值高的人或物更容易出圈和走红。

不管是纯天然的,还是层层滤镜后的,姣好且相匹配的颜值有利于促进内容的传播,这已是消费时代的常识。若代入网络时代视角,颜值本身即创作。因而,大可不必将“黄桃之争”定义为“颜值战胜了创作”。

“BGM自由”或将一去不复返

事实上,短视频创作所关联的著作权保护,远比其他作品复杂。

以“挖呀挖”为例,其整体形式是融合了音乐、念白、律动与手指操的“奥尔夫”(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背景音乐(BGM)绝大多数版本配的是《听妈妈的话》;念白用的多是《小小花园》。

各版本的《挖呀挖》最大的不同也许就是场景、手指动作与主播颜值了。因此,支持者们各显神通,通过在互联网上“考古”来支持自己喜欢的主播,无可厚非。相反,这其中表现出来的版权意识弥足珍贵。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黄老师、桃子老师均非《小小花园》原创者,“王小玲”也只宣称她是改编者。确定的是,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又涉及商用,擅自将《听妈妈的话》作为BGM的各版《挖呀挖》,均有侵权嫌疑。尤其是那些开通带货或接受打赏过程中使用他人作品的版本,是无法以个人学习、合理引用来作为抗辩的。

长期以来,针对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的侵权,著作权人提出索赔或寻求司法解决的并不多见。但根据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的数据,该院涉短视频著作权案件收案数量逐年增加,且增幅明显。2019年,这一数据还是540件,2021年已进入了4位数,达1284件。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版权意识提升,司法维权成本降低,行政监管力度持续加强,不少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主播们所误认为的“BGM自由”,或将一去不复返。

短视频版权保护也需“挖呀挖”

再说回这次红遍全网的“挖呀挖”。

承担侵权责任以被侵权人主张为前提。从法律上说,被侵权人现在不主张,不代表将来他也不主张。

之所以著作权人现在还未主张,可能因为他还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被擅自使用,也可能他认为维权成本过高不愿主张。一种更复杂的可能是,著作权人认为其作品虽被擅自使用或改编,但有利于其作品在线传播或热度维系,无须干预。

不管基于什么原因,都不影响权利人随时可主张其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财产权等。因此,相对于用户来说,内容生产专业机构、平台和监管部门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责任更大。

过去的知识产权宣传,对提高普通公众版权意识强调得更多。事实上,只有机构、平台、监管部门重视起知识产权保护,才能真正带动个人用户,进而带动普通公众树立更好的版权意识,共同维护、保障版权人的合法权益。

在一些热门短视频中,未经版权方授权的音乐、视频素材俯拾皆是。不知情肯定不是理由。在全民“挖呀挖”的网络热潮中,请机构、平台和监管部门也一起来“挖呀挖”,在自家的领地里种下版权的种子,开出版权保护的花。

 

脑机接口既要创新也要制定伦理规则

张田勘

近日,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取得成功。试验在猴脑内实现了介入式脑机接口脑控机械臂,表明中国脑机接口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

脑机接口的意义有两大方面,一是帮助大脑受伤患者,如卒中和大脑受伤者,把他们的想法和意图通过输送到外接机械臂和脚来完成正常的动作;另一是试图读懂人类大脑的想法和思维,并且是要通过读懂人的语言来了解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因而与AI有相互交集,或者说需要AI来帮助实现读懂人的语言。

在帮助病人方面,脑机接口是把大脑神经信号与外部机械直接交互起来的技术。现在的脑机接口有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侵入式可以收集大脑的生物电流(电信号),并破译这种信息,然后转换成计算机指令,指挥机械手或腿,帮助残疾人行动和完成动作,如拿勺子吃饭。非侵入式(无创)脑机接口是不在大脑进行手术植入微芯片,代之以在头部佩戴一个包含多个电极的脑电图扫描仪帽子,收集并记录头部产生的微弱的生物电信号,然后放大这些电信号。

侵入式脑机接口存在安全问题,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则存在接收脑电流(信息)不足的问题。因此,研究人员现在创造了一种介于侵入与非侵入式之间的微创介入脑机接口,也是此次中国研究人员创造的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

通过微创手术将脑电传感器经颈静脉植入,进入矢状窦,到达猴运动皮层脑区,贴附在猴脑血管壁上,不需要开颅手术即可采集到颅内脑电信号,相较于传统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兼顾了安全性、识别稳定性。介入式脑电传感器在术后成功采集并识别到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电信号,实现了动物对机械臂的主动控制。

早在2022年7月6日,澳大利亚的Synchron公司与美国纽约西奈山医院合作,把Synchron公司研发的一个长1.5英寸(3.81厘米)的电子元件植入了一位渐冻症(ALS)患者脑部的血管里,帮助渐冻症患者用意念上网、发邮件、发短信。但是,目前植入的电子元件和胸部连接的解码器算法能力还有限,不能做整句输入和翻译。病人只能在屏幕上逐一挑选字母,而脑机接口设备会将患者“是或不是”的想法转换为指令。

另一方面,脑机接口可能应用于普通人和其他领域,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读心(脑)术。传统意义上看,读心术在生活中更多是指人凭借生活阅历和经验,以及观察人们的面部表情来猜出他人的某些想法。但是,脑机接口可以把瘫痪患者的大脑活动解读成文字。最近,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磁共振成像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读懂一个人可能想说什么短语或句子,由此可能读懂一个人的想法。

这种脑机接口也可以应用到两方面。一是帮助卒中患者、渐冻症患者、聋哑人等,通过解读他们内心的想法来与人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在刑事鉴识环节,解读嫌疑犯、间谍等的大脑想法。目前的脑机接口还无法准确读懂大脑的想法和语言,但进一步发展和通过生成型预训练转换模型(GPT)来训练机器解读人的大脑语言中枢的言语,有可能做到翻译和解读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思维。

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是,即便脑机接口能读出他人的内心想法和言语,也需要制定伦理规则,要遵循在什么样的规则和情况之下才能实施读脑术。否则,未来脑机接口就可能随时随地监控每个人的思维和想法,让所有人成为新技术应用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