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3.06.08期 >
09-“乙类乙管”后首次高考 当好1291万考生“陪考人”

09-“乙类乙管”后首次高考 当好1291万考生“陪考人”

“乙类乙管”后首次高考

当好1291万考生“陪考人”

新京报社论

又是一年高考临近。

据新京报报道,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指导各地精心做好考试组织和考生服务工作,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目标任务。

与往年相比,今年全国高考呈现出两个新动向。一是,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1291万,较去年增加了近百万人。这给考试组织和考生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今年是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的首次高考,当前“二阳”现象增多,统筹做好考试防疫工作,需要新思维、新办法。

事实上,教育部已明确,将会同国家相关部门,指导各地深入总结以往经验做法,坚持科学精准防疫,精准落实“乙类乙管”等要求,完善方案预案,针对不同考生情况分类设置考场,备足备用考场和工作人员,做好考生和工作人员考前健康监测,细化防疫措施,及时发布考试防疫要求。

这意味着,今年的考试防疫要求尽管出现了大变化,相较过去几年,组考部门和考生的防疫任务要小很多,但“乙类乙管”并不意味着“不管”。

如一些地方已要求,考生应于考前3天起自主开展健康监测,有发热等可疑症状的,应立即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主动联系考点所在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备,按照相关要求在考点备用考场参加考试。

这类审慎做法,在当前的背景下还是很有必要的。各地应该提前把相关防疫要求讲清楚,预案准备工作做足做实,既要避免放大考生的焦虑,也要杜绝出现因为防疫需要而给考生参考带来不便。

必要的防疫准备之外,今年高考组织工作把“平安高考”的另一主题——防范作弊,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

上个月初,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召开的高考安全工作视频会就明确强调,要把防范手机作弊作为今年高考安全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守住考场安全的“主阵地”。

杜绝作弊,始终是保障高考公平不容有失的底线。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织密高考防作弊之网,有着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今年特别强调防范手机作弊,实际就是对过去几年已多次出现过的手机作弊现象的针对性回应。

根据这一要求,今年多地考场均首次配备了智能安检门。如北京明确,今年高考将采取进入考点和考场两次安检;云南省则要求今年所有考生经智能安检门检测无异常后方可进入考点。同时,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还要进行人工安检,坚决把手机拦在考点之外,各考点均实现5G手机信号屏蔽全覆盖。

这类新举措,将有效压缩手机作弊的空间。当然,由于实施“双安检”,相关考试服务工作也有必要应时而变,最大程度减少考生的不适,并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好相应的预案准备。

除了特别注意应对好“新情况”,高考组织和服务中的一些常规性、基础性工作,也还是不容放松。像对于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等突发状况的应对,平安出行、食宿卫生等方面的综合保障,这些都一如既往重要,避免在最“寻常”的环节掉链子,当好考生的“陪考人”。

高考的重要性,以及高考组织工作的严肃性,已无需过多重复。精心做好考试组织和考生服务工作,让每一名考生都能够顺利参考、从容作答,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个关系千万考生及其家庭的“大工程”,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为上名校复读13年的考生” 

不应被树为“励志榜样”

冰启

近日,广西考生唐某某再次开放自己的社交账号。唐某某的社交账号认证信息为“为上清华复读13年考生唐某某”,3个月前他发文“再战100天”,网友纷纷在评论区为他加油鼓劲。

据报道,去年高考后,人称高考“钉子户”的唐某某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录取,不少人都以为他会安安心心地去读大学了,但他还是放弃了。从唐某某的账号认证信息看,他很认可自己“为上清华复读13年”的经历,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身份标签。然而不得不说,像他这样的“追求”是偏执的,如果一直考下去都没有考上清华,是不是要考到老呢?而就算终于考上了清华,他的命运就真能得到改变吗?

从18岁到33岁,唐某某把14年时间一直用于高考复读,重复刷题与高考应试,即便考上了清华,并不意味着他的能力与素质就得到大幅提升。即便他完成了清华学业,但如果没有核心竞争能力,未来的职业与事业发展也很难说。因此,对于唐某某“不考上名校誓不罢休”的追求,舆论应该明确说“不”。

一些网友为唐某某复读13年加油,可能会让他对自己的追求产生误判。不得不说,我国社会对高考复读的心态是复杂的,有不少人认为高考复读是浪费资源,刺激教育内卷,尤其是反复复读,加剧了高考竞争。甚至有人建议限制高考复读,把考上大学被大学录取而放弃报到,视为不诚信,限制来年报考。也有人认为,高考复读是个体的权利,为上更好的大学而努力复读的精神值得肯定。所以,对于唐某某为上清华14次复读不乏加油之声。

选择高考复读以及被大学录取而放弃报到,都是考生的权利,不宜简单予以限制或干涉。考生被高校录取后放弃报到,严格说来也不是不诚信,而是考生行使选择权。因此,无论唐某某复读多少次以及他多次被大学录取但放弃报到,都是他作为个体的权利。但是,从个体的成长、成才看,不能任性地使用这种权利,对待高考升学、未来的职业与事业发展,应该有理性的认识,不能盲目地认为考上北大清华,未来人生就必然会是一片坦途。

当前,对于高考升学与大学学业发展,我国社会还存在重大学录取、轻大学学业发展的问题,甚至认为只要被名校录取就“功成名就”。一些地方把清北率(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比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指标,对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给予重奖。在此背景下,一名考生要是考上北大清华,就会被认为获得人生的成功,是人生赢家,前途无量。

这种成才观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今年,我国高考人数1291万,高考平均录取率达到90%。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不能再有名校身份情结,把考进名校视为成才、成功。对待升学与学业发展,要从重录取到重培养,重点关注进大学后能学到什么,能否提升自己的能力,今后有怎样的职业和事业理想。

具体到唐某某身上,在他的眼里,考清华看似是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实质上却是比较虚幻的概念。为什么考清华,进清华学什么专业,今后想从事什么职业等等,这些问题才是唐某某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每个考生都应该以能力提升来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只关注学历提升而不考虑自己的能力提升,盲目追逐名校,结果可能是一地鸡毛。必须摈弃为考名校多次复读的陈旧价值观,更不能把为圆名校梦反复复读的考生打造为“励志榜样”。

 

“脱钩断链”

侵蚀全球高效合作根基

经济日报 郭言

美国财政部官员近日表示,美国政府正在考虑限制美国的投资和技术流向中国先进半导体、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企业。这种违背经济规律、损人不利己的行径,严重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侵蚀全球高效合作根基,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危害世界经济复苏发展。

近年来,美国一些政客对华“焦虑症”愈发严重。他们看到中国发展壮大起来,就把中国当作假想敌,以冷战零和思维看待中美关系。这直接导致美国政府昏招频出,经济负担日益沉重,国内问题越来越多。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有识之士不止一次就中美关系发出理性声音。美国前财长萨默斯表示,美国应该专注于建立自身的经济优势,而非攻击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戈德伯格等人士也呼吁美反思对华经济战。

美国政府所作所为为何不得人心?因为它背离了美国产业界的真实意愿和利益。近日,美企高管纷纷开启中国行。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明确表示反对“脱钩断链”,道出了不少美国企业界人士的心声。过去几年,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成果显著。2022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全年交付量达到71万辆,超过其全球交付量的一半。美国一些人“妄图”单方面切断彼此贸易往来,强行切割中美科技交流和互动,将损害美国企业的丰厚收益。

“脱钩断链”不得人心,还因为它忽视和悖逆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数十年来,经济全球化促使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拓展,生产要素全球流动,为世界经济提供强劲动力,汇聚成不可阻遏的全球化潮流。盲目打贸易战、科技战,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将付出巨大代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如果陷入严重的贸易碎片化,其长期成本将占全球产出的7%;如果加上技术脱钩,一些国家的损失可能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2%。

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惠互利。中美不冲突、不对抗、和平共处,这是两国最基本的共同利益。中美两国经济深度融合,面临新的发展任务,需要从对方发展中获益,这也是共同利益。因此,双方应该相互尊重,推进互利合作。

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搞技术围堵等同于自我孤立。美方应当认真倾听理性声音,放弃零和思维,停止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