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3.08.17期 >
04-我们该如何守护“简历安全”

04-我们该如何守护“简历安全”

我们该如何守护“简历安全”

 光明论 龙之朱

据媒体报道,近日从58集团内部获取的资料显示,58集团假借招聘之名,收集学生简历,高价卖给培训机构,后者以此联系学生群体卖课转化客源,58集团从中收取返佣。借此方式58集团一年多牟利超200万元,近20家企业向其合作采购简历。据介绍,58集团打包售卖的简历均来自新华英才招聘平台。对此,新华英才回应称,针对媒体监督情况,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调查小组彻查,对此类情况绝不容忍。

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过往经历、个人收入、亲属情况等等,相比普通个人信息,简历上的信息数据显然细致、具体得多。也因此,一旦泄露,轻则给求职者带来骚扰,重则将其卷入诈骗、带来财产损失。此次58集团被曝大规模、产业化兜售简历令人惊诧。如果情况属实,其行为实际上已经触犯了刑法,或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从目前披露情况看,58集团售卖简历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为收集简历而收集简历。58方面将原本挂在58同城中的蓝领top企业职务信息虚设挂在新华英才网中,以招徕大学生投递简历。此外,58还在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收集简历,或打着“限时免费秋招训练营”的由头吸引大学生们。二是专业化操作。将能够匹配合作机构要求的画像类型(专业、院校、年龄段、学历等)筛选后打包出售。简历售卖单价也不同,单份简历报价在30—2000元不等,平均报价为140—250元/份。

这些做法表明,售卖求职者简历本身,已经成为它的一项重要生意。无论是从流程设计,还是从其与“上下游”的连接看,均呈现出让人难以置信的产业化特征。特别是,有证据表明,58集团与购买简历的培训机构之间,均签有正规合同,且这些合同均通过了集团内部人力资源部和法务部的层层审核。这都让人怀疑58集团招聘的诚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亦规定,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数据,开展数据处理活动排除、限制竞争,或者损害个人、组织合法权益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此外,根据两高相关司法解释,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等均属于“情节严重”,满足入罪标准。

此前,简历泄露问题也时有发生,但基本上限于“个体作案”。比如2019年5月,北京警方破获了一起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系一家科技公司非法从正规招聘平台上爬取简历;2021年央视315晚会也披露,在智联招聘平台,企业账户只要办理会员,就可无限下载用户简历。企业账户注册时,伪造的资质申请也可以通过。如今,平台企业连“漏洞”也不屑于钻了,直接跳出来兜售简历,这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

简历安全关乎个人信息安全,也关乎这个社会的公共利益。鉴于兹事体大,仅由平台自己查自己,显然还远远不够。此事目前仅就媒体披露出来的情形看,已经触目惊心,其背后是否还有更大隐情?是否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灰色产业链?均需要有关方面深入调查,回应社会关切。对于倒卖简历的行为,要形成法律威慑力,明确违法犯罪实施人、主要责任人和受益人承担连带责任,打击整个非法产业链条。

而从长远看,相关监管机构应切实担起监管责任,强化打击力度,严厉查处网络招聘服务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曝光和处置力度。同时要完善制度体系,督促网络招聘企业严格履行求职者信息保护主体责任,营造更安全的求职招聘环境。

 

骑行1476公里跨4省

大学新生报到还需因人而宜

 新京报评论 迟道华

近日,一则“男生骑行1476.4公里,抵达国防科大报到”话题冲上热搜。

据人民网报道,山东省实验中学毕业生孙鼎铭今年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自7月20日开始,他就从济南骑行出发,经过山东、河南、湖北和湖南4省,共计1476.4公里,抵达国防科技大学报到,被称为“千里走单骑”。

横跨4个省,骑行1476.4公里,在大学新生“报到季”到来之际,孙鼎铭同学以这番不走寻常路的“特种兵”报到方式,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涯。于他而言,这次骑行经历赋予了自己的青春某种纪念意义;于公众来说,也看到了新一代大学生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不过,对大学新生而言,有想法,勇于实践固然是好事,但若具体到选择何种方式入学报到的问题上,恐怕还需根据路线远近及个人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更安全更适合的出行工具,不宜盲目效仿这种“特种兵式”千里骑行。

“提前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军训”“干了我想干却没干成的事”“现在的学生都太有想法和目标了,超级棒”……从网友对此事的反应看,一边是称赞之声不绝如缕,一边是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似有跃跃欲试“我也行”的小冲动。

对于准大学生们而言,由中学升入大学,意味着人生新一段旅程的开启。如果以高考为界,对每位考生来说,高考之前是耕耘阶段,高考之后则是收获的季节。考上心仪的大学,当然是收获的最宝贵果实,这其中,若能多些“小插曲”,多点仪式感的带入,或许就能锦上添花,于喜庆之外,多了层“成长”的故事。

于是我们看到,有的家庭给孩子办升学宴,邀亲朋好友一起庆祝;不少学校在录取通知书上下功夫,力求既有特色又别出心裁……这些都让准大学生们的入学之路有更多可堪回首的美好记忆。

而准大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自赋意义”,比如,自己去上大学,不让父母送。孙鼎铭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仅不让家人送,还舍弃了火车、飞机等更便捷的交通方式,千里迢迢,一路骑行,既锻炼体魄,又领略沿途风景,还能增强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独立生活能力。

这当然看上去很美,但单凭千里骑行必须身体素质过硬这一点,恐怕就得撸下不少“书生”。再者,有的准大学生可能没有出过远门,对“外面的世界”并不熟悉,贸然“独行”也许并不明智,更遑论骑行呢。

总之,渴望独立的精神可嘉,但每个人情况不同,准大学生们开学报到,总应以安全抵达、顺利入学为最终目的。即便想要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历史时刻”,以示留念,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应为追求一时刺激,置安全于不顾。

并非人人都是孙鼎铭,也并非人人都适合这种“特种兵式”千里骑行。对入学报到来说,到达远比如何到达更为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不盲目追风效仿别人,也是一个人理性成熟的标志。

 

研学游成暑期开销“新顶流”

如何真正寓学于游

红星评论 林静 

暑假刚过半,预算已花光。近日,家长暑期“烧钱”大战的话题冲上热搜。在社交媒体上,晒账单的父母纷纷大倒苦水,有的吐槽暑假40天孩子开销五六万,感叹“真的是娃放暑假,我放血”“再不开学,钱包遭不住了”。

根据媒体调查,暑假家庭支出的“大头”是旅游和兴趣班。花销在1万—3万元的家庭,占比超过20%。其中,研学游俨然成为家庭旅游项目的“新顶流”。据报道,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30倍,7月环比前两个月增长280%。

不过,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据调查,火爆的研学游价格比普通旅行团贵一倍,还有人以“合作”清华北大作幌子。揭开研学游的热度,不少乱象和套路随之暴露——价格虚高,货不对板;嘴上宣传教育,心里盘算生意;价格不菲的高校研学游,变成与校门拍照……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打着研学游旗号的活动,本质是利用贩卖焦虑“割韭菜”。

研学游今年特别火,但其实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一路传道、授业、解惑。如此研学,正是一场行走的课堂,通过“在路上”的方式,寓学于行、寓学于游。为何如今的一些研学游变质,充满了铜臭的味道?

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门槛低、行业缺乏标准和规范。作为跨教育、旅游等多行业的研学游,尚无明确的行业标准,导致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研学活动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一些打着研学旗号的机构,可能并没有相关能力和专业性,搭起草台班子,就敢招揽报团的孩子。挂上“研学”的招牌,就敢狮子大开口,把家长变成为高价游买单的“大冤种”。

此外,研学游的安全性也需要格外重视。部分带队老师,既不会“研”,也不会“游”。一方面,缺乏参观讲解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一些所谓的老师教官都是大学生兼职,无法肩负起照顾好孩子的任务。

避免研学游变成走马观花的“到此一游”,让孩子们能研有所得、学有所悟,通过在路上的学习,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各方需要形成合力,找回教育的初心。

近日,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把研学旅游团作为强化暑期旅游市场秩序整治重点,强化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联合海淀区文化执法和交通执法部门对北大清华校园周边、颐和园景区研学旅游团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其中包括对研学旅游团导游资质、电子行程单填报、接待计划、行程安排等进行检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孩子们研学之旅安全有保障。各地相关部门也应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标准,厘清从业资质要求。

与此同时,家长要擦亮双眼,不被“鸡娃焦虑”裹挟,量力而行。更值得思考的是,不是补课就是研学,如此“充实”的暑假和童年,真是孩子想要的吗?真的对孩子有益吗?

回忆起童年,莫言如是说,“看闲书是我的最大乐趣,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现如今的家长多为80后、90后,在我们总想为孩子安排一切时,不妨想想,曾经的暑假是多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