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3.08.24期 >
04-这一次,中国好声音踢到了钢板上

04-这一次,中国好声音踢到了钢板上

这一次,中国好声音踢到了钢板上

红星评论 黄静

17日下午,一段疑似李玟生前讲述参与《中国好声音》时遇到不公平待遇的录音曝光,将《中国好声音》节目组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录音中,李玟说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身患乳腺癌,因为节目是帮助音乐新人,她才要全力以赴;她还说节目组不公正,规则不合理,当时发火后发微博澄清是被迫的;节目组跟李玟起冲突、动手,李玟演出必须在左腿无法支撑的情况下站立,故要求拍档必须站在身边,但节目组故意cue走拍档……录音长达9分钟,所述内容不时触碰大众的雷点,很快引起轩然大波。

当日深夜,《中国好声音》节目组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提到当前在网络平台散布的录音为“自媒体账号恶意剪辑”,此举“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严重损害节目形象”,《中国好声音》方面表示“强烈谴责”;还表示曾有的误会经沟通当时即已消除,不再对此事过多解释。

然而,回复不仅没有平息风波,反而激起更多不满,不少人认为节目方的回复傲慢且敷衍。

李玟和节目组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纠葛,具体情况如何,外人暂不清楚,但网友们都还记得,李玟录制中国好声音时发生的一些往事:

去年9月底,一组李玟发飙的视频突然在网上流传,视频中的李玟站在好声音的评委椅旁大喊:“瞎的!大家都在看,导演给我一个游戏规则。”她在陈述了一些现场的情况后,追问导演组:“这个公道吗?”

不过,李玟随后对此又发微博说,来到《中国好声音》这个舞台,真切地被学员们的努力打动,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导师的工作中。爱学员心切,经过导演组的耐心解释与沟通,一切误会都解除。

结合现在流传的录音来看,倘若信息为真,李玟当时发布所谓的“误会解除”,或更多是受到了导演组给的某种压力。那么节目组眼下的声明,无疑是用过去的答案回复当下的问题,怎么可能让人信服?

人们本来就讨厌不公平的规则、竞赛中的黑幕,所以更要力挺一个为不合理规则说不的人,这也是李玟在这次事件中被大众无条件支持的原因之一。翻看李玟的微博,已经没有和2022中国好声音有关的信息,她似乎想完全与此划清界限。就像一些网友说的,被伤了心,所以才会如此彻底地抹去关联痕迹。这也很容易让人将之与录音中的说法对应起来,形成一种草蛇灰线的迹象,信任的天平自然倾向李玟。

回到声明上来,既然说录音是恶意剪辑的,节目组大可拿出未经剪辑的录音以证真相。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节目组没有这些录音,又何以断定这就是“恶意剪辑”的呢?至于其他,倘若以“对逝者的不尊重”来倒逼大众不再深究,以“不再对此事过多解释”来逃避大众的追问,这并非好的做法。

此外,录音发布后,网友自发传播,整理成文字,并翻出了此前的视频、微博,找到了一些截图、留言,如此雷厉风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为李玟讨一个公道。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好声音节目组要面对的,不是已经逝去的李玟,也不是营销号ABCD,而是一块众人合力形成的维护李玟的钢板,不带诚意地硬踢,痛的一定是自己。

面对声讨和追问,节目组以寥寥数行的声明,几无力度的辩驳来应对,能让人信服,那才是奇了怪了。

 

高校分宿舍统计MBTI,可推广吗

 光明论 张尔冬 

近日,“北理工宿舍分配统计MBTI”冲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据媒体报道,在新生群中,北理工提前就分配宿舍发放问卷调查,除了性别以外,第一项就是询问学生的MBTI结果,此外还有身高以及生活作息习惯。工作人员表示:“其中同学们个人需求所占比重最大,MBTI是参照。”

MBTI是一种当下流行的性格测试,它根据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和生活方式四个维度将人简单地分为16种“人格”。用当下最热门的测试进行宿舍分配,有人大力支持,建议全国普及;也有人对如此操作的效果表示怀疑,认为MBTI会给人贴标签,对减少宿舍摩擦并无助益,这些观点都在情理之中。

目前,大多数高校宿舍仍然采用按学号安排或是随机分配的方式,新生见室友如同开盲盒。然而,初入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们成长环境不尽相同,脾气秉性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北京理工大学通过收集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各类信息为新生寻找合适的室友,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合了差异,也将志趣相投的人“撮合”到一起,有效地帮助初入校园的新生们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

但指望靠一份问卷精准匹配到灵魂挚友,也不太现实。一来,MBTI本身就是一种被简化的二分法刻板印象,现实中学生们的个性远远比16种要复杂得多,“是否追星”“是否二次元”也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生活的全部。二来,新生们大多年龄较小,还处于成长阶段,性格和习惯都还没有完全定型。更何况,宿舍和谐相处的最佳组合,究竟是要性格相似还是互补?这并不是只靠几十道选择题就能推演出来的。

《2022软科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有70.3%的学生对“学校领导重视学生意见”的在意程度很高,但只有38.1%的学生对“学校领导重视学生意见”感到满意。比起讨论用MBTI当作宿舍分配的依据是否科学,北理工此举真正引发关注、值得学习的地方其实在于,校方能够关注到“住宿体验”这件事,同时在决策时能够尊重学生意见,给予他们充分的选择权。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不管结局如何,起码思路是打开了。”

高校在分配宿舍之前发放调查问卷早已不是新鲜事。例如,去年,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专门搭建了舍友互选网站,鼓励学生自行发布自我介绍,吸引志同道合的伙伴;南京大学则使用大数据推荐算法分析个人信息,为新生“定制室友”……尽管这些高校采取的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了人性化、精细化管理思路。

而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除了开学之初的宿舍分配外,各高校同样可以考虑优化宿舍调整机制,简化转宿舍手续,给学生们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抑或是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引导学生们包容世界的多样性、理性地处理矛盾。总之,“宿舍怎么分”没有标准答案,高校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也恰恰体现在每一件小事上。

 

被要求纠错道歉

“长安”能不能距史实三万里

 新京报评论 韩浩月

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最近遇到争议。

8月16日,洛阳市隋唐史学会通过官方自媒体账号发文,在肯定电影《长安三万里》价值的同时,认为部分情节描述与真实历史不符,极易误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因此该学会委托律师事务所发函,要求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制片方、导演、编剧等发表纠错、致歉声明。

截至8月17日,《长安三万里》上映41天,票房超过17亿元,豆瓣评分8.3分,是暑期档得分最高的电影。

影片采取了独特而新鲜的讲述角度,借助李白与高适一生友情,把唐代历史人文鲜活地展现于银幕之上,为观众制造了一场“悠长梦境”。电影不但是出品方追光动画目前最受观众肯定的作品,也为未来动画片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在《长安三万里》从制片方到创作者个体,均被学术机构要求道歉,这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这么说是因为,文艺创作与专业研究在看待历史与人物时,出发点与视角向来有着较大的不同。文艺创作看重故事的结构、情节的精彩、人物的吸引力,偏于感性与想象力发挥;而专业研究则专注于多方论证、深度挖掘、去伪存真,偏于理性与严肃。当两方遇到一个具体问题或事例时,产生不同看法是很常见的。

通常而言,创作群体以及支持电影为提高欣赏性可以大胆改编的观众认为,电影还原历史,但电影不是历史,如果严苛地按照历史来讲故事,有可能会束缚手脚,难以保障艺术创作的自由度。

学术研究专业团体,包括相关历史人物的后人,普遍也认可适度改编,但在涉及史实失真或者牵扯人物隐私时,往往抱有较为强烈的反对态度。

坦率说,直到现在,双方仍未找到一个拥有某种标准的共识,这种争论将有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这次洛阳市隋唐史学会提出了《长安三万里》四处“情节与历史严重不符”的地方,分别是:李白与杜甫第一次相逢在洛阳,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长安;杜甫早年生活在洛阳,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长安;“一日三绝”发生在洛阳天宫寺,并非影片中描写的扬州;救下郭子仪的是李白,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高适。

对于这四点,在影片上映不久,社交媒体上已有争论,甚至在个别话题上,升级为网络骂战。这次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在影片上映40天后提出道歉要求,不排除是受网络争议影响,尝试普及一些与电影相关的历史知识。

对观众而言,看电影时的愉悦感、收获感是第一位的,观影第一时间内,更多会被情绪感染,而不会立刻去探寻史实。

但在影片票房高企之后,作为电影的延伸话题,对涉及史实部分的情节进行讨论,继而产生一些争议,而作为争议载体的作品,被推到焦点位置,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争论升级到发律师函的层面,也不是坏事,有其积极一面。首先,这起码可以平息舆论中的骂战色彩,去除讨论过程中的浮躁气息,把问题提升到一个更为正式的层面中来。

其次,大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博弈”形式,较为清晰地探触到改编的边界,保障作品在欣赏价值不受损的同时,也可以赢得尊重史实方面的加分,使作品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次《长安三万里》被发律师函,给以后的同类型题材以及所有涉及真实历史的影视改编,提了一个醒:可否在创作过程中,更为慎重地处理真实历史事件与人物关系?

如果必须进行较大尺度的改编,能否尝试在该情节展开时的画面上进行简明扼要的字幕提示,或者在片尾加以说明?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观众把电影故事当真实历史来看。

从这个层面看,《长安三万里》片方与创作者,有必要与洛阳市隋唐史学会进行互动,把这次碰撞变成一次具有传播意义的文化交流。

电影的创作空间与自由度要维护,历史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也要诚恳面对,但这两者之间不应是对立关系,也拥有良好融合的可能性。

当然,融合的前提是,爱护国产片的探索与发展,把服务观众作为最高追求,使电影真正成为娱乐性与艺术性俱佳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