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工作、野外考察……
杨家坪中学语文老师胡姗:
编写“生涯课程”手册,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边际
胡姗是杨家坪中学的语文老师,整个假期,她和学校的老师们都在为编制《大成生涯原点手册》忙碌着。
“编制这个手册是为了帮助新生了解学校文化、养成学习习惯、提前了解各学科课程。”胡姗告诉记者,这本手册涵盖了习惯、规划、学科等七大章节。
“‘生涯’不仅指职业规划,更指向生命的边际、限度。”胡姗称,手册编制过程中,几乎全校各学科的老师都参与进来了,他们组队收集各学科近10年来的高考数据以及对应大学专业情况,并深入解读,“为了确保手册的质量,大家对每一个章节都反复斟酌和推敲,确保学生们能从中受益。有时为了厘清一个问题,老师们甚至要打二三十个电话进行讨论。”
25日晚上9点,这本凝聚了老师们心血的手册初步成形了。
西大附中生物老师罗健:
在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新蛇类物种
这个暑假,西大附中生物老师罗健“满载而归”——7月底,罗健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个学生参加在重庆市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的一项自然观察教育公益活动,对诸多珍稀动植物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其间,他发现了一种独特的蛇类,“这条蛇头斑与众不同,鳞片数量也不一样。当时,我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新发现。”
他立即拿出手机拍摄视频和照片。随后,又搜集到该品种蛇的样本,并将其作为标本带回学校作进一步研究。
回到学校后,他对这条蛇进行了鳞被计数、数据整理等研究工作,并完成了关于重庆市蛇类物种新记录的论文。
罗健说:“开学后,我要把这次经历分享给学生们,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辅仁中学体育老师施筱倩:
假期“全勤”,带出几个全国冠军
25日晚上7点多,刚带队结束2023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联赛(中西部区)的辅仁中学体育老师施筱倩,终于有时间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了。
“从7月1日起,我们就开始训练。”施筱倩告诉记者,他负责辅仁中学田径队短跨项目的日常训练,队员有来自初中、高中的学生。
训练在学校进行,每天从早上8点30分到11点,下午从4点到6点。训练结束后,他要在学校总结每一位队员当天的训练情况,一般晚上八九点才离开学校。
暑假期间,施筱倩还带队参赛。今年8月,2023年中国中学生田径冠军赛、2023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联赛(中西部区)举行。赛前,他很多时候吃住都在学校,白天指导学生训练,晚上就和其他教练一起,商量制定训练计划。
在2023年中国中学生田径冠军赛上,辅仁中学的田径队员们斩获了2枚金牌、3枚铜牌,并破了3项赛会纪录。在2023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联赛(中西部区)上,施筱倩及其团队又获得了2金2银1铜的好成绩。
据重庆日报客户端
8月27日上午7点30分,2023哈尔滨马拉松鸣枪开赛。来自重庆的李波以2小时14分38秒的成绩第6个冲过终点线,成为了男子马拉松项目中第一个冲线的中国选手,拿到国内男子组冠军。能在众多来自非洲长跑强国的马拉松好手中突出重围,李波直言,他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这是我第一次到东北参赛,在松花江畔跑马拉松,这种感觉真的很舒服。”
哈马是李波2023赛季的第一个大赛冠军,也是一场临时参赛的意外收获,让他的2023变得更加意义重大。
两周前,李波参加了四川阿坝州举行的首届若尔盖国家公园天边小路越野赛。55公里的长距离、高海拔的比赛都不可避免地对他后期训练产生了影响,所以李波一开始并没有哈马的参赛计划。
赛后来看,这场比赛的结果无疑是好的。不仅收获了2023赛季的第一个大赛冠军,也让其相信在状态巅峰时可以冲击更高的成绩。在赛后采访中他表示:“今天整体感觉还行,但其实最开始心里是没底的,过了半程之后,看到成绩1小时6分40多秒,就感觉不错了。然后就一直跟随跑,到了34公里时加速把距离拉开。”
据李波本人介绍,自己是一名狂热的长跑爱好者,参加马拉松比赛已经有8年以上的时间。对于自己的成绩李波坦言,在赛前他准备了很久,比赛过程中他也一直按照自己赛前制定的战术跑完了全程。
李波表示:有了哈马的检验,可以在随后的训练中做更多针对性的调整和训练,以便在衡水湖马拉松赛上能有更好的发挥。
2023年,已注册成为重庆市编制内运动员,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李波对即将到来的赛季信心满满。
而同样值得期待的,还有李波在下个月的衡水湖马拉松赛作为重庆代表队的首秀,不知届时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据哈尔滨日报官方澎湃号、98跑微信公众号
4年前她带着妈妈上大学。这一次,她要带着妈妈去支教。
8月9日清晨,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刘羲檬熟练地将妈妈抱上车,给妈妈调整到舒适的坐姿,再和同学一起把轮椅及生活用品搬上车,便踏上了前往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很多人认识刘羲檬,是从她带着妈妈上大学开始的。自她出生后,妈妈因病瘫痪在床,到3岁时,家里只剩下了她和妈妈,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生活。
长大一些后,她顽强地撑起了自己的家,从小学到大学,学业也没有落下。如今,即将成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她想把收集到的“满满的爱”传递下去。她果断报名了研究生支教团,要把“激情和梦想挥洒在基层偏远地区,用爱用情浇灌希望的种子,为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在外人眼中,从小扛起照顾妈妈的重任,刘羲檬的生活很辛苦。她却不这样认为。她笑着对记者说:“苦难都不是为了打败我而存在的,是为了让我能够从中学会更多技能,得到锻炼与经验。”
即便没有和同龄人一样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但刘羲檬还是一直保持好成绩。“妈妈会高兴地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告诉他们我是她的骄傲。妈妈也会觉得愧疚,她说如果不是因为照顾她,我的成绩或许会更好。可是照顾妈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妈妈哪里会有我?”
长期以来,刘羲檬都比同龄人要更忙碌一些。
她向记者分享了她在高中时的作息表:凌晨5点起床,照顾妈妈洗漱,自己洗漱后做早饭,赶第一班公交车到学校,在路上她会掏出自己准备的单词本复习;中午放学后第一个冲出教室,回家帮妈妈去洗手间,照顾妈妈午餐,因为晚餐时返回家中时间不够,她还需要再准备妈妈的晚餐;在学校的晚餐时间,就成了她的休息时间;晚自习结束后回到家,还要给妈妈做按摩,洗漱睡觉时间一般都要到晚上12点。
周而复始,但刘羲檬并不觉得累。她一直用一句话激励自己,“生活强加给你的苦难,都会成为你未来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动力和勇气”。
当年,刘羲檬收到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她的家乡大庆市肇源县相关部门特别关心她的情况,提出可以帮她的妈妈安排入住当地的老年公寓,这样她就可以独自去上学了。
可是,高三时妈妈一次病情反复的经历,让刘羲檬很担心。“当时幸亏有邻居阿姨在,才得到及时救助,如果不熟悉妈妈的病情,就连救治都会无从下手。”她不顾妈妈的反对,决定带着妈妈去上大学,“有妈妈在的地方就有家”。
那一年暑假,刘羲檬做好了一切准备,还去一家公司打工两个月,赚到了在大学附近租房子的钱。
本以为这会是一条困难重重的路,没想到,学校第一时间帮她联系了租住房,到哈尔滨的第二天,学校领导和老师来到她家,带来了生活用品,组织开展了爱心捐款助学活动。
刘羲檬感动地说:“4年来,从学习生活到母亲的求医问药,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学校、老师、同学们都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与帮助,我要对得起这些满怀爱心的目光。”
在4年的大学生活里,刘羲檬丝毫没有放慢过奋斗的脚步:别的同学最多选10门课程,她选了13门,大学4年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全系第一;她担任了班级、学校学生会职务,协助老师开展各项活动;在学习之余,她会外出兼职,补贴家用。
今年,刘羲檬满22周岁了,她说:“过往的8000多天,每一天对我而言,都是充实地成长,充满感恩。我希望能做得更好,变得更优秀,不辜负大家的期待,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
她这一次选择去支教,妈妈非常支持她。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刘羲檬计划着,“未来一年的支教,我不仅要教授知识,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让他们觉得学习很有趣,让他们知道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拥有更好的未来发展”。
出发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开始了支教前的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时,刘羲檬也会把自己做家教时的教课方式和与学生交流的经验拿出来讨论,这让支教团成员赵域棋很受启发,“我们会一同讨论怎样授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老师在台上授课该有怎样的仪态等”。
作为刘羲檬的辅导员,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史许福看着她从一名单纯、天真的孩子,经过大学4年的培养和锻炼,逐渐变得更加成熟了,“把妈妈照顾得很好,学业和在学校担任的职务工作都完成得很好”。
在史许福看来,刘羲檬一直保持着吃苦耐劳、乐观开朗的特质,这几年,她最大的变化是“更加懂得感恩了”。“去支教之前,她向每一位老师当面说了感谢,还拍了合影,到了支教地,还会联系我们报告一声。”他相信刘羲檬能够在一年的支教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得到更多锻炼。
据《中国青年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