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3.09.28期 >
08-“从亚运会发来一颗心” “社牛”吴艳妮何以再出圈

08-“从亚运会发来一颗心” “社牛”吴艳妮何以再出圈

“从亚运会发来一颗心”

“社牛”吴艳妮何以再出圈

新京报评论 龙之朱

“田径女神”吴艳妮在亚运会开幕式上甜美比心,迅速出圈上了新闻热榜。

9月23日晚,杭州亚运会盛大开幕,当中国代表团入场时,田径运动员吴艳妮笑容灿烂,对着镜头做出了比心的动作。开幕式后,吴艳妮在社交媒体发文:“我从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发来一颗心,你们收到了吗?杭州亚运会开幕啦!中国健儿,加油!”

我们当然收到了“这颗心”。当钱塘江上空的烟花散去后,吴艳妮灿烂的比心笑脸仍在社交媒体热传,并留在很多人心里。镜头定格的那个瞬间,不仅记录下了一个青年运动员的开心一刻,也注定会成为杭州亚运会一道闪亮的人文刻痕。标注,也刻录着运动的美好。这就是青春的模样,这就是自信的中国运动员。

很多人是从之前刚刚落幕的成都大运会上认识吴艳妮的。这个今年26岁的田径运动员,并没有像一般运动员那样严肃,而是阳光乐观,脸上经常挂着笑容,极富感染力。赛场上的她,也从不消停,一会儿手指指天,一会儿比个心,一会儿双手轮番点射,就像邻家女孩,给人以古灵精怪的喜感。这也让她迅速出圈走红,成为人见人爱的“田径女神”。

吴艳妮超强的感染力,一方面表现为她的自信、霸气。她的神情,她的步伐,以及她的话语,温和而坚定,这是实力的外显,也有着内心价值的支撑。拼搏是唯一选项,加油是生活日常。“我很牛”“我很棒”“我就是我”……有了这样的底气,才会脚下不乱、脸上不慌,步履轻松,笑容常在。而这种底气和力量,往往也会传导、感染更多的人。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与公众的沟通愿望和沟通能力。不少网友盛赞吴艳妮是“社牛”。其实,相对于一些动辄回怼球迷的运动员,吴艳妮给大家打招呼时靠的并不是高难度的沟通技巧,不过是更多的善意、诚恳和开心。在大运会上,她常做的是胸前比心,这次亚运会则是把手高高举起,头顶比心,自己玩得开心,大家也一起快乐。这不正是体育精神的体现吗?

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强调连接、主张包容的价值所在。不管是运动场,还是日常生活,每个人都不妨多一些自信和乐观,多一些主动和坚定,既然注定要面对挑战,当然就要不惧风雨,含笑应对。

可以说,吴艳妮传递给很多人的,除了运动的快乐、胜利的喜悦之外,更有走出自我、打开心房的强大自信。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人值得珍视的力量之源。

吴艳妮比心,也恰好契合了本次杭州亚运会的主题口号,“心心相融,@未来”。这一口号强调人与人、国与国、当下与未来的连接,表达各国和地区人民在亚运会大舞台上用心交融、互相包容,传递自信乐观、不畏挑战、共迎美好的期许。比心,就是爱的传递,也是爱的回应。

比个心,我们在一起;点个射,一起冲向终点。精彩这一刻,这一刻就是永恒。青春的字典里,更多的是阳光自信;奋斗的人生中,只有积极向上。璀璨的花儿,绽放在亚运会的赛场上,也绽放在人生的路途中。

看亚运赛场,中国的年轻一代,正在奔跑,我们一起加油!

 

网红主播连续“塌房”问题究竟出在哪

团结湖参考 于永杰

自从教会家里老人玩抖音,我就有了另外一项任务,即要经常给他们解释,这个南天门显灵是特效,那个飞碟视频是假的,那个发生大地震的新闻也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所以当看到有那么多老人家拿着自己的养老金、医药费给网红“秀才”打赏,我也就能理解了。在令人炫目的视频技术和人设包装手段面前,老人的认知确实容易跟不上。

别说老年人了,年轻人也逃不出这些坑。近日四川凉山州通报了“系列网红直播带货案”,我上网看了看涉案的“凉山曲布”“凉山孟阳”等几个账号的视频。这几个主播都是二十出头,虽然穿得破衣烂衫,但一张脸显然是精心修饰过,有时还故意把破旧的衣服领子拉得很低。在他们的视频里,大凉山的农民过得贫苦而勤劳,他们帮助乡亲们售卖滞销的红花、贝母等特产。再配上张韶涵唱的《阿刁》作为背景音乐,这让他们看上去简直就是大凉山上的白莲花。

事实上,让人动容的这一切,全都是“人设”,是演出来的。大凉山的乡亲可能的确还不富裕,但也不是他们所拍出来的到处断壁残垣、鹑衣百结的样子,那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直播场景。他们的身世也没有那么惨,甚至打着扶贫助农名义售卖的特产,根本就不是大凉山产的,而是从外地运来的,钱自然也不会落在大凉山农民兜里。这一切都是打造网红主播的MCN机构一手包装策划出来的。

被网友一手捧起来的李佳琦最近也塌房了,爱美的小姐姐们发现,这个以前帮她们把化妆品价格打下来的人,卖一支眉笔都要79块钱,还嫌弃粉丝太穷。有行业中人揭秘,李佳琦早已不是把价格打下来,而是利用全网最大流量的垄断地位做筹码,要求厂家不许在其他主播那里给出更低价,成功地把价格“抬上去”了。借助广大普通网友给的流量火起来后,直播一哥毫不犹豫地把“镰刀”伸向了普通消费者。

为什么我们总会掉进这些人挖的坑里,是我们太傻么?其实是因为我们和这些主播团队,根本就不在同一个“量级”上。网友数量虽然庞大,但每一个都是个体。而这些主播和他们的MCN机构,是资本砸出来的团队,他们汇集了一帮“聪明人”,每天都在处心积虑研究,怎么才能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贪小便宜等人性弱点,把东西卖出去。这样一种对比下,可以说普通人上当才是常态,能忍着不买的才是理性的人。

这些主播团队之所以这么没下限,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直播带货这一行“流量差距”太大了。在这个行业里的“顶流圈”,且不说李佳琦这个级别的,此前某网红播主自曝,一场直播下来他本人收入400万,一晚上赚的钱就比普通人一辈子还多。但如果没有流量,比如我的朋友,某个周收入才40元。可以说在这个名利场里,有流量你整个团队都赚得盆满钵满,没有流量就只能眼看着人家成为传说。

在这种生态之下,可以说行业里所有人每天都在想着如何投网友所好收割流量,有人喜欢看男女对立婆媳吵架,他们就故意写一个恶婆婆或者刁儿媳的剧本来调动你的情绪。有了流量的,又想着如何变现,最大化收割利益。再加上视频直播毕竟是个新生事物,各种监管尚不完善,这些人在收割流量和变现的时候,也就难免吃相难看突破底线,什么手段都用出来。

其实就在不久前,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要求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内容的,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通知还要求,对制作发布谣言,蹭炒社会热点事件或矩阵式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造成恶劣影响的自媒体,一律予以关闭。

这些当然都是规范自媒体以及网红主播的有效手段,但考虑到流量才是这些机构的生命线,自媒体平台似乎应该从流量分发机制这个源头下手,用一套综合考量播主作品社会价值的考核体系,重新分配流量。各大自媒体平台作为手拿指挥棒的人,应该和管理部门一道摸索治理之道,整治一下短视频行业唯流量论的生态现状。

不管是单打独斗的网红,还是手握一众大号的MCN机构,当他们积累起巨大流量,足够影响众多人后,其实就已经进入了公共层面,他们的一言一行就会对受众的价值观产生引导。我们当然不是要求这些自媒体事事都要上纲上线,但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他们在带货赚钱之余,千万也不能忘了身为舆论传播者的底线。心中有没有这条红线,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来,但日子一长总会露出马脚,李佳琦这些人就是前车之鉴。流量就像一套“七伤拳”,用它攻城略地快意江湖时,也要想想将来被反噬时,那杯苦酒好下咽么?

 

取消四六级与学位证挂钩,然后呢

光明网评论员

9月21日,网传西安交通大学将不再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学位授予条件。随着事后校方的权威回应,上述消息火速冲上热门话题榜,引发广泛热议。

在校方公开的落款为该校教务处的一纸通知中,明确写道“不再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校内英语水平考试和校外其他各类英语考试是否参加及其考试成绩作为本科生毕业及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脱钩被坐实。

英语四六级与学位证挂钩,该取消吗?必须首先明晰的是,学士学位授予与英语四级考试挂钩本就于法无据。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曾就此作出澄清和说明。早在2005年,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华东理工4所高校就明确表态,不将英语四级成绩作为获得本科学位证的先决条件,之后也有学校软化这一硬约束,如允许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用校内英语水平考试成绩来替代。

不过很显然,在之后的这些年里,脱钩并未成主流,不然就不会有今日如此的轰动了。作为事实上的全国性教学考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绕它的各种指标,不仅是评价学生能力的参数,也是衡量学校英语教学的标准。作为其社会性的延伸,四六级考试成绩又作为各级人事部门及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标准之一。头顶自上而下的考核压力和多重意义上的同侪竞争压力,不论是学生还是英语教师甚至学校,都不敢贸然退出这场游戏。

英语四六级考试分别于1987年9月和1989年1月首次开考,至今已走过30多个年头,报考人数也从最初的10万人发展到现今数以千万计的规模。尽管如今对四六级考试褒贬不一,但必须要承认的是,至少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英语四六级考试适应了社会鉴定英语语言能力、推动英语教育等多方面的需要,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但紧随社会性而来的,就是其难以避免的功利性。学校英语教学、学生英语学习都围着四六级考试打转,在学生圈子里并不是什么秘密。只求能过不求提高,热衷琢磨刷题技巧而不求实际能力提高,是四六级考试近来最多被诟病之处。这与人们对四六级考试信度和效度的质疑,实则是一体两面。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随着中国更深融入全球化,英语学习加速普及,英语能力鉴定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让基于通用英语而设置的测试多少有些吃力。近些年,四六级考试也因应时代和需求的变化,作出一系列调整,如扩大口语考试规模、调整听力题型等,但依旧未能完全平息质疑。

此次西安交大作出取消四六级与学位证挂钩的决定,不仅让不少学生松了一口气,也让争议中的四六级考试暂时松了一口气。跟还是不跟?是不少高校要面对的问题。而至于四六级考试本身,当如果不再能享受教学考试所带来的隐形或显性的福利待遇,“未来向何处”的问题似乎变得更加紧迫和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