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是指通过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融合为一体,基于系统协同感知、决策与控制,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交通系统安全、节能、舒适及高效运行的信息物理系统。其充分融合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特征,实现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系统。
10月12日上午,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宽敞的道路上,一辆无人驾驶小巴士从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缓缓驶出。快行至一处十字路口时,车辆提前打起转弯灯,随后减速并线,待绿灯亮起,顺利完成转弯,不一会儿,就抵达了终点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当天,“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西部智联),一睹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如何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落地开花。
车路云一体化
“中国方案”加速落地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单车智能面临诸多局限,譬如存在视线盲区、识别精度会受天气影响等,这些都会影响驾驶安全性。
要破解这一难题,加入“聪明的路”和“实时的云”势在必行。
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克强创造性地提出实施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并推动该套方案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加速落地——双方于2022年4月携手成立了西部智联这一创新平台,确定了“院地共商共建”发展模式。
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优势何在?为何选择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落地?
“与单车智能相比,这套方案实现了车辆与路端、云端的协同,更加安全、高效、节能;尤其在5G、北斗卫星导航等技术加持下,既能使车辆制造成本下降,也能将低成本智能汽车变为高价值智能网联车辆。”西部智联总裁褚文博介绍,西部智联的成立,旨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由标准化到产业化、商用化、国际化的转变。
重庆是国家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正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既有传统车企坐镇,又有造车新势力落地。西部(重庆)科学城则紧扣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围绕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标,构建“车、路、云、网、图”全产业生态体系,打造绿色低碳、创新引领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造高地。
此次携手让作为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院士工作站的西部智联横空出世,并将围绕整个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5G+北斗融合网络
实现静态毫米级定位
无人配送车穿梭行驶于小区内部,AI巡逻车全天候执行路面巡查……要实现这些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的场景,高精度定位功不可没。
“利用5G+北斗融合网络技术,我们在全国首次实现了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的完整服务能力,目前在技术上已经实现静态毫米级、动态厘米级定位。”中国移动重庆公司城三分公司副总经理雷亮介绍,5G+北斗融合网络技术可以应用在隧道及立交桥等复杂道路环境,让导航不再“迷路”。
雷亮介绍,5G智能网联场景应用可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应用领域的政府、企业、个人客户提供监管、研发、智能驾驶等网联服务,同时还具备让车辆运营降本增效、增强自动驾驶安全性等优势。
目前,中国移动正全力参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聚焦5G+北斗融合网络技术、5G专网赋能、网联无人机等,为川渝两地智能网联汽车算力需求提供支撑,更好地助力“成渝智行走廊”建设和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
建成示范道路48公里
构建全产业生态体系
在西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中心大屏幕上,记者直观感受到了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首次完整落地——车路云一体化有机协同如何赋能智能网联驾驶、智慧公交出行、智慧城市管理等,在此一目了然。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服务全智能等级车辆的示范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云控平台部技术总监、西部智联云控平台首席专家杜孝平介绍,示范区一期建设道路里程已有48公里,主要包括以测试验证为目标的金凤片区和以示范运营为目标的大学城片区;进行智能化道路改造382个节点,部署路段感知设备超过1000台,搭建了统一的云控网联服务平台,接入公交车、渣土车等各类网联车辆近1000台,实现对示范区各端应用的全面数据赋能。
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精确的图……当前,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在构建全流程、全要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等40余家相关企业聚集在此,全产业链生态圈初见雏形。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关于“全天候、无人化、商业化”的应用诉求,西部(重庆)科学城还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逐级探索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在全域开展道路测试、应用示范、商业运营及无人化应用的创新方法。“预计到2025年,我们将基本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智能设施、智慧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初步构建起‘车、路、云、网、图’全产业生态体系,建成西部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相关负责人称。
据《重庆日报》
10月14日,2023绿色设计与乡村振兴主题论坛暨第四届中国特色镇智库圆桌会议在永川区举办。记者从会上获悉,到2025年,我市将建成30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有效的美丽宜居示范乡镇,示范带动全市小城镇建设。
据介绍,重庆共有1031个乡镇(街道)、7959个行政村、3272个社区,乡村常住人口933.02万。近年来,全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以奖代补、示范引领”推进小城镇建设。
目前,重庆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两不愁三保障”的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7.12%,绿色、生态等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下一步,我市将紧扣“安全、绿色、宜居、宜业、和美”目标,补齐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短板,做强支柱产业、加强基层治理,促进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据重庆日报网
10月7日,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公布,梁平区渔米路成功入选。这是重庆唯一入选的经典案例,还曾获评2020年度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从安胜镇金平村到礼让镇川西村,途经安胜、仁贤、礼让3个镇街,8个行政村、1个社区,全长21.15公里。公路沿线有3A级景区川西渔村、万石耕春等知名景点10多处。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兴一域业,富一方人”。近年来,梁平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结合生态功能定位和农业农村优势,建成了串联渝东平原十万亩优质稻田和万亩生态渔园,并以此为依托深入实施交旅融合,将渔米路建成了“稻花香里说丰年”与“桃花流水鳜鱼肥”相映成趣的幸福大道,绘就了道路与景区、乡村、鱼塘、稻田和美共生的山水田园画卷。
区交通局副局长陈廷轩介绍,当时修建渔米路是为了改变安胜、仁贤、礼让三个镇街及周边区域路难行、业难兴的局面,区交通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串联渝东北最大的成片优质稻田和生态渔园为初衷,经过多次探勘,科学生态选线,确定了道路走向。开展村民一事一议27次,按照群众意愿实现“民主选线”;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采取“产业选线”;同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取“生态选线”,沿着龙溪河等小微湿地,串联起出村、进城、入园之路,让稻渔果蔬产销两旺的最美农村路镌刻在梁平大地上。
不仅串联起优质农业资源,渔米路的打造还深化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特色产业量级提升。以音乐植入为亮点,渔米路在全市率先建设“音乐公路”2段,打造独特的公路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乡村“慢游”品质。以优质非遗为重点,整合癞子锣鼓、抬儿调、木版年画、梁山灯戏4项国家级非遗,礼让草把龙、豆筋制作技艺、梁平吹手等10余项市级非遗资源,建成非遗教育示范基地3处,形成了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以民宿体验为核心,匠心建设碗米民宿、米当家等主题精品民宿,融入土陶制作、稻谷成米、稻草编织、稻田舞台等丰富多样的体验项目,打造特色住宿产品,带动了毗邻乡镇100余家乡村民宿、农家乐竞相发展。以瓜果采摘为基点,连片打造观光体验式杨梅园、蓝莓园、桔园、梨园、葡萄园、黄桃园、草莓园、脆李园、油菜园等特色水果蔬菜基地1.3万余亩,被誉为乡村果蔬“十二金钗”。以渔业美食为特点,打造了龙溪渔街特色餐饮街区,举办龙溪鱼美食文化节,充分激活美食经济。以渔米路为主线,串联“千年良田”“龙溪渔歌”“数谷农场”“梁平柚海”“农业奥特莱斯”渝东平原五朵金花,形成了独具梁平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景观带。
如今,渔米路持续释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其沿线带动的产业投资、旅游观光、文艺创作成为新风潮。截至2022年底,共新增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23家,涌现出了“海老汉”等知名品牌;新增民宿等生态旅游主体100余家,使“万石耕春”“千年良田”成为渝东平原的“乡愁源”。沿线第二、三产业生产值分别较渔米路建成前提高32%和86%,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万元。2022年,渔米路沿线乡村旅游带共计接待游客300万人次,通行车辆达60万车次。
据梁平文旅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