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3.11.02期 >
04-面试3轮才知工资1900元 招聘不该这么玩套路

04-面试3轮才知工资1900元 招聘不该这么玩套路

面试3轮才知工资1900元

招聘不该这么玩套路

新京报评论 熊丙奇

宣称月工资4000到5000元,经过3轮面试后,才知实际工资只有1900元,这样的招聘套路再次上演。据报道,近日,四川成都曾女士发帖分享了自己求职时遇到的骗局,引发广泛热议。

开出实际薪酬两三倍的虚假薪酬进行招聘,用人单位玩的这种套路,不是一句“画大饼”调侃就能了事的,而是一种严肃的不诚信招聘行为。

求职者可曝光这类行为并进行维权,监管部门也要注意到这一动向,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纳入监管,对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薪资和实际薪资进行督查,维护人才市场与就业市场秩序。

事实上,类似问题并不鲜见。此前,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23届应届毕业生平均招聘薪资达到13283元的数据,就曾引发招聘薪资水分太大的质疑。

招聘薪资与实际薪酬有一定差异,若波动幅度比较小,比如在10%—20%内,可以理解;如果两者相差两到三倍,就难免有刻意欺骗求职者的嫌疑了。

或许,用人单位还自作聪明,认为这扩大了自身的选才面,同时打造了单位的面子,殊不知,这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试想,一个不尊重求职者的企业,怎么可能建成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招聘者不妨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在求职时遭遇这种情况,会怎么看待用人单位?如此招聘,招来的员工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吗?

对用人单位用虚假薪资吸引求职者应聘的行为,有人认为不过是企业的一种招聘策略,不必上纲上线、过度苛责。这显然是对弄虚作假行为的纵容。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测评机构用招聘薪资作为评价用人单位实力及就业形势的指标,这无疑是推波助澜,怂恿用人单位不负责任地拉大旗作虎皮,忽悠求职者。

招聘薪资与实际薪资存在巨大差异侵犯求职者合法权利,严重影响人才市场与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但这类行为目前还处在灰色地带,难以有效规范。

虽然,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要确定合理的薪酬;《广告法》也要求广告宣传不能有虚假内容,但对于用人单位在招聘阶段严重虚报招聘薪资的行为,却很难根据《劳动合同法》与《广告法》进行查处。

因此,这更需要监管部门将其纳入监管,督促用人单位发布真实信息,同时可采取将实际薪资与招聘薪资相差巨大的用人单位列入黑名单、提醒求职者注意防范等措施,维护劳动者权益。

求职者也要对用人单位发布的薪酬待遇等关键信息进行事先核实,谨防被套路;对存在虚假招聘的企业,要勇于曝光,并要求其履行招聘承诺。只有让这些不诚信的招聘套路玩不下去了,才能维护好我们的人才市场与就业市场秩序。

 

年轻人爱上MBTI,是心理学还是“新玄学”

中青评论 杨鑫宇

“你是I人还是E人?”“J人的内心世界,P人能懂吗?”近年来,这类夹杂英文字母,看似加密文字的对话,流行于青年群体的社交圈层之间。许多读者看到此处,想必已经秒懂:这不都是MBTI人格测试中的性格类型吗?反过来说,如果此时此刻,还有人从没听说过MBTI,恐怕多少有些落后于时尚潮流。

这一测试的基础,来自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荣格将人的性格类型分为“内向(I)—外向(E)”两种基本心态和“感觉(S)—直觉(N)”“思维(T)—情感(F)”四种功能。迈尔斯和布里格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判断(J)—知觉(P)”这组维度,以此将受试者的人格构成了16种不同类型。

面对新朋旧友,这样的测试结果很适合拿来自我介绍、交流破冰。像照镜子一样,不时测试一下,也能让年轻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自己人格的认知,建立更强的自信与自觉。从这个角度出发,MBTI着实是个讨人喜欢的小东西,“活该”它在年轻人中流行。

不过,MBTI人格测试如此方便、如此宜人,难免令人怀疑:在心理学领域,这东西到底有多少科学性?在成套的复杂量表背后,MBTI会不会像过去杂志上那些心理测试乃至星座占卜一样,只是专门把受试者喜欢听的东西拿出来说,以此博人一笑?大众对MBTI的追捧,又是否会滑坡为一种盲从、盲信的“新玄学”?

其实不必太过纠结。有专业心理学研究者指出:所有的心理测验都只是参考工具,不必将其奉为真理甚至变成桎梏,人的变化和成长才是更值得期待的事情。在心理学界,MBTI既是推广最成功的测试体系之一,同时也被指出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与不足。对大多数想要借助MBTI了解自己、表达自己的非专业人士而言,MBTI这套体系本身的得失并不重要,用理性、开放的态度看待测试结果,使其为己所用,而不执迷其中,才是关键。

面对MBTI的流行,还有人担心:简单将所有人分为16个类型,会加剧年轻人给他人贴标签的不良习惯,使他们忽视人性的丰富与复杂。

一方面,这种担忧确实不无道理。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由千千万万个不同细节组成的,不可能仅靠四个字母完全定义,MBTI类型一致的人,可能大不相同,MBTI类型不搭的人,也未必不能投缘。对此,我们还应记住:人不是由标签组成的,只有用心交流,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一个人,而非对其轻率地作出判断。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个体认知外界、认知自我的过程中,贴标签式的分类法并非一无是处。很多时候,只有先把接触到的人与事划分到熟悉的框架中,我们才能找到更进一步认知信息的切入口。

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和他人相处,还适用于和自己相处。我们当然无法被4个字母精准定义,但这4个字母有时可以成为自我认知的起点,找到性情相知的同类。

在某平台上,几乎每种MBTI人格类型都有自己的小组。到了小组里,每个成员都有同样的测试结果,因此不会抱着MBTI讨论个没完,而是会把话题转向更具体的内心想法与现实生活。在小组帖文中,旁人并不会看到“克隆人开会”,而是会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在交流中成长。

说到底,MBTI也好,其他心理测试也好,都只是年轻人通向自我认知、与他人展开社交的一条途径。MBTI没有那么科学,也不必被贬成玄学,对那些想要探索人格问题的年轻人而言,重要的不是选择哪条途径,而是找准目的地,把握住前进的方向。

 

上海地铁“板凳族”回潮,只谈不文明未必公平

红星评论 易之

近日有网友发现,上海地铁里的“板凳族”出现回潮,甚至有扩大趋势。据上海地铁介绍,今年10月共发现乘客携带小板凳乘车相关事件76起,都集中发生在11号线、9号线。随后,记者探访发现,确有不少“板凳族”。原因也很简单——长时间乘坐地铁太疲惫。“上班路途太远,觉得身体吃不消。”这位受访者的意见,相当有代表性。

对于“板凳族”,地铁的态度还是明确的:“虽然小板凳不属于违禁品,但不提倡在地铁车厢内使用小板凳,目前已经加强巡视规劝,以及在车厢内广播提醒。”当然,目前上海地铁对小板凳的态度还是谦抑的,还没有采取更多强制性措施。但“小板凳的未来”并不明朗,上海地铁表示将积极推进将“板凳族”的不文明行为纳入法规条例中,这有可能为接下来更加严格的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上海不是唯一遇到这个问题的城市。9月时就有媒体报道,不少市民反映有人自带小板凳坐在北京地铁车厢内。其客服热线工作人员表示,虽然乘客可带小马扎、小板凳等进入地铁,但不建议在车厢内使用。

“板凳族”产生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占用空间大,容易绊倒其他乘客,列车摇晃时也容易摔倒,这些情况“板凳族”自己也知道。但很显然,舆论很难采取一种爱憎分明的态度,“板凳族”的苦衷人们也能理解,那些早起晚归、住得远的打工人,确实很不容易,他们不过是希望路上可以轻松一些。

更何况,如果深究问题,板子恐怕也不能完全打在乘客身上。正像有网友反映的,列车的座位有限,车厢太短,或是车次不频繁,让携带小板凳成了一种无奈之举。甚至公共交通建设、城市功能规划,都可能是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这些都意味着,把治理力道全压到终端的“不文明现象”上,未见得完全有效,也不见得公平。其实,从目前的状况看,管理方不妨和乘客商量出一些共识和规则,在一种动态的互动中寻找解决之道。

目前“板凳族”之间已经有一些共同的习惯了,比如有“板凳族”说,大多数带板凳的乘客会自觉往车头或车尾走,“这两个地方上下车乘客少,空间也比较大,就像是大家自动形成的一种规则”。这种自觉其实很重要,这就是在努力地寻找一种自己感觉舒适又不影响他人的平衡。

顺着这个思路,是否可以商讨更多规则的细节?诸如只允许在个别车厢和某些时段使用小板凳,乘客较多时要主动收起,大小高度不能超过一定规格等。这些软性约束可能未见得能像严格规定一样迅速见效,但就像给老弱让座等社会习惯,一旦形成自发的规则,自会有一种深厚、长远的力量,内化成一种行为自觉,也能缓解社会不同利益诉求的摩擦。

总的来看,如今的地铁已经成了公共文明的试纸之一,一系列的公德标准都是在这个空间里产生并检验的。比如喝水饮食、手机外放甚至翘腿坐姿等,都曾在这里被定义为“文明”或“不文明”行为。而且这个过程也未见得是一蹴而就的,也会面临常识、实际的检验,某个行为在“文明”的谱系里左右平移。比如曾有某地的地铁对喝水行为开了告知单,之后引发了巨大争议,又有多个城市的地铁公开表示喝水没有问题。

可见,地铁应该形成怎样的规则,这本身也是一个反复讨论的过程,对于携带小板凳也不妨采取这样的态度。小板凳会带来管理的难题,但确实也解决了普通乘客的痛点,那么到底该何去何从,也是一次对管理智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