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3.11.16期 >
07-重庆文博会暨巴渝文化传承发展名品展16日开展

07-重庆文博会暨巴渝文化传承发展名品展16日开展

重庆文博会暨巴渝文化传承发展名品展16日开展


近日,来自重庆文博会组委会消息称,第十二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暨巴渝文化传承发展名品展于11月16日至19日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南坪)举行。

据介绍,本次展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委指导,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繁荣文旅消费市场”为主题,旨在促消费、聚资源、创平台,助力我市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览共设3个主题馆、8个展示区,面积约2万平方米。其中,“茶文化”主题馆,设“渝台茶文化集市”、茶文化工艺美术两大展区,重点展示“茶产业+文旅融合”的新业态,以及非遗文化、工艺美术的精品之作。“城市融合”主题馆,包括对外文化展区、城市融合展区、区县文旅展区三大展区,将展出琳琅满目的文化商品以及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成果。“一带一路”主题馆,设国家文化展区、“一带一路”商品集市区两大展区。多哥、加纳、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白俄罗斯、菲律宾、波兰等国家的相关机构将带来充满异域风情的文化商品参展。

除了展示展览,本届展会还将举行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参与者有机会获得伴手礼。组委会还与视觉重庆合作,将开展千名摄友打卡文博会系列活动;以“新汽车、潮生活”为主题,与上游新闻汽车频道共同举办一场围绕汽车生活的泛潮流生活节活动。

论坛和交流会也是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主论坛——海峡两岸茶文化传承发展论坛由重庆市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组委会等联合主办,将邀请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以“中国茶·渝台香”为主题,结合巴渝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创意赋能茶品牌发展、“潮茶文化”等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

据《重庆日报》

 

林宥嘉来渝深情开唱

叙事感舞美惊艳山城


时隔三年,重庆国际博览中心迎来首场大型演唱会。11月11、12日,由重演股份、星统寰宇、华研国际主办的林宥嘉idol巡演重庆站登陆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中央大厅。

林宥嘉出道15年,其歌声陪伴无数人度过青春,他也从出道时的青涩走向成熟。如今他想用自己的影响力,把感受到的爱回馈给歌迷粉丝,用演唱会讲述一段故事,用舞台呈现一件大型艺术作品。由此,便诞生了“唯有爱能满溢出黑洞”这一巡演主题,而每一个震撼感官、意犹未尽的idol演出现场,都是林宥嘉呈现给粉丝们的完美答卷。

开场影片中,由已故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先生打造的音乐缓缓响起,全场仿佛陷入一股神秘的魔幻磁场中,一切喧闹噤声,期待与震撼感呼之欲出。没有繁星点点的荧光棒,只有精心编排的光与影,现场犹如同一个大型艺术展,美轮美奂的舞美视觉在重庆演唱会现场得以完美重现。

“你可以永远相信嘉哥的审美。”现场粉丝激动地说。一向稳稳拿捏文艺感的林宥嘉,在idol的舞台上把文艺的高级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在场的观众感受到“idol”可以是一场演出,也可以是一部叙事电影,或是一段通往未知的生命旅途。

此次在idol巡演担任音乐总监的林宥嘉,将演唱会歌曲全部重新改编,《一点点》《请说》《飘》《让世界毁灭》连唱,将原本轻柔的慢歌改编成带着摇滚基调的迷幻电音曲风。搭配舞台上LED多层次的变换,呈现出巨大飘浮人体图像,超强的视觉冲击感让观众尖叫不断。

演唱会现场,林宥嘉深情演绎了《说谎》《残酷月光》《兜圈》《成全》《想自由》等多首经典歌曲,引发阵阵令人动容的大合唱,更有歌迷泪洒现场。让人无法抗拒的青春记忆、充满故事感的舞美表达,将演唱会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此外,林宥嘉还带来了《白》《垃圾宝贝》等多首新歌,并表示新专辑有望在今年完成,他还多次用重庆话表白山城:“重庆我爱你!”,让重庆观众倍感亲切。

据华龙网

 

教育部提醒:未满10周岁儿童慎做“下腰”训练


近期,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安全守护”专项行动,全面守护中小学生培训安全。针对舞蹈、体育等以身体训练为主、较易出现伤害风险的培训活动,教育部特别做出校外培训安全提醒“五不要”:

一不要在无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进行培训。孩子培训需要相关专业防护。在亮面瓷砖和水泥地等场地进行训练、未充分热身整理进行训练、无保护进行高危险性训练、疲劳状态下训练等,会增加孩子受伤风险,应该避免。

二不要过早对孩子进行过强柔韧训练。孩子身体发育过程有不同阶段,需科学练习。过早过强的柔韧性训练可能产生孩子器官发育不良、肌肉发育缺陷等问题。

三不要过度对脊椎和腰部做外力挤压。孩子存在个体成长差异,过度进行外界受力、按压、拉伸等关节、脊椎、韧带训练,可能发生骨骼错位变形、关节疼痛等,严重的会影响骨骼生长和发育。

四不要做过高难度系数的训练。练习身体腾空翻转、下腰、掰腿、劈叉等动作需有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基础,并在专业人员指导和成人看护下进行,不适合初学者和非专业人士。专家建议未满10周岁的儿童慎做“下腰”等脊椎、腰部身体训练,避免出现伤害。

五不要让孩子练习与身心健康不符的内容。教学表演内容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所选作品避免出现暴力、血腥、色情等少儿不宜的内容,要积极培育孩子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教育部提醒广大家长,要理性看待校外培训,根据孩子自身兴趣爱好、年龄特点、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是否参加培训或选择哪种培训项目,不盲目、不跟风,要随时关注孩子身体情况,如有不适切勿勉强坚持;要选择合规的培训机构,看机构办学许可和营业执照是否齐全,师资队伍和课程教学是否规范,场地设施是否安全合格等,务必选择正规机构,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一份安全保障。

据人民网-教育频道

 

本科生从零叩开科研之门

大学如何“架梯”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各15名本科生入选。

本科生从零开始叩开科研之门的背后,是近年来高校为尽早启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所作的种种探索。大学如何为更多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架梯”,并形成更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日前,记者采访了首批获资助的本科生以及高校的相关负责人。

今年试点的青年学生项目采取“推荐+评审”的模式,申请人由各高校按要求遴选。入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青年学生项目”)的沪上两所高校,各自拥有万余名本科生,从人数规模看,获资助的学生可说是千里挑一,他们究竟凭什么脱颖而出?

事实上,不少高校在过去十多年中不断推出一系列“硬核”支持政策,一批优秀导师潜心本科生培养,这都为此次青年学生项目遴选提供了基础。

今年,复旦大学15名获资助的本科生,几乎都是从FDUROP(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起步——这是国内首个通过“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的模式来对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训练的计划。在过去25年中,已逐渐形成“䇹政项目”“望道项目”“曦源项目”“登辉项目”等覆盖全体学生的科研资助体系,截至今年6月,已有8971人次、6898个课题获得资助。

在上海交通大学,2001年实施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研究计划(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Program,简称PRP计划)。至今共计开展44期,年均执行项目800余项,年均参与学生约2000人次。参与PRP计划的学生中,每年有50余人次发表学术论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有20多人次。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有组织、有计划地让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尽快接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为本科生进一步参与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哪些学生适合做科研?跳出“卷”绩点的思维,他们的经历给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寻常的校园生活常常能令人脑洞大开,而探索未知的兴趣是科研最好的敲门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生茅欣怡大四轮岗妇产科实习时,看到不少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成为母亲过程中的艰辛。由此,她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提高辅助生殖技术水平,“希望未来能用更先进的技术缓解更多姐妹们的痛苦,减少她们付出的时间和花费”。

科研离年轻人并不遥远,他们对探索未知有着天然的兴趣。近年来,上海的大学和中学也不断探索贯通培养,帮助学生“跳一跳”,去探索更多。茅欣怡毕业于上海市控江中学,在高中期间,她就出于兴趣参与过一些青少年科创项目,“当时课余一旦有空,我还会到附近上海理工大学实验室跟着大学老师做实验,学习写论文、报告”。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了mRNA研究对疫苗的贡献,这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复旦大学药学院本科生瞿炀芪的研究课题就与mRNA相关。

她的科研兴趣正是来源于在一堂选修课上了解到,mRNA药物研发在肿瘤治疗领域大有可为。“在推动人类健康的使命感和自身兴趣的驱使下,我想一探究竟。”她告诉记者。但如何把一闪而过的灵感变成真正的科研课题?通过多次和指导老师、高年资博士研究生交流,瞿炀芪锁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基于休克间充质干细胞的mRNA肿瘤靶向递送系统。

据悉,入选青年学生项目的学生,每人将获得10万元的资助,在一年或两年不等的时间里完成课题。

一边完成繁重的学业,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本科生愿意前赴后继地尝试科研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多位同学均表示:“我们本科生有很多时间试错,就算没有结果也很正常。由于没有发表论文或毕业的压力,可以更全身心地享受探索的乐趣。”

大学不仅为这些本科生创造了科研的硬条件,更有“软环境”的浸润。独立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宽松包容的氛围,对刚刚起步的本科生来说仿佛是一剂强心针。

今年7月初,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大三学生顾寒了解到青年学生项目试点。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决定报名试一试。然而,顾寒自言本来是个社恐,不敢在公开场合发言。这次申请青年学生项目的经历,则让她脱胎换骨。

在课题组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她从零开始撰写项目申请书并通过了学院、学校的多轮答辩。每次顾寒写好演讲稿,都会邀请同学、学长和老师作为观众先提建议,再一遍遍苦练。老师常常告诉她,不要总说“我不行”,而是告诉自己“我可以”。最终,她在项目评审现场落落大方地向评委老师分享自己的研究。17分钟的问答环节,她自信应对在场评委老师的提问,表达流畅、逻辑清晰。

科研“小白”起飞也会遇到成长的烦恼:经常失败、偶尔成功是常态。然而,在大学浓厚的科研氛围浸润下,他们却乐此不疲,并从发现科学的乐趣逐渐坚定志趣。

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