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4.03.21期 >
05-走,做一个有趣的“夜校学员”

05-走,做一个有趣的“夜校学员”

走,做一个有趣的“夜校学员” 


当代年轻人下班后的消遣,不只有约饭、看剧和K歌,还有去青年夜校享受有趣的学员生活。近日,共青团重庆市委发布首个青年夜校建设指引,预计年内在全市打造30所青年夜校,让广大重庆青年的“夜生活”更丰富,也更有意义。

白天上班夜晚上课 青年夜校受追捧

3月6日晚上6点55分,距九龙坡青年夜校开课还有5分钟,32岁的晓琴(化名)匆匆从渝北松树桥驱车赶到万象城万象书屋。她从车库出来几乎一路小跑,总算在开课前准时赶到。

当晚,由九龙坡共青团推出的“青春不打烊”九龙坡区青年夜校公益授课先行班正式开课,首堂课为“经典书籍品鉴”,吸引了近20名来自各行业的学员。

在此之前,九龙坡区共青团发布了开设青年夜校的通知,时间为每周三19:00—21:00,课程包括经典书籍品鉴、新媒体电商直播培训、手机摄影技巧培训、健康养生等。通知一出,一下子吸引了近200名报名者,学员的范围包括文员、造价师、投行从业者、教师、护士、媒体人、公务员、家庭主妇、职业经理人、电商、学生、工人、自由职业等。

当晚的领读嘉宾李从军老师带着学员们,品读了他挑选的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处女作《岛》,以及由金一南创作的纪实文学《苦难辉煌》,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以及从这些作品中获得的力量。

“平时很少能静静地读一本书,在这里我找到了志同道合者,心灵也得到了滋养。”晓琴告诉记者,青年夜校让自己从本职工作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可以触碰更多可能性领域。夜校的艺术鉴赏、摄影讲解、新媒体电商直播等课程,她已经全部都预约了。

现场的青年朋友们也纷纷表示,读书分享会可以滋养心灵,一些实训课程则能帮助自己提升,同时也能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

青年夜校为何“圈粉”?乐趣点亮夜生活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在无数个夜晚被电子产品、吃喝玩乐占据后,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上夜校”,找到了一种新型的社交及疗愈方式。无数青年发现,自己的乐趣在夜校这片“沃土”得到了滋养,夜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重庆多地也开始越来越重视青年夜校的发展,这些青年夜校一般多由社区、区(县)文化馆、共青团等组织承办。

例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青年夜校通过开发“潮音乐、潮非遗、潮手工”等形式多样的夜校课程,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该夜校自去年8月开班以来,已经组织了书法、打击乐、民谣、咖啡品鉴、非遗面塑、非遗剪纸等40多堂课,满足当代青年“自我提升”“解压”“社交”等成长需求,同时,弘扬正能量、推进文化艺术普及、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永川区则早在2022年开设的青年夜校一期就开设了茶艺、烘焙、泥塑、亲子家庭教育讲座、合唱共5门公益特色课程。

今年2月,为办好青年夜校,南岸区黄荆坡社区广泛搜集居民意见,最终确定下10余种课程,其中包括钢琴、琵琶、中医、插花、茶艺、书法、手工、素描、瑜伽、非洲鼓、民族舞、芭蕾塑形、梅花易数(易经)等,深受青年欢迎。

“有老师的指导,和相同爱好的青年们在一起做感兴趣的事情,提升自己,很充实,也很有意义。”夜校学员唐乐(化名)告诉记者,在这里能够学习想要了解的知识和技能,给夜生活增添了一丝不一样的色彩。

“我们的课程,都是针对青年的切实需求设立的。”九龙坡区团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一期课程安排十分符合青年一族的需求,包括经典书籍品鉴、新媒体电商直播培训、手机摄影技巧培训、健康养生等。后期还将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优化教学内容和师资力量,为更多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和自我提升的空间。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青年夜校承担着为年轻人扫盲、启蒙的重要作用,今天,青年夜校正以崭新的面貌“圈粉”更多年轻人。记者调查走访发现,这些青年夜校一节课收费基本在50元左右,甚至有的夜校还开设部分全免费公益课程。门槛低、收费实惠、课程还很多元,从舞蹈声乐、非遗手作、美妆健身,到红酒评鉴、视频拍摄、桥牌技巧……五花八门的“潮课”,让原本有年代感的夜校迅速走红。

九龙坡区团委工作人员介绍,如今的青年夜校聚焦学技能、增兴趣、交朋友、解压力,它已成为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公共文化载体,可为更多青年提供终身学习的良好机会,满足了广大青年人对城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热情。

政府发文件引领青年和城市发展双向奔赴

2022年4月,中央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重庆市江北区、沙坪坝区入选首批全国45个试点城市。2023年8月,重庆启动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工作,覆盖全市38个区县和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今年1月,“推进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写入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3月,《共青团重庆市委关于加强青年夜校建设管理的指引》发布,这也是对重庆青年夜校的首个指导性文件。《指引》对各区县团委主导实施开设青年夜校的定位、功能和管理进行了规范和强化。根据共青团重庆市委的规划,预计年内将在全市打造30所青年夜校。

其中,在深化夜校课程方面,将聚焦青年创业能力、数字职业、制造产业、平台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技能提升需求,面向青年提供各类就业创业培训。

鼓励结合青年喜好开设音体美、琴棋书画等传统艺术课程,探索开办舞蹈、戏剧、影视、主持、瑜伽、健美操、插花、茶艺等热门课程,引导青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中树牢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

据上游新闻

 

500名陪读妈妈年创3000万元产值

新春开学,蹇心兰没有远赴广东打工,而是留在了老家巫山县大昌镇。每个工作日的早上,她先送女儿到大昌小学上学,再赶到不远处的恒阳服装制造有限公司上班。

在大昌镇,常年在校学生7000余人,辐射官阳、平河等周边10来个乡镇,场镇上常年有约2000名陪读妈妈,像蹇心兰这样一边带娃一边上班的陪读妈妈大约有500人。去年,她们共创产值3000万元,占全镇GDP的“半壁江山”,其中出口产值900余万元。

“既能陪娃,还能创收。”近日,大昌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前,镇里对全镇就业帮扶车间用工需求进行摸底统计,又新开发整合了200个岗位,以满足陪读妈妈们的就业需求。

恒阳服装制造有限公司的老板叫邓依菊,曾经也是一位陪读妈妈,也是全镇第一个创办服装厂的家长。

邓依菊与丈夫有1个孩子。早前,夫妻二人前往福建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抚养。

2010年,邓依菊虽已晋升为车间管理人员,但考虑到孩子马上念初中,老人年纪也大了,便决定回家赡养老人、陪娃读书,丈夫继续在外打工。

“有大人陪伴,娃的成绩、生活等都有了很大改变。”邓依菊告诉记者。

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仅靠丈夫赚钱养家,不但手头紧,邓依菊还担心丈夫身体吃不消。但自己下地干农活赚不了几个钱,她一直想干点啥,既能陪娃娃读书,又能减轻家庭的负担。

当时,在大昌镇像邓依菊一样的陪读妈妈有不少:有的在场上打零工,有的白天种地、晚上回出租房陪娃,有的根本就没啥事做……

“当时就想把大家组织起来干点事。”邓依菊联系上福建工厂的老东家,拿到了加工服装的订单,随即添置设备、购买材料,在大昌镇菜市场办起了服装加工厂,“一下子就招了60人,全是30到50岁的陪读妈妈。”

虽然大家心灵手巧,但因为没做过服装加工,都需要培训,刚开始时浪费了不少布料。邓依菊也因此整整亏损了两年,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2014年,陪读妈妈们的加工技术逐渐熟练,加工服装的品质也得到商家的肯定,福建工厂开始让邓依菊加工棉衣、滑雪服等出口订单。

到服装加工厂上班,既能挣钱、也能陪娃,还能赡养老人。邓依菊在大昌镇成了名人,闲得没事的陪读妈妈来了,在家种地的陪读妈妈也来了,外出打工的妈妈不出去了,甚至牌桌上的陪读妈妈也找到她要求上班……

  “一个加工厂显然满足不了她们的就业需求。”大昌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大昌镇是教育大镇,全镇共有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等17所学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们支持鼓励像邓依菊这样的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带动就业。”

2013年,邓依菊关闭了位于菜市场的服装加工厂,在大昌车站附近租下1000平方米场地扩大服装厂规模;2021年,她在大昌高中学校前门对面租下6个门面共700平方米场地,又开了一家服装加工车间,不仅解决了30多名陪读妈妈的就业,还方便大家接送娃娃上下学。

田少贵因为家中两个孩子没人照看,2015年回到大昌镇,一边陪读、一边在邓依菊的服装厂打工。之前,她在深圳打工18年,也有服装加工和车间管理经验。见陪读妈妈就业需求大,田少贵也在大昌小学附近创办了服装加工厂,雇佣了50名陪读妈妈,生产套装、冲锋衣。

“从扶贫车间到就业车间,陪读妈妈就业队伍越来越大。”大昌镇社保所所长万小平介绍,截至目前,大昌场镇上的就业帮扶车间达9家,直接解决了500余名陪读妈妈就业,多数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加工的服装远销沿海,甚至海外,“2023年,陪读妈妈创造产值达3000万元,其中出口有900余万元。”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城管进社区” 今年将建500个试点


“现在有了这个公交站,多亏了‘城管进社区’行动。”3月15日,家住磁器口街道磁建村社区的周云芳从一辆1223路公交车下车后,向记者介绍起以前这里没有公交站时的不便,“起码要多走十几分钟的路,现在轻松多了。”

居民口中的磁建村公交站,是在沙坪坝区开展“城管进社区 服务面对面”以来,由城市管理部门主动协调公交集团增设公交车站点,方便社区数万居民出行的成果。此前,增设公交站牵涉的单位部门多,审批时序长,通过开展“城管进社区”行动,提升了便民事项办理效率。

实现便民惠民服务零距离

磁建村公交站旁有一个小游园,这个小游园也是开展“城管进社区”行动以来由城市管理部门牵头实施的惠民成果之一。磁建村是108个试点社区之一,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有专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的本子,记者翻看了3月以来的居民意见,有5件反映占用人行道停车,另有一件反映噪音扰民。“城管进社区”磁建村社区服务站负责人说:“我们会根据社区群众的意见,及时跟进处理或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

在市城市管理局指导下,今年以来,沙坪坝区全力开展“城管进社区”服务站建设,打通城市管理“微循环”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居民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得到回应,今年“民呼我为”群工系统接件量环比下降45%,市民投诉明显下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相关意见和建议数量同比下降11%,切实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促进老旧居民区环境变好

在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这里正在开展一场“城管进社区”院坝会,工作人员向与会群众发放了垃圾分类和城市管理法规宣传册,同时也在现场向居民征集意见建议。居民曾文友今年83岁了,是当地的老居民,他感慨地说:“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城市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这里的乱停车现象不见了,路边增设了花箱,环境一天比一天好。”

上述两个社区以“红岩城管进社区”品牌建设、一站服务机制、智慧城管场景应用等为契机,通过党建引领,构建“党旗红+城管蓝、环卫橙、园林绿、市政黄”的共建格局,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每一个角落。

据了解,在一季度108个社区试点建设的基础上,二季度全市再完成100个“城管进社区”试点社区建设,从第三季度起,“城管进社区,服务面对面”行动将在全市各社区全面推开,实现全年全市完成500个“城管进社区”建设目标。

据新重庆-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