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少年水科技诺贝尔奖”你了解吗?
2024年5月24日-26日,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决赛暨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区选拔赛,在宁波市奉化区成功举办。本次决赛共有来自全国10个省份的20个发明创新类高中组项目团队入围。
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重庆市第八中学的刘耿杉获得特等奖,她还将代表中国参加于2024年8月在瑞典举行的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国际比赛。
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是世界著名的“斯德哥尔摩水奖”的组成部分,颁发给在水环境领域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15-20岁之间的青少年。被誉为“世界青少年水科技诺贝尔奖”。
“能在此次比赛中取得这样的成绩,我非常激动,也希望我的作品继续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光。”面对重庆共青团的采访刘耿杉自信又从容。
据了解,刘耿杉此次获奖作品《一种太阳光转向聚集立体型菌藻协作污水低碳净化装置》是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它可以通过改进现有污水处理工艺的空间布局提高单位体积污水处理的生物量,解决菌藻净化污水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同时,通过聚集并改变太阳光路提高光照强度,进一步提升装置的污水处理能力。通过上述装置可以降低污水处理能耗,减少CO2排放,为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我希望通过这个装置让菌藻协作技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对于设计作品的初衷,刘耿杉说道:“我了解到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是依靠微生物新陈代谢来分解水中的污染物,但是在给微生物曝气供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不符合节能低碳的发展目标。”于是她查找资料了解到利用细菌和藻类共同协作可以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从而可以有效解决能源和碳排放的问题。
但是这项技术在实际运用中面临两个难题,一是菌藻污水低碳处理占地面积大,二是光能效率低。针对这两个难题,刘耿杉决定尝试研发一种太阳光转向聚集立体型菌藻协作污水低碳净化装置。刘耿杉说,自己带去参赛的装置只是一个模型,而实验室中实际的装置有一米多高。在实验室中,自己前后进行了六个多月的实验,其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办法从全国各地采集污水来模拟不同地方的实验,从而证明这项装置的可行性。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刘耿杉与专业的老师和大学的哥哥姐姐探讨之后,发现可以模拟不同的比例去配比不同城市的污水。虽然不是实际采集的,但是成分几乎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用这些污水进行实验,得出的数据分析就是一个普遍的实验结果。
“耿杉是个发散性思维很强的孩子,平时喜欢思考也愿意动手去做,对于她的个人兴趣我们不会多加干预,完全尊重她的想法。”刘耿杉的妈妈说道。看着娇小的刘耿杉,生活中还是个热爱运动的小女孩,打羽毛球、骑自行车、参加户外运动……她经常说“有了更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
对于即将要出国到国际赛场上去展示中国青少年的风采,刘耿杉坦言,自己还是比较紧张,但是会尽全力好好准备比赛,将中国青少年在水科技方面的贡献展现给全世界。“未来我想报考环境专业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比赛,刘耿杉深刻领悟到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用到各种专业知识,也需要有创新思维。将来还有许多领域有待攻克,未来会更加主动学习和探索,在学习和科研中严谨求实、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据重庆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单手控球、背后运球、转胯下、过人、得分……一位独臂少年用自己娴熟的篮球技术征服了球场,现场掌声喝彩声一片。
几年前,出现在抖音平台上的一则视频感动了很多人。视频里的篮球少年名叫张家城,广东云浮市云安区高村镇谭翁村人。他和篮球的故事很早就开始了,至今仍在延续。
◆意外
“以前上学会有人笑我,说我手臂的问题,朋友也很少。”家城说,“但我觉得无所谓,这没有影响我。”提及5岁时的那场意外,家城已不太记得清。
那年,家城在家中的榨油作坊玩耍,不慎将手臂卷入搅拌机中,导致右臂大面积高度烧伤。家城的爸妈带着他四处寻医,医生最终作出了截肢的诊断意见。面对残酷的事实,家人满是自责与心痛。年幼的他躺在病床上,看着父母伤心流泪,反而安慰父母说:“爸妈不要伤心,我没事。”
“刚开始我们很担心他会因为一只手受到歧视,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家城的父亲张北海说道,“不过家城比我们还乐观,在受伤康复的日子里,还安慰大人,让家里不要担心。他说会自己慢慢学着一只手做事。”从简单的吃饭穿衣开始,再到学习,帮家里干活,反复地练习,汗水让他学会了独立与坚强。
◆热爱
2018年7月,骄阳似火。高村镇文化站联合镇团委、镇妇联举办的免费暑假少儿篮球培训班在高村中学篮球场开班。12岁的家城在家长和朋友的鼓励下,迈出了勇敢的步伐。最初的训练是艰难的,仅有左手的他很难将球控制在自己手中。少年不服输,一遍遍地练。“单手运球需要速度很快,而且大力运球时很难控球,我只好每天重复训练去克服。”由于日夜苦练,家城左手的五个手指头常常磨出血,贴满了止血贴,但这并未阻挡他对篮球的热爱。一个新球到了他手里,短短三个月就练得非常残旧,球面图案斑驳难辨,甚至还泛起细绒。他每天在球场上苦练基本功,从最简单的运球,到左右运球,再到背后、胯下运球……练习的地方,也渐渐地从学校的操场到村里的运动场,再到家里的客厅。
“要么努力,要么放弃。”这是家城的座右铭。有了梦想,家城如同有了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不管旁人的指指点点,只专注于篮球训练。后来,家城得到了爸爸妈妈的支持,到了云城区专业球馆学习篮球。每次在网上看到好看、实用的篮球技巧,家城便会对着手机一遍遍地练习。两年里打坏了至少3个篮球,穿破了不下7双球鞋。家城在体育活动方面的潜力也渐渐显露出来。他的体育老师刘炳兰说,从她接手的第一节课开始,家城便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训练。面对跳绳这类需要双手完成的运动项目,他选择用其他项目来代替练习,在训练上不打折扣。
“这孩子的坚韧,让我很钦佩。”她说。与此同时,他的故事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和同村的小伙伴组建了球队,朋友多了起来。不仅在球场上冲劲十足,家城在课堂上也是全神贯注,课本上写满了笔记。“把学习学好,把球打好。”这是家城对父母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要求。父母曾担心家城过于沉迷篮球而影响学习,他便更加勤奋,用学习进步打消了父母的担忧。
“他是个坚强刻苦的孩子,他的积极乐观更是感染了身边许多人。”在母亲谭妙玲看来,儿子还有点倔。一次学校体艺节前,家城在训练中扭伤脚,肿起了一个小包,谭妙玲让他放弃参加比赛。“妈妈,拿药油擦一擦就好了。”最终,家城带伤上场,并斩获七年级男子组1000米比赛第一名、50米比赛第二名。
◆走红
2020年5月29日,家城到珠海看篮球比赛,在中场休息时突然被专业球员邀请上场,单挑三个回合。虽然仅有一只手臂,但面对比他更高大的对手,家城毫不退缩,迅速单手运球、转身过人,精准投篮。
他敏捷灵活的身手,娴熟流畅的球技,令全场为之沸腾。听到现场的赞叹和欢呼,他的表情依旧坚毅。“进球的时候,自己都懵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说道。该场景被录制成视频传播到网上,家城随即迅速走红,屡次登上抖音、微博等媒体平台热搜。
国内外一众篮球名将也关注到他。朱芳雨邀请他前往广东队主场观赛,易建联在转发视频时写下:“心,永远是身体最强壮的地方”。各项荣誉随之而来。
家城的故事被评为2020“南粤十大好网民故事”,他还荣获2021年度广东“新时代好少年”及“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走红后,家城反倒是多了几分淡然和笃定。“刚开始火了的时候,自己内心很兴奋。”家城说道,看着很多人的鼓励,他觉得自己不能辜负大家的期待,要努力练习球技,争取更大进步。他说,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谈及自己在网上火了的事情,他非常认真地说,这种火只是一时的,还需要持续努力。只有一技之长,才能赢得将来。
◆风起
家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步一步地,向憧憬中的未来走去。他在个性签名中写道:“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天赋,那你就得用更多的时间去努力。”这些年来,他记录下一次次训练、复健的画面,激励着无数身处逆境的人们。评论区里,一名网友说,对于家城而言,左手是他的极限,但也将成就他未来的更多无限。
这份梦想“无极限”的力量,正在传递给更多人。
张家城的成长故事还被改编成电影,他本人在其中本色出演“阿城”这一角色。影片预告留下了一个巨大悬念:幼时遭到意外后,好不容易找到人生梦想的阿城,到底能不能成功参加专业篮球比赛?有个小惊喜是,中国男篮名宿朱芳雨被张家城的逐梦故事打动,公益出演该片。这位中国职业男篮领域的传奇人物,将与他欣赏的后辈张家城一起通过大银幕致敬梦想。
风起了,榜样的力量正在延续。“篮球场上,比分随时都会改写,人生也是一样。”
据羊城晚报·羊城派
从小立志从警,曾是警校女子散打冠军,2000年出生的湖北武汉硬核女孩程世一,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亲手抓获各类嫌疑人40多名。
2018年,程世一考入湖北警官学院,热爱运动的她刚入学没多久就拿下全校散打比赛女子组冠军。2022年秋季,程世一如愿考入武汉警营。为了更快熟悉公安工作,在办案以外程世一不仅主动要求值班,还主动加入110接处警工作,近乎“贪婪”地积累工作经验。
2023年6月,程世一和三名同事着便装,一路追踪至硚口区某城市广场,一番走访搜寻后,在一个十字路口发现了两名涉案犯罪嫌疑人。
此时的两人一人坐在电动车上一人站在路边,正在聊天。程世一示意同事先按兵不动,暗中观察确认并无其他同伙后,他们扮作路人,走向路口。“警察,别动!”行至距离嫌疑人5米处程世一和同事猛然加速冲了过去,程世一一马当先牢牢拉住嫌疑人的右手,干净利落地将他从电动车上摁倒在地,另一名犯罪嫌疑人见状撒腿就跑也被追回制伏。“身手了得!”返程的路上,同事们对程世一赞扬有加。
受军人父亲的影响,程世一自幼满怀一腔报国为民的热情。4岁被家人送至武术学校学习,8岁立志从警。“我想当刑警。”2022年11月初,程世一到武汉市公安局汉阳区分局江汉二桥派出所报到的第一天就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所里的刑警王雨与程世一结成了师徒。
初入警营的程世一求知若渴,不放过任何一起能够参与的案件。“师父,休息了吗?”2022年12月11日凌晨0时许,已经熬夜追踪两天的嫌疑人离奇“消失”。百思不解的程世一向师父求助,两人一直讨论到了凌晨1时。次日,在王雨的指导下,程世一一路追踪找到了嫌疑人销赃的小区,追回被盗电动车发还受害人,因此收到了从警生涯的第一面锦旗。回忆当时的情景,程世一直言:那一刻有种理想实现的满足。然而,4个月后王雨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派出所,程世一“被迫出师”。
2023年7月初,随着一批新警的到来,参警8个多月的程世一成为带徒的师父。她的徒弟刘谦说:“碰上危险的时刻,她总说‘我有功夫,我先上’。”江汉二桥派出所政治教导员杜海谈及程世一满是赞许,“她从不说没办过、不会办,困难被她视作打磨自己的机会。”
据《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