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提请重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这是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作为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共同确定的协同立法项目,在之前的5月27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也被提请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经市委同意,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将《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制定)》列为2024年立法计划审议项目。同时,按照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和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协商决定,采用协同立法形式推进川剧保护传承立法工作。在立法过程中,川渝两省市有关方面多次就立法思路、框架结构、主要内容以及文字表述等进行了协商,并达成共识。
围绕“有人演”“有人看”问题,条例草案从人才培养、川剧进校园、职称评审和薪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还围绕“演什么”“怎么演”、围绕提高“影响力”“传播力”、提高“参与度”“专业度”问题进行了规定。
川剧传承,关键在于后继有人。条例草案明确,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加强川剧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制度,制定川剧人才规划和培训计划,培育推出中青年川剧表演领军人才;支持川剧代表性传承人、艺术名家成立工作室,通过收徒传艺、示范展演等方式,培养青年川剧后备人才。
条例草案提出,人力社保部门应当加强川剧从业人员职称评审管理,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川剧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将引进的高层次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川剧人才按照规定纳入特殊人才通道;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合理确定从业人员的收入分配和福利保障。
为川剧保护传承立法是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共同确定的协同立法项目,采取“条例+条例”模式:两地条例草案在主要内容、体例结构基本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又各自突出特色。
据悉,条例草案就川渝两地建立合作机制、合作内容、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作出规定;明确川渝两地建立川剧保护传承合作机制,定期联合举办川剧节、青年演员赛事、学术交流等活动,支持川渝两地在剧目传承、创作、演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联合打造川剧艺术精品。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上海音乐剧市场热闹非凡 业内人士提醒高质量发展步伐要快更要稳
“中国音乐剧发展至今已超过40年,简单模仿、仅制作中文版的时代该结束了。”原创音乐剧《麦克白夫人》在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的首轮30场演出昨天收官,这部由上海文化广场与徐俊戏剧联合海外资源共同创制的作品,标志着全新的中外联创模式正在申城舞台逐渐成型。“在国际化主创的相互欣赏、交流与碰撞中,为中国原创音乐剧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和创新的可能。”徐俊告诉记者。
最近,申城舞台不仅有《麦克白夫人》《德米安》等中外团队联合打造的音乐剧热演,从高校到演出方都在探索剧校融合新模式,打破艺术美育边界。近日,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出品的音乐剧《摇滚学校》走进上海市世外小学,为300余名学生带来生动有趣的音乐剧工作坊;刚结束热演的上海音乐学院出品红色题材音乐剧《忠诚》,以“音乐+思政”的路径将作品送进上海杉达学院……从舞台到校园,东西交融的“融”与突破圈层的“破”,如双翼助力音乐剧充满活力地触达更多观众,实现青春一代与时尚艺术的双向奔赴。
东方式转身让“麦克白夫人”学得畅快
“从剧本、音乐到演员,我们以拥抱世界经典的胸怀与国际班底合作。以全英文形式演绎,意味着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找演员。”徐俊告诉记者,拥有“德奥音乐剧女王”美誉的玛雅·哈克福、西区热度极高的演员理查德·卡森、曾在西区版音乐剧《汉密尔顿》中饰演主角的英国演员卡尔·昆斯伯勒,都在此次中国首演中贡献了各自的高光时刻,“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外国演员加盟,我们计划把《麦克白夫人》推向海外市场”。
剧组中不仅有国际知名演员,也有何亮辰、王梓庭、赵伟钢、庞盛之、殷浩伦、马灵奇等中国翘楚。舞台交锋与合作中,玛雅·哈克福追求写实,对人物气息、情绪、逻辑把握等细节严格捕捉,让后辈们获益匪浅;西方演员对中国写意美学和留白之美同样赞不绝口,这恰恰是中外联创版《麦克白夫人》的整体风格。“比如一个东方戏剧式的转身,也让玛雅等外国演员花了不少时间揣摩学习,才找到感觉。”徐俊说。
“座位离舞台超级近,细节尽收眼底”“镜像视角太棒了”……此次《麦克白夫人》在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的开放式双面看台与对称的舞美结构,都让观众们感到新奇。主创从原著镜像设置的文本人物中获得启发,把隔空绝杀等场景都设置成镜像。由百年老船厂改造的表演艺术新空间,见证先锋、前卫、实验性的创想在这里落地。
一部新创作品还有提升空间,从音乐到剧情,业内人士和观众也指出《麦克白夫人》需要成长的地方。“原创精神就是不害怕失败,我们会往更好的方向努力。”在徐俊看来,年轻从业者身上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创新的冲动与灵气,“当我们都能以百分之百的热情、精力与勇气投入原创,中国音乐剧行业将会有光明的前途”。
在高燃课堂的实践中感知艺术之美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70岁时的突破之作《摇滚学校》今夏将于前滩31演艺中心上演。在原版经典即将飞抵上海之际,该剧全国运营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携手音乐剧教育机构“爱作剧”开启系列校园活动,为申城学生们带来高燃音乐剧课堂。
在上海市世外小学的工作坊里,从打响节拍、揣摩歌词唱腔的轻重音,到和着伴奏学唱一段完整的歌曲,再到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数分钟的片段展演,颇有音乐节现场的热烈欢乐。
剧中,落魄的摇滚歌手杜威·芬始终心怀梦想,偷偷在父母和校长眼皮子底下组建一支校园摇滚乐队,带领孩子们释放真我。而校园工作坊现场,留言板上贴满了写着孩子们心声的彩色便签,鼓励他们放飞梦想。
过去数年中,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先后以《音乐之声》等剧目走进校园。“音乐剧并非高不可攀,相反,它形式新颖多样、现场氛围轻松、容易入门。”总经理戴筱莹表示,近年来上海中小学生校园音乐氛围越来越好。
制作原创音乐剧的脚步走得再稳些
申城舞台大中小剧场各类音乐剧盛装上演,市场繁荣了、就业机会变多了,固然值得欣喜。但也有业内人士冷静地表示,“每年首演的原创剧目虽多,质量上乘的仍然屈指可数;演员特别是头部演员资源缺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无论是奔着大IP还是明星去,现在卖座的音乐剧都拥有比较强的垂直观众群。粉丝为了某个明星买票可以不计成本,但老百姓对高价位演出票的消费力明显下滑,除非一部戏口碑极佳观众才愿意埋单。”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说,十几年前一部海外大戏引进上海,得益于极强的宣发力度,有可能获得票房大丰收。“现在已步入碎片化传播时代,一部音乐剧能触及观众的范围和力度不像过去那么大,这也导致一些原创新剧要获得大众的关注变得相对困难。”
仅以上海文化广场的60万会员为例,他们贡献了这家剧场超过80%的票房。如何让剧目触达更多对音乐剧有兴趣的观众,需要多方深耕细作。学者认为,大众对音乐剧的消费意愿和消费力、对戏剧生活的认识依然有待提高。
“中国音乐剧的创作根基还没有那么深,因此制作原创音乐剧的脚步切莫太急,可以走得再稳一些。音乐剧是一门在不断创作中日臻完美的舞台艺术,需要通过一轮轮的剧本朗读、工作坊等环节反复调整,在首演前的打磨环节可以多花一些时间。”费元洪对中国香港两部原创音乐剧《顶头锤》《大状王》印象深刻,“作品前后花了九年时间孵化,融入当地特色的音乐语言也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
从业者们认为,做原创音乐剧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在百老汇有商业上的亏损也很正常,毕竟从起用怎样的演员、如何宣发到场次票价设定等每个环节,都会影响作品的票房与口碑。当务之急,还是要不断总结原创经验,从海内外音乐剧从业者身上获得养分,提升本土创作者的经验与技术能力。
据《文汇报》
6月1日下午,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指导,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承办,各区县(自治县)美术馆(文化馆)协办的“彩绘新重庆·第二届重庆市青少年美术展”在重庆美术馆开幕。
此次活动恰逢第74个国际“六一”儿童节,现场更是一片欢腾,热闹非凡。该展览以“彩绘新重庆”为主题,作品经过三次筛选:先经各区县组织初评;再由各区县选送的1020件作品参加复评,通过市文化旅游委、市教委、市关工委组织专家进行“公平、公开、公正、择优”的评审,共有492件复评入选,其中61件获奖提名进入终评;终评于6月1日上午组织获奖提名作者在美术馆现场进行绘画创作测评,共评出一等奖5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15件和优秀奖27件,其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现场测评作品与复评作品一同展出。
此次展览共计展出522件作品,孩子们用色彩、用笔触、用心灵描绘出了一个个生动而富有活力的画面。作品里面有对传统节日的传承、重庆地方特色文化的描绘、美丽田园的热爱与赞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些作品稚拙天真,淳朴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意趣,展现了孩子们对重庆这座城市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感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艺术则是心灵的翅膀。从今年“六一”开始,重庆美术馆将在每年6月份用半个月档期,为全市青少年举办一次美术展览活动,目的是为全市的青少年美育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为中小学和社会美术教育搭建一个公共展示的平台。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6月16日,开放时间为10:00-18:00,17:3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期间不闭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据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