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育 >

大中小学齐发力,思政课怎么传好“接力棒”

本文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记者调研】

  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 邓晖

  “不忘初心,青春朝气永在。”“志在千秋,百年仍是少年。”……

  在天津市河头村,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北辰区河头学校等学校的大中小学生,站在天津工人运动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安幸生烈士故居前,用激情嘹亮的声音朗诵爱国诗歌。这堂开在广阔天地间的思政课,也将爱国奋斗的种子种在了学子心田。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还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在教育部的指导推动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点,各地各校在教师交流提升、教学内容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改革样本。但与此同时,大中小学思政课理念衔接不足、内容区分不够、教师“各管一段”等现象仍然存在。为接续跑好育人接力跑,今天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正在如何沟通互联?学段间衔接还存在哪些短板?“接力棒”怎样才能交接得更顺畅?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一线教师。

大中小学齐发力,思政课怎么传好“接力棒”

6月30日,安徽芜湖沈巷中学的学生们学习党旗知识。陈效宝摄/光明图片

  按下大中小学沟通互联“加速键”

  一场育人接力跑中,大中小不同学段的使命是什么?

  长久以来,对这个问题答案的不明确,困扰着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实效性。学段间、课程间的内容简单重复,学段间的衔接性不高,还有不少大中小学教师“各管一段”,只守着自己的“三分地”教学。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思政课一体化阐明了意义、指明了方向。

  5个月后,《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迅即出台。一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认知路径被清晰划定: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

  这也是一张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的“责任清单”。记者梳理发现,3年多来,围绕这张清单,一项项切实举措出台落地,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筑牢了基础——

  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切实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印发,北京、上海、天津、吉林4地教育部门探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出经验、求实效。

  《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明确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

  “要搭好思政课螺旋上升阶梯,还要从课程目标、教材体系、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等要素上找合力。”多位专家表示,随着整体政策框架不断完善,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的“牛鼻子”也被紧紧抓住,“一体化”思政教材编写成为主题词。

  2021年秋季学期一开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投入使用。一拿到读本,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永德实验小学的丁丽莉老师就兴奋地分享感受:“第一次翻开小学高年级读本,我就被生动鲜活的故事和设计精美的页面深深吸引。通俗易懂的语言、直观形象的画面,把孩子的心牢牢抓住了!”

  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大学,全套5册《读本》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体悟到理性认识,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和价值引导融为一体,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受到广大师生欢迎。

  在前不久审定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被整合为“道德与法治”,即将登上今年秋季新学期的课表。

  纲举目张下,大中小学思政课按下了沟通互联的“加速键”。

  在上海《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前,复旦大学副教授宋道雷、杨浦高级中学教师朱忠壹为复旦大学与杨浦高级中学学生同上一堂课,共同品味真理的“甜”。这堂课既从顶层设计的内核上全程贯穿、相互呼应,又根据不同学段的差异展开各具特色的“体验式”教学。同样的《共产党宣言》,在大学生和高中生中诵读出了不同层次的味道。

大中小学齐发力,思政课怎么传好“接力棒”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思政课堂  光明图片

  加强育人“接棒区”有效衔接

  同样讲授爱国主义教育,大中小不同学段怎么讲?

  在上海市普陀区中小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的“赤色沪西”课程中,小学以启蒙教育为主,通过《走进院士》等课程,激发小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的情感;初中结合“赤色沪西”主题寻访活动,增强家国意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高中开发“红色基因”主题活动课程,确立新时代青年学生跟党走的意识。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调研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政策保障有了、课程整合起来了,但要真正上好一堂思政课仍然不易,仍需深入探究、理解、贯彻。其中,育人“接棒区”的纵向衔接至关重要。

  这考验着思政课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掌握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学校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是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的体现,其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核心教学主题是相对固定的,经常会出现不同学段教材表述有相同之处的情况。”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晓东认为,在基本内容不变和不同学段学生诉求不同的情况下,教材体系和内容的表述首先必须作出调整,要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特点进行表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教材为遵循,在充分考虑课程内容规定性的基础上,自主灵活地根据学生特点构建教学体系和话语,避免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厌烦和“这不都学过了吗”的误解。

  “从教学方式方法来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要联系起来,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要一体化,不同学段还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适应性设计。”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看来,要善用“大思政课”,让青年学生以社会生活为“课堂”,以火热实践为“素材”,但在现实中,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有待更新,单一教学方式有待创新,专业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此外,记者还发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一体化合作意识有待提升,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同等问题。“现在有些教师还是只对自己的学段熟悉,在参与一体化的过程中,投入不够、认识不够,也就难以开展深入的研究。”李晓东说。

  可喜的是,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课题调研组曾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调查显示,93.41%的高校教师愿意去中小学听课。

大中小学齐发力,思政课怎么传好“接力棒”

    7月1日,江西新余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服务队的大学生们帮农民采摘南瓜。赵春亮摄/光明图片

  拧成一股“链条式”纵向合力

  在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抓住衔接这个关键点,在接续教育中形成一股环环相扣的“链条式”纵向合力?

  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认为,教师是做好衔接的关键,“要积极推动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堂,建设一体化培训基地,使这种培训制度化、常态化,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衔接创造条件”。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为了加强有效衔接,不少高校的“大手”拉住了中小学的“小手”。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其政治教研组就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既“引进来”,邀请高校教师到中学示范、指导、交流;也“走出去”,组织教师到高校开展现场观摩、集体备课活动。

  几次现场观摩、集体备课下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政治教师张帅感触颇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关键是教学环节,应加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特别是相邻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研究,促进大中小学在思政课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的顺序性、衔接性和递进性”。

  破除学段壁垒,实现有效衔接,还有妙招不断——

  北京印发《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构建各学段衔接、社会与家庭协同的新格局。

  安徽、内蒙古、广西、宁夏、甘肃等地积极推进教师集体培训、同备一堂课、相邻学段相互挂职等活动。

  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其附中、附小,整体梳理大中小学26本统编教材,编写了近20万字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南。

  据了解,教育部还将支持建设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基地,设立专项课题,组织高水平专家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支持开展课程、教材、教学等一体化建设研究。

  【一线讲述】

跨越学段 教师在宽广空间里成长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 钟守权

  在我研究观摩过的众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例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谭翀老师执教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课,令我印象深刻。

  这节课综合运用项目式学习法、虚拟仿真体验法、问题教学法、时空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与历史人物穿越对话中,身临中国百年来的历史演进,直面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的求索历程,从中感受历史境遇、感悟时代变革、胸怀理想抱负,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对理想信仰的执着之念,极具亲和力和感召力。这节课的教学创新价值可以简单浓缩为三句话:有信仰的老师才能教出有信仰的学生;有活力的思想观念源自情感的内化升华;结尾而不结束是思政课最美的结尾艺术。

  我将这节课作为案例与中小学老师们反复学习研讨。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7月1日举办的南方教研大讲堂活动中,以“善用‘大思政课’,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为共同主题的小学、初中、高中三节思政课,在语言规范、情感引领、思想启发等方面,都展现了较高水准的教学艺术与方法。这种跨越学段的思政课互相启发、共同促进,彰显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无穷魅力,也让教师在系列主题互通共研、教师发展互学共促、教学艺术互鉴共赏、育人效果互承共进等方面有了更为宽广的成长空间。

回归实践 学生成为一体化的主角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刘一博

  2021年,我尝试以“沉浸式体验”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围绕激发不同学段学生的主体性,在大思政课的实践课堂上搭建各学段学生交融共进的平台。

  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场“大手拉小手”的“尊三围保卫战”模拟情景剧上演了。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和当地小学生围绕给定的历史情境,共同策划用最简约的情景剧去表现这次规模不大却气壮山河的战斗。在表演中,不同小组虽有不同创意,但都把红军与群众的心连心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生动地呈现了出来。我在点评中结合理论、历史和现实,帮助不同学段学生深化了他们对于“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理解。

  在过去十年的苏区主题实践教学中,我和学生们积累了大量教学素材,开发了“让信仰点亮人生”“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宣讲作品,成为服务中小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为天津市耀华中学等十余所学校进行宣讲。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实现“螺旋式上升”,关键是发挥不同学段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一体化的真正主角。只有在学生的主动作为中,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而实现良好的育人成效。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2日 13版)

[ 责编:杨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