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独家 >

上火这件事,骗了中国人多少年

本文来源:阵雨Fallin

少吃点辣,小心上火!橘子别多吃,这东西上火!羊肉虽然大补,但要少吃,上火!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中国人吃什么都上火。很多人以为上

 

 

 

“少吃点辣,小心上火!”

 

“橘子别多吃,这东西上火!”

 

“羊肉虽然大补,但要少吃,上火!”

 

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中国人吃什么都上火。

 

很多人以为上火是一个传统医学的说法,但传统医学理论里并没有“上火”这个概念。上火是个民间说法,很难给出明确定义。

 

“上火”广义上讲可以理解成:身体受到各种刺激,从而产生“火或热”的病症反应,如在皮肤或体表体腔(如口腔、鼻腔、肛门等)出现的粘膜肿痛。

 

嘴角长泡、牙龈肿痛……这些都可称之为“上火”。

 

 

上火了?其实只是炎症反应

 

嘴角、舌头起泡是最典型的“上火”症状,其实也就是口腔和口周单纯疱疹,是一种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分为感染性炎症、非感染性免疫性炎症和神经源性炎症。这三种炎症机制也涵盖绝大部分上火现象。

 

由于传统医学中,对于这类没有很好描述和命名的疾病,民间统称为,上火

 

如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几乎所有解释上火的文章都拿嘴角、舌头起泡来举例,其实也就是口腔和口周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是病毒感染导致的疱疹性炎症。这种病毒感染是终生性的,且感染率极高。

 

据WHO估计,2012年全球50岁以下人口中有67%的人有感染过。

 

偶尔的免疫力低下就会导致单纯疱疹的发作,造成口腔粘膜(包括舌)和周口皮肤疱疹性炎症,即使不经治疗,1~2周内也会自行痊愈。

 

这种病毒感染率虽然很高,但绝大多数感染属于无症状感染。

 

除了外来的病毒会造成炎症反应,人体自身的抗原和组织也会被误认成外来入侵者,导致炎症,这种情况被称为过敏(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

 

口腔溃疡也是炎症中的一种,也是上火的典型症状。

 

传统医学对这类病症一直缺少认识,于是,传统医学留下的空白,民间自行填补,上火油然而生。

 

 

 

 

背着“会上火”污名的辣椒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被家长耳提面命地提醒过:“少吃点辣!吃多了上火!”

 

很多人吃完辣椒后,口腔黏膜火辣辣的疼,口腔内部充血肿胀,严重还会导致牙龈出血、鼻出血。

 

而痔疮患者吃了太多辣椒还会诱发肛门出血,甚至没有痔疮的人也可能出现肛门出血的情况。

 

即使没有损伤的皮肤,接触到辣椒也会感觉辣得疼。

 

这不是因为你吃辣上火了,而是辣椒素在反应。

 

 

辣椒素是辣椒中的刺激性成分,辣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热痛觉。

 

辣椒素会刺激神经使其分泌肽,能扩张血管、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导致血浆外渗引发肿胀。

 

辣椒素作用的后果就是,牙龈肿痛、嘴角起泡、口腔溃疡。

 

这样的反应也被称为“神经源性炎症”,和普通炎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牵涉到免疫系统,纯粹由刺激性的物质导致。

 

除了辣椒素,乙醇、类胰蛋白酶、树脂毒素、大蒜素、姜油、芥子油等都能引发神经源性炎症,而它们刚好对应了我们常说的几种“上火”食物:酒精、菠萝、蒜头、生姜……

 

 

“上火”无需治疗

 

炎症反应是人体防御机制的核心环节,神经源性炎症是它的延伸。

 

这不仅保障身体能抵抗感染性病原体,也能对那些具有潜在危害性的刺激性物质做出反应。

 

其他常见食物引起的“上火”也由此得到解释。

 

含糖量高的水果会引发口腔渗透压升高,而过酸的水果又会降低口腔的PH值,而这些都会引发神经源性炎症。

 

刺激的辣椒 / 屌丝女士


凡是被身体识别为具有现实或潜在伤害性的因素,都可以激发神经源性炎症。食物中如果含有这些物质,当然就会引起“上火”。

 

但这些反应并非是坏事,一方面这种反应是暂时性的,且反应轻微不需要任何治疗,所以无需担心。

 

嘴角长泡,一段时间就能自愈;吃辣菊花疼,根本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同时,这也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保持节制,不要贪食。

 

所以,放下你手里苦得掉渣的凉茶吧,一切宣称可以“下火”“祛火”的方法和药物都是骗人的。

 

不过喝一喝也没什么,让你印象更深刻,保证饮食节制,食不过量,也好。
 

 

 

作者:阵雨,专业拔草一百年,一个被粉丝认证为“百草枯”的健康科普博主,擅长为各位避开生活中各种坑~公众号:阵雨fallin(ID:izhenyu163),听说关注之后能省了不少钱~

图片来源:泼辣有图,壹伴

参考文献

 

[1]Bayliss WM On the origin from the spinal cord of the vaso-dilator fibres of the hind-limb and on the nature of these fibres. J Physiol (Lond)  .1901;26:173–209.

[2]Maggi CA  Tachykinins and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as co-transmitters released from peripheral endings of sensory nerves. Prog Neurobiol   1995;45:1–98.

[3]Richardson, J.D.; Vasko, M.R. Cellular mechanisms of neurogenic inflammation. J. Pharmacol. Exp. Ther. 2002, 302, 839–845.

[4]Thresh, J.C. Isolation of capsacin. Pharm. J. Tr. 1876, 6, 941–947.

[5]Nelson, E.K. The constitution of capsaicin, the pungent principle of capsicum. II. J. Am. Chem. Soc. 1920, 42, 597–599.

[6]Musfiroh, I.; Mutakin, M.; Angelina, T. et al. Muchtaridi, M. Capsaicin level of various capsicum fruits. Int. J. Pharm. Pharm. Sci. 2013, 5, 248–251.

[7]Caterina, M.J.; Schumacher, M.A.; Tominaga, M. . The capsaicin receptor: A heat-activated ion channel in the pain pathway. Nature 1997, 389, 816–824.

[8]Hayes, P.; Meadows, H.J.; Gunthorpe, M.J.; Harries, M.H.; Duckworth, D.M.; Cairns, W.; Harrison, D.C.; Clarke, C.E.; Ellington, K.; Prinjha, R.K.; et al. Cloning and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a human orthologue of rat vanilloid receptor-1. Pain 2000, 88, 20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