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独家 >

仅自己可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再发朋友圈了?

本文来源:重庆青年报

曾经的朋友圈像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四合院,饭后家家户户都聚在院子里话家常。如今点进朋友圈,像是兴高采烈地去朋友家拜访,结果吃了个“闭门羹”。


下班回家的轻轨上,我如常打开了朋友圈,刷了一站路都只看到代购刷屏的消息。

 往常那几个最爱叽叽喳喳分享生活的朋友,已经好久没看到她们的消息在朋友圈出现了。 点进头像,也只看到代表着“仅三天可见”的灰线。
 
曾经的朋友圈像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四合院,饭后家家户户都聚在院子里话家常。 如今点进朋友圈,像是兴高采烈地去朋友家拜访,结果吃了个“闭门羹”,只有街边小摊贩的大喇叭在孜孜不倦地喊着:“清仓大甩卖,全场最低价……” 

图片来源:@龙果_


与最初琐碎小事都要通过朋友圈昭告天下的情形大相径庭,最近几年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消失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再发朋友圈?那些曾经热衷发朋友圈的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好友越加越多能交流的朋友却越来越少  练练曾经很喜欢在朋友圈里发表观点,也热衷于和圈内好友一起探讨八卦趣事、生活琐事、热点新闻。但凡是她感兴趣的,她都要在朋友圈内“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发朋友圈,无非是想要在这个彼此熟悉的圈子里寻求共鸣。
然而最近练练发现,在朋友圈里找共鸣变得越来越难了。 半个月前她转了一个关于“身材焦虑”的段子,原本是调侃自己脸大腿粗,结果引发误解,评论区有一个并不熟悉的人质问她是不是歧视身材不好的人。 

图片来源:《脱口秀大会 第三季》截图
 

练练虽然困惑,但是仍旧耐心地解释。可是,她越解释对方越是“开杠”,最终练练的耐心逐渐被消耗,直接删除了那条朋友圈。 

图片来源:《奇葩说 第5季》截图
 

《奇葩说》的主持人马东曾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练练对此有了些许体会。 外卖小哥、房屋中介、培训课的老师、学习小组的同学……随着各类社会关系的增多,我们的好友数量越变越多,可是能够真正交流的朋友却越来越少了。 

图片来源:pixabay


发出去的内容,没人回应和点赞,只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杠精”永远在赶来的路上。 如果合理分享观点的平台成为“杠精”们诡辩的杠杆,那我们为什么要发朋友圈为其提供这个支点。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说不通一个故意找茬的杠精。   朋友圈打破了生活与工作的界限不再是独属于我的避风港  南方认为朋友圈的主要作用是抒发个人情绪,以及和朋友分享美好生活。
发美食趣事时有人点赞,发深夜感慨时有人评论关心。

快乐齐分享,难过共担当。所有的情绪都能在这里被承接,总有人永远守护在评论区做他的避风港。 至少,从前是这样。 

图片来源:@我都不敢相信自己是只兔
 

然而,自从微信由社交软件逐渐演化成办公软件后,南方的朋友圈就逐渐发生变化。 

领导、客户和同事的加入使朋友圈不再是单纯的生活趣事分享平台,而是他的社交名片和老板眼中的免费广告投放地。 发公司的广告,分享工作要闻,偶尔还会求评论、转发和点赞,南方无奈地发现,他已经变成了自己以前最不喜欢的那种人,把单纯的朋友圈变成了工作场所。 


偶尔深夜想要发点感慨,他又担心负能量影响自己在他人心中形象的树立。万一被老板和同事看到,他们会怎么想? 于是即使南方打好字,又删删改改、裁剪成最合适的内容,并设置好“仅自己可见”,却最终还是点了“取消”和“不保留”草稿。
 


“还是算了,其实也没有那么想发。”南方如此说道。 朋友圈原本是我们说“悄悄话”、“吐槽”和“抱怨”的私人空间,而当朋友圈逐渐由私密走向“大众”与“公开”之后,这个平台便不再能够承接我们的私人情绪。 

图片来源:@龙果_
发朋友圈的顾虑变多,受到的限制变多,抒发情绪的空间变成制造焦虑的源头,还不如沉默。 
圈子不同,不必 换一个平台照样精彩 海琴是我朋友圈里“晒娃狂魔”大军中的一员。只是近几年,这支队伍渐渐销声匿迹。


问及原因,海琴说,没必要发,免得打扰别人被人烦。 原本海琴的初衷是记录生活,但连发5个9宫格、7个短视频的刷屏行为了引起部分人的反感,不堪其扰的他们开始吐槽。
 


面对这样的言论,即便没有恶言相向,也没有哪个妈妈心里不别扭吧。刷屏固然给人的观感不好,但是这样的吐槽同样刺痛热爱分享的人的心。

发朋友圈是每个人的自由,发什么内容、发多少条也不受他人限制与管辖。受不了这个委屈的海琴换了一个平台。 在另一个社交平台上,海琴和其他宝妈一块儿分享有关孩子的趣事,渐渐地成为了宝妈博主,坐拥几十万粉丝,天天被催着晒娃。 

图片来源:@龙果_


分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喜欢与认同,有人讨厌刷屏,就会有人喜欢。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其跟不喜欢的人较劲,不如和志趣相投的人形成一个新的圈子,还不用担心外人的眼光,照样活出精彩人生。 
 忙碌的人,不需要朋友圈  关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发朋友圈”,知乎一条高赞回答这样说:


“越来越忙。除了我,和我一起长大的他们也都很忙。” 豆仔前段时间挺闲,总在朋友圈絮絮叨叨,自从找了新工作,便再没看见她发朋友圈了。 最近她刚入职,各方面流程都在熟悉摸索,紧张忙碌的工作充实着她简单的生活,使她无暇顾及外界的瞬息万变,更没有时间去发一条无足轻重的朋友圈。 

图片来源:pixabay

 

真正重要的,是过好当下的生活。 豆仔说,“曾经闲暇的时候,总感觉世界不与我相关,想发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这样,这一整天才有了些事做,没有虚度。” “如今有了工作,我只想做好眼前的事,不出差错,没有那么多时间做其他事。” 

图片来源:电影《白日焰火》截图

 

朋友圈是展示生活的平台,但不是生活本身。 有些人发朋友圈不过是为了消遣、打发无聊时光,只要生活变得足够忙碌和充实,他们就会回归现实,过好自己的人生。 
 发朋友圈是热爱生活不发朋友圈是在认真生活   自己的朋友圈,我们有权选择发与不发。有人喜欢发,一天发好几条。有人从不发,为了避免被误会才特意发了个朋友圈说明:“我没有屏蔽你们,我只是不爱发朋友圈。” 人人都忙碌的今天,我们获取好友的近况,朋友圈是首选。往往许久不联络的朋友重新联系的契机就是对方发了一条你感兴趣的朋友圈。 

图片来源:@龙果_
可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发朋友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和朋友逐渐失去联系?其实不然。 

不必总是活在朋友圈里,通过虚幻的网络维系彼此的联系,真正的感情升温往往源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图片来源:pixabay


朋友圈不是我们和朋友交流的唯一途径,真正关心他们的近况,不如打个电话问问,或者约出来一起喝个下午茶。 多关注一下现实世界,也许你就能发现: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找到生活的重心,已经把现实生活过得足够充实且绚丽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