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人民网 阅读:1978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颁布以来,民法典为公民权利提供了更全面的保护。关注网络虚拟财产安全、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惩治网络暴力等问题......数字时代,民法典对权利的保护也向数字空间不断延伸。在第三个“民法典宣传月”,人民网推出“学法时习之・‘典’亮网络”系列策划,以案例阐释民法典为人们的数字生活带来的改变。
以案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中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微信群内发言同样需要遵循公序良俗,遵守法律法规。网络空间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渠道,但畅所欲言并不代表为所欲为,可以有不同意见,但应该做到理性,谨言慎行、合理表达,切不可虚构、捏造事实或者辱骂、诋毁他人。” 该案主审法官荣慧提示,根据民法典规定,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在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报警要求公安机关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或者向法院起诉要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若造成精神损害的,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资料来源: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编辑:薄晨棣
设计:马婷
(责编:薄晨棣、邓志慧)
2023快手直播生态报告:直播品类超425个,传统文化主播超19万
1月1日,快手发布2023快手直播生态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快手主播日均直播时长同比提升近30%,优质主播数量增长超过100倍,同时直播品类超42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有着璀璨而博大的文明。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游戏产业也在不断破圈、跨界,成为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024年元旦节期间,重庆公安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公安部部署要求,提前谋划安排,每日投入安保力量3 4万余人次,从严从实从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