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0.04.09期 >
A10-新中式 不一样的高级美

A10-新中式 不一样的高级美

传统中式的韵味美得雅致、难以舍弃,而新中式,就是传统中式碰撞上现代简约擦出的火花。

传统中式与新中式的区别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融合了庄重与优雅双重气质。传统中式风格在室内设计方面继承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例如北京的故宫和四合院都属于中式风格设计。

新中式则糅合了传统中式的古典端庄与现代的时尚质感,从而营造出一种含蓄秀美。它在设计上延续了明清时期家居配饰理念;提炼了其中的经典元素并加以简化和丰富;在家具形态上更加简洁清秀;同时又打破了传统中式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文化思想;空间配色上也更为轻松自然。

新中式具有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相比传统中式风格,新中式风格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景观。它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现代特点,并在沉稳的风格中增添了活力。

取材与用料

新中式在选材上大胆地加入一些现代材质,如金属、玻璃、皮质、大理石等,让空间在保留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又进行时髦的现代演绎,使空间质感变得更加丰富。在色彩的选取上,相较于非黑即红、色调单一的传统中式,带有轻奢风格的新中式多以深色为主,在黑白灰的基础上又辅以红、黄、蓝、绿等亮色作为局部点缀,配色更加大胆、明快而富有个性,风雅韵味呼之欲出。

色彩的多元化搭配,不仅保持了原有的沉着、儒雅,也增加添了一份生机和惬意。而新中式的家具,更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在提炼经典的中式元素的同时,又对其进行简化和丰富,“取其神而忘其形”,从而打造出更适合现代人的中式风格。

技巧之所在

新中式仅靠选材用料区别于传统中式当然不够,打造新中式的高级美还有以下技巧。

首先是恰当“留白”。留白不仅仅是传统国画创作的精髓,也是打造新中式风格的关键所在。留白不是空无,而是剔除多而无用的繁杂装饰,为空间做减法,只留下精神和气韵给心灵打造无限遐思的空间。纯净、简洁的素色墙面,是创造极简风的关键元素,在新中式中也是最好的留白手法,大面积的白色、浅灰或原木色墙面,都能创造空明、悠远的意境。如果想突出素朴的特色,那么大白墙是绝佳选择,与鸡翅木打造的雅黑色万物搭配,能呈现出水墨画的效果。

其次是轻隔断。新中式风格讲究意境,拒绝闭塞和杂乱。过多的实体墙分隔,会大大降低空间的通透度和光线视野。除了相对私密的卧室、卫生间外,为了分隔功能区,轻隔断可以轻松化解难题。常用的轻隔断有端庄稳重的木格栅、轻盈曼妙的布幔以及充满诗意的屏风。

然后是绿植。在新中式空间里,少不了东方花艺来渲染氛围。不崇尚娇艳名贵的花朵,喜用充满山间野趣的花叶布置。素有“花间四君子”之称的梅、兰、竹、菊,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能够完美地融入新中式风格的居室空间。盘曲遒劲的盆栽松柏,或是几枝斜逸横生的梅花疏条,淡雅而脱俗,也为空间添染一抹生机和灵动之气。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徐海燕实习生王湘钰

约你吃宵夜的人很多

陪你吃早餐的有几个?

早餐,其实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开到全世界的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名噪海外,想吃地道的重庆小面,私以为还是应该在本地品尝一二。

我相信没人能每天每顿吃小面,但本地人总会不自觉地想想“有多久没吃小面了”。这突然又让我想起一个人说的话,大抵是这样的:“最欣慰的事,就是每天路过那家店,还没开口老板就知道你想要一碗豌杂面,偶尔还会问你加不加‘血’。”

某天一早,起床后闭着眼随便进入一家小面店,都能吃出不一样的味道。但我觉得,不管在哪儿,最好吃的小面,永远都在自家楼下。

出没于街头巷尾的熨斗糕

熨斗糕,是承载着童年回忆的一种小吃。小贩们专挑人们上下班的时间,抬起三轮的手把就走街串巷。一路飘香,勾住了多少饥饿的路人。技艺娴熟的师傅将调好的米浆倒入专门的模具中烤制,熟练地一个个挑转的同时再撒上白糖和黄豆粉,糕体两面逐渐泛起诱人的金黄色。

熨斗糕并不只有甜味,细细一品,它还带了点米浆自然的微酸味,咬一口,腾腾的热气不断冒出。在薄雾笼罩下的山城清早,花一两块钱就能捧住温暖。

记得在磁器街301车站有一对聋哑夫妻卖熨斗糕,几十年不涨价。他们虽然生活辛苦,但永远靠自己的勤劳努力过活。

夹油条的糯米团子

早餐摊里叔叔阿姨戴着塑料手套,将煮熟的糯米压成饼状,放点花生米、芝麻,再夹根油条,快速卷成团子,蘸点白糖,最后丢进黄豆粉里裹上几次。

小小一个糯米团子,乍一看有点丑但完全能够果腹。

看似简单的操作,其实并不容易。对糯米团的揉搓力度和挑拣食材的把握力度都不是一个新手可以接上活的。

想起春森路的糯米团摊位火了很久,但守着摊位14年的阿姨却没有让它失去味道。每天排着长龙的队伍,是它火爆之后的一时景象。不知道在未来,这位阿姨还会如此坚持吗?

不过,春森路的糯米团不在我上班的必经之路,专门去吃一趟,倒也不必。

来一碗油茶

在老重庆人的眼中,油茶曾和小面一样,霸占了重庆人餐食的不二选择。“重庆油茶”虽然名字以茶落尾,但它却跟“茶”没有半分关系。一碗绵密的乳白色米浆糊糊,道出多少早出人的慰藉。

对于重庆人来说,油茶和馓子就像双生子一样的存在。大半碗油茶端上桌之后,要上一把馓子,把它弄碎后撒进米糊里,再用调羹搅拌搅拌,味道会更浓郁。

我想,卖出的一碗油茶,得到的不止是这几块钱的收入,内里浓缩着的更是这些手工艺人们的勤劳和欣慰吧。

“明天早上多睡会,我等会儿给你买两个包子。”或许,这是我听过最踏实的话了。感觉就像小时候拿着满分的卷子,等着回家给父母惊喜一般。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徐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