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沙,重庆市巴南区恒大城小学校校长,高级教师,重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重庆市小学语文学科名师培养对象;全国优秀辅导员,重庆市第八届“十佳”优秀辅导员,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三八”红旗手,区优秀德育干部。
长期以来,彭校长坚持致力于课程研究和语文及相关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建构了“恒品教育”课程体系,成功打造学校整本书阅读课程品牌,主编的《爱阅读—我的整本书阅读手册》出版并公开发行,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同,并在区域内形成一定影响力。带出一支教师队伍,创出一个课程品牌,磨出高质量课堂。今天,本报编辑邀请了彭校长为我们介绍她带领教师队伍的探索与实践。
创出一个课程品牌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恒大城小学坚持致力于学校课程建构,形成了“五恒”课程体系。其中,阅读、劳动、体育、艺术等逐步成为学校的课程品牌,并在区内外形成影响力。“当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把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纳入语文教学时,很多学校还处于茫然中,很多老师还难以实现从单篇走向整本的跨越。但是我们已经提前了四年在思考和实践:聚焦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的问题,以课程化为理念指导,以国际上通用的阅读能力层级为参考,以阅读策略与活动设计为抓手,依托两个课题研究,最终研究出学校整本书阅读课程体系。”
彭校长带领团队编写完成的《爱阅读—我的整本书阅读手册》共计6册,使其以课程促学校发展、促学生发展的理念得到很好落地。“比对最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手册的编写与课标理念一脉相承。”
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专家、同行的认可,近年来,团队多次受邀参与国家级、市级刊物《课堂内外》《作文大本营》《小学语文1+X群文读本》等杂志和学习资料编写,在市内外做交流、送教十余人次。
磨出来的高质量课堂
恒大城小学,一直执着于对高质量课堂的追求。学校多年以来,一边总结好的经验,一边不断创新,建立起12种常规研究课型,导入各个学科、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教学,使各种能力层级的老师在每个时间段都能够参与课堂研磨,并不断进阶,实现全员展示,全程研磨,全面提升。上好课是学校每一位老师专业成长的头等大事,上课不分年龄,不分职位,人人上,人人磨。“任何时候你到学校来都有人在磨课,随时可以提供课例观摩。”彭校长说道。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恒大城小学荣获区级一等奖以上赛课20余项,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连续多年荣获市区级最高奖项。“每一堂课都来自我们自主研究和原创。磨课的过程有汗水,也有泪水,但是这之后的幸福只有经历过才懂得。所以,我们倍感珍惜。”
“阅读共同体”确保团队携手前行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彭校长提出,以建设研究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坚持阅读,坚持研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不二法门。
在彭校长的办公室里堆放着各类书籍,一排长书架延伸至进门处。“坚持阅读是我的必修课,文学作品、教育专著、学科期刊、儿童读物都是我涉猎的范畴,每年近百本的读书量也快速提升了我个人的文学素养和理论功底。”彭校长说道。
“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专业知识、人文百科都是我们涉猎的对象,每个团队也是一个读书共同体。人人读书,周周分享,不知不觉坚持下去已经是六个年头。阅读后通过分享让教师们都受益匪浅,让每一位教师都深受教育,备受鼓舞。我想,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让我们不忘初心,做有温度、有力量的人民教师。”彭校长对此深有感悟。其实,一堂堂课程,一个个课例的背后,也都是各个教师团队研磨的过程和成长的路径。
22年教育生涯,从一线教师成长为具备多部门管理经验的校长,每一次成长的背后都是一份新的责任。彭燕沙说:“在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中,我也只是渺小的一员。但只要心怀梦想,潜心育人,每一份平凡的努力都终将凝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一堂堂精彩的课程背后,也是每位老师不断探索、成长的过程。”
文/本报编辑 陈洁
10月23日,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说,太平门至人和门段城墙及城门保护工程已经通过专家验收,即将对市民开放。
太平门至人和门段城墙遗址地处下半城核心区域,该段城墙残长约546米,夯土甃石结构,是重庆古城墙遗址中保存较好的城墙段之一。
在修缮过程中,文物专家按原样恢复缺失楼梯、楼梯踏步,按原样补齐、恢复雉堞(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还对风化严重的石材进行加固、对石材表面进行封护。
为了让市民能再次感受这座重庆城曾经的第一门,文物修缮专家在对太平门遗址以及人和门遗址进行局部复原保护的同时,还恢复了太平门内沟通上下半城之间的通向白象街的台阶。同时,考虑到城墙修缮后作为游览通道使用,将按照城墙原有雉堞形式新做护栏。
太平门至人和门段建起了步行系统,市民可沿着该段城墙顶部漫步。步行系统保留城墙原有步行通道约476米,并新增一段长约20米、宽度不小于2.5米的步行通道。其中,太平门城墙段对外步行接口共有两处,分别接白象街和四方街。
对于已毁城墙走向,文物修缮专家在白象街人行地面以及太平门城门前广场设置已毁城墙地面导引线两段,总长度为233米。
重庆古城墙极具地域特色,太平门及其城墙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段。徐晓渝说,中国古代城市营建有两种模式:《周礼·考工记》曾有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种城池多为方形,城墙多用砖砌筑,设有四门,城内设有中轴线,讲究左右对称,常见于北方平原城市;《管子》一书中曾记载,“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种筑城理念营建的城池往往因地制宜,平面形状多为不规则形,城墙多用石头砌筑,城门结合地形变化而设,数量不一,城内不讲究对称,依山就势设计城址布局,常见于南方山地城市。
由此可见,重庆城就是《管子》筑城思想的典范。依山傍水而建的重庆城,陡峭的山崖成为了城墙的组成部分,奔腾的江水成为了最好的护城河,石头不仅砌成了城墙,也筑成了坚如磐石的一座座城门。
据《重庆日报》
10月22日下午,2023年渝西片区篮球邀请赛落下帷幕,大足代表队夺得本次邀请赛冠军。双桥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覃伦富出席活动。
此次比赛由大足区文旅委主办,历时三天,来自大足区、永川区、江津区、荣昌区、璧山区、合川区、铜梁区、潼南区的8支男子篮球代表队,共130余名队员参与整个赛程。
大足区代表队队员刘家源表示,渝西片区8个区县的篮球队相聚赛场,不断磨砺自己、突破自己,用拼搏带动了渝西片区的篮球运动氛围,也必将助力整个重庆的篮球运动更快发展。
据大足区融媒体中心
近日,音乐剧《三星堆》在成都迎来首演。演出时间和空间都距离三星堆遗址比较远,3000年、60公里。但对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来说,这一眼,可跨越时空。
音乐剧讲述了古蜀国与现代两个不同时空交错进行的故事。古蜀人与考古学家在同一片土地上,尽管有着迥异的时代、环境与事业,但从未改变的,是对未知的探索、对情感的追寻。
作为“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全球推广项目之一,音乐剧《三星堆》从一开始就有着向世界讲好三星堆故事的使命。
《三星堆》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视觉盛宴”,但若要让世界“读懂”,不止于此。费孝通先生总结过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箴言。如果说对视觉美的极致追求,能让世界观众看到三星堆文化独特的魅力,那么,对情感的共鸣则能让人类获得共通的语言。
剧中,无论在古蜀还是现代,父亲与女儿之间的感情都是一条明线:巫祝与女儿,考古学家与女儿,最终都消解误会,获得最真挚的亲情。另一条线索则是人类对自身的发现:古蜀人在天地间抗争求生,当古人对“人”的能量信任胜过 “神”,文明就缓缓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考古学家在短暂的一生中追溯漫长的历史,可以说是匠人精神,更可以说是作为人的坚持。
就像剧中所说,“凡人的快乐来源于未知”。三星堆文化留给历史的背影是神秘的、浩大的,但别忘了,三星堆的过去是普通人创造的,三星堆的今天与未来,是普通人发现与继承的。当亲情、梦想、普通人等关键词糅合在一起,一个世界观众都能“听懂”的故事就诞生了。
音乐剧《三星堆》的幸运之处在于,它的创作有了更多考古发现的支撑。2021年,在时隔30多年之后,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个祭祀坑,出土大量精美文物。一切三星堆文化的衍生,基础都在考古工作者脚下的这片土地上。
更幸运的是,音乐剧《三星堆》遇到了能读懂它的观众。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考古、关注中华文明的童年。成都站演出结束后,音乐剧《三星堆》还将前往深圳、广州、北京等地巡演。
在音乐剧《三星堆》首演的剧场大厅,立着一些海报,以有趣的视角重新认识三星堆。比如,一件陶器神似火锅,“你要清汤锅还是麻辣锅”;青铜神树则被誉为“身高担当”,三星堆的“颜值最高峰”。这是戏谑,也未尝不是另一种现代理解。
三星堆文化还能有多少种打开方式?目前已知的消息是,电影、综艺、绘本、展览、游戏……古蜀人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在3000年后会成为顶流。
事实上,三星堆文化从一开始就是懂得“交流”的。考古发现证明,三星堆的尊的制作技术,来自中原;镶嵌有绿松石的铜牌,以及玉鬲、玉璋等玉器,受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影响;琮则受到西北的齐家琮和东南的良渚琮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三星堆文化仍在延续。这一次,它的“朋友圈”将从中国走向世界。
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