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3.10.26期 >
06-他的理想源自一只漂亮的飞蛾 ——记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罗渠高

06-他的理想源自一只漂亮的飞蛾 ——记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罗渠高

他的理想源自一只漂亮的飞蛾

——记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罗渠高

近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五部委在湖南长沙联合举办2023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发布会,重点发布8个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罗渠高同学名列其中,是重庆唯一入选的学生。罗渠高热爱自然,尤其对生命科学、生态保护和节气物候记录兴趣浓厚。来看看他都有怎样的故事。

位于重庆北碚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缙云山,森林覆盖率达96.6%,是重庆中心城区的绿肺,也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综合体物种基因库,物种十分丰富。

2014年国庆节期间,小学一年级的罗渠高在缙云山下捡到1只漂亮的飞蛾,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查阅《中国蛾类图鉴》后发现它叫“华庆锦斑蛾”。随后,他在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找到相关标本资料。“我发现了重庆市的物种新记录。”当年11月13日,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自然笔记。

这次发现之旅,激发了罗渠高对生命科学、生态保护和生物探究的浓厚兴趣,在他小小心灵中种下了一个绿色的梦想。从那时起,他从未停止过对生物多样性的探索,也一次次用科学影像和自然笔记报道物种新记录。

2015年暑期、2016年春节,在老师带领下,罗渠高在金佛山、缙云山发现了像虾但不是虾的“钩虾”,专家鉴定分别为“可爱钩虾”“缘毛钩虾”,都是重庆市物种新记录。2017年发现并报道中国最小的蛇——“钩盲蛇”,这是钩盲蛇在中国自然分布的最北记录。2020年以自然笔记《四面山“二虫传”》和科学影像《青少年生态环境接力调研行仙女山发现重庆蛇类新记录》分别报道在四面山、仙女山发现中华弧纹螳、大琉璃食虫虻、桑植腹链蛇,2021年夏季在附中校园、缙云山发现成都壁虎、川村陆蛙,2022年在缙云山发现毛翼蝠,2023年暑期在金刀峡、阴条岭、精华山发现洞穴钩虾、南方链蛇、环纹华珊瑚蛇。

10年来,他利用寒暑期、节假日和周末,深入缙云山、仙女山、四面山等地,行程上万公里,报道省级物种新记录18种,作品发表于人民视频、学习强国等平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同时,他也成为第四届“钱易环境奖”中学生奖年龄最小的获奖者,作品入选“生物多样性100+案例”、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青少年优秀作品奖。

在探索生物多样性、报道新物种记录的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多样性,了解和参与生态保护,我们的缙云山才能一直山清水秀。”罗渠高说。

2020年底,结合缙云山综合环境整治启动,罗渠高主动请缨担任“守护青山”小林长,并发动成立“缙云山青少年志愿小林长”团队,带动上千人参与“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在寒暑期、节假日和周末,他和其他小志愿者们一道开展“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志愿服务,清理垃圾、开展空气质量和水质监测,参与缙云掌突蟾、合江臭蛙、布氏泛树蛙、脆蛇蜥等珍稀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地微生境保护研究。

在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南大学、北碚中医院等支持下,他在校园试验地扦插、引种成活北碚榕、缙云黄芩、缙云秋海棠、华重楼等物种,首次实现这些极小种群的迁地保护,建立起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首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是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罗渠高把生态保护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按传统节气实时记录缙云山、四面山、金刀峡等不同时节物候变化和景色变迁。

2016年至今,罗渠高先后完成《陆生涡虫》《霜降的小发现》《巴山夜鸣掌突蟾》《小三峡的石与人》《水生涡虫与钩虾》《霜降巴山,十年锦斑》等节气自然笔记和科学影像作品120余个。

其作品《巴山蛇娃——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探究》获第3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优秀科创成果奖,他本人也作为全国青少年科创典型代表参与拍摄纪录片《少年逐梦》。

2023年,罗渠高被评为成渝双城非遗文化宣传使者,当选共青团全国十九大代表,荣获全国及重庆市“新时代好少年”。如今,罗渠高有了更大的梦想,立志终身从事生命科学研究。

据上游新闻

 

雨果奖得主海漄:理想“照亮”了我的现实


21日晚,世界科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2023雨果奖”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中国科幻作家海漄凭借小说《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他也是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

“在得知作品入围时,我就一直在畅想着获奖这一刻,没想到梦想成真了,很激动,也非常荣幸。”21日晚,2015奖获得者刘慈欣公布获奖名单并为海漄颁奖,这位90后科幻作家在致辞时难掩心中的激动。

海漄与科幻的结缘始于孩童时代,“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故乡的书店就在我脑海中搭建了一个只属于我个人的曲径通幽的私人花园,在这个花园里,科幻是最美的风景。”

海漄1990年出生于湖南,目前在深圳从事金融行业,但忙碌的工作并没有让他停下阅读和创作的步伐。他自2016年起创作科幻小说,是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与写作的直接关联其实不大,但工作让我更加自律,做事更有计划性。我经常要加班,有时工作到很晚,但我尽量用刷手机和看短视频的时间去写作。”

海漄擅长创作历史性科幻作品,代表作有《血灾》《龙骸》《走蛟》《尽化塔》《江之怒》等。

此次获奖的《时空画师》采用推理小说的写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推理与科幻结合,追溯了一幅虚构的名画创作和“当时”故事。

《时空画师》描写的主要是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创作的前因后果,也包括绘制这幅恢宏巨制的神秘少年画家背后的故事。

海漄告诉记者,写这本小说,是对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感到好奇,画家王希孟英年早逝,带来了不少遗憾,相关历史记录稀少,给创作者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当代中国科幻创作的浪潮中,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故事的做法越来越受到创作者和读者的青睐。海漄认为,这并非是刻意为之的选择,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我们的文化和传统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在创作时只是将其呈现出来而已。”海漄说,科学是全球通行的,但科幻中的想象力却是每个民族独特的财富。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科幻创作,不仅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能让中国的科幻作品走向世界。

谈及是否会在获奖后加快写作的步伐或创作长篇作品,海漄表示:“作为一个业余作者,我的时间并不充裕,我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更精炼的作品。我珍视自己的作品,也珍视读者的金钱和时间,绝不会用一个短篇的故事去强撑长篇的体量。当然,我也在渐渐尝试中篇和长篇,但宁缺毋滥的原则不变。”

作为一个远离故乡、在大城市繁忙工作的年轻人,海漄在获奖致辞中动情地说:“我每天计算着我的时间,计算着我的收入,但我在下班途中,在晚上加班回家的路上,我也会去仰望一下星空。”

现在,对科幻的热爱,对梦想的执著,让海漄的理想“照亮”了现实。

据京报网

 

90后以废旧材料制国潮头饰 

开启“变废为美”新事业  


荷花步摇、点翠凤冠、鎏金珍珠凤冠、赤金流苏钿子……谁能想到这些看似价值千万的国潮头饰竟然是用废旧的塑料桶、泡沫板、大蒜皮、玉米皮等材料制成,成本还不到10元。

上述“变废为美”的创意出自山东潍坊一位90后小伙王平之手。作为一名摄影师,王平经常在拍摄时需要用到古风的头饰、道具,但市面上的饰品总是无法满足他的需求。于是他自己尝试用大蒜皮、玉米皮等废旧材料加以制作,没想到在网上引起大量关注,相关视频累计获赞超百万。

“有一天做饭时,我发现大蒜皮和荷花的纹理有点像,于是我突发奇想,能不能用大蒜皮做一支荷花步摇。”王平向记者介绍说,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想法开启了他“变废为美”的新事业。他拿起剪刀把大蒜皮剪成荷花的形状,用指甲油做颜色渐变,用UV胶封层,一个精致逼真的荷花步摇跃然眼前。

自此,他举一反三,用发快递的泡沫板、装洗衣液的塑料桶制作古装电视剧的同款头饰,用农村的铁网鸡笼、玉米皮还原凤冠……100多件创意作品先后诞生,一次次与大众审美产生共鸣。“从设计、制作到成品,最快几个小时,最慢一周就能完成一件作品,制作过程很顺利,没遇到过什么困难。”王平说。

旁人眼里繁琐复杂的工作难不倒王平,对他来说,唯一有难度的就是找模特。“一开始找了很多专业模特,都拍不出我想要的感觉,后来我奶奶一戴上,那种惊艳的感觉一下子出来了。”在王平看来,奶奶是60后,他是90后,两代人以国潮头饰为媒产生联结,更能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之前很少戴这样的头饰,戴上之后感觉像穿越到了古代。”王平奶奶褚卫贞佩戴头饰的视频获得了众多关注,年轻人和老年人都非常喜欢。作为模特,褚卫贞也持续参与到“变废为美”的事业当中。“希望我和王平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环保和创新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褚卫贞介绍说。

王平坦言,坚持“变废为美”这项事业,不光是为了自己,更希望把“环保+国潮”的设计理念传递给更多人。“现在年轻人喜欢穿汉服打卡拍照,但是一个精美的头饰可能要花几百甚至上千块钱,很多人不舍得买。我想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们,可以自己动手设计,这样既环保又有纪念意义。”

出生于艺术家庭的王平,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学习书法、国画、京剧,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情结和独特的理解,这也是他在创作中如鱼得水的原因。“喜欢京剧的年轻人不会画一张花脸去拍照,而是画个吊眉或者眼影,以此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王平认为,国潮设计不代表对传统文化的照搬,而是把传统元素与当下年轻人的审美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品。“创新是一个设计师的灵魂,也代表中国当代年轻人审美的发展。年轻人一定要大胆创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据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