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0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3次飞行。飞船发射成为万众瞩目的大事件,而一个叫谭昊瑜的女孩也因此成了新闻人物。
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川美术学院学生谭昊瑜亲眼目睹自己设计的标识随神舟十七号一起升空,当时就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我设想过很多次这个时刻,激动、自豪都无以言表。”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后,谭昊瑜第一时间与母校师生连线,分享了自己在现场观摩的感受。
为何谭昊瑜能去发射现场?
原来,3名航天员身穿的宇航服上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正是出自她手。
今年3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2023年度天舟六号飞行任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三次飞行任务标识。其中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最终选定了来自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学生谭昊瑜的设计。
“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也很惊喜……”即便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但回忆起获悉自己的设计被选中时的心情,谭昊瑜依然很兴奋。
谭昊瑜从小喜欢画画,其父亲是一名航天迷,几乎每次飞船发射都会准时观看,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也时刻关注航天消息。今年2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2023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设计征集通知。这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历史上第一次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任务标识。四川美术学院获悉后,立即动员学生参加,并迅速成立指导队伍,帮助学生参加此次设计征集。
四川美术学院教师胡永攀回忆,团队深入分析了大量科普资料,从开始建造到建造完成整个过程的构型变化,了解了每个飞船对接口的位置、功能和名称,确保了所有标识中空间站构型的规范性。胡永攀介绍,团队经过多轮讨论与遴选,最终选定36套作品共108枚标识进行投稿,幸运的是,谭昊瑜的作品入选了。
“作为一名学生,当时我对能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既怀有期待,又有一些忐忑。当时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投稿的,并要求自己尽量做到最好。”谭昊瑜回忆,她是2月24号进入到学院创作团队中的,在动笔设计前,做了大量功课。
在设计过程中,谭昊瑜把“星空”“地球”“空间站”以及“飞船尾焰”作为了标识中的主要元素。“我在指导教师团队的帮助下,系统梳理了空间站从建造到完成的历次构型变化,也渐渐熟悉了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关系。”最终,她才实现了通过直观的图形语言展示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后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对接,并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的状态。
谭昊瑜设计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是对称结构,这也是她的特别考虑。“在前期的调研中,我发现之前的任务标识设计都不是对称的,我因此萌生了以‘对称’为基础来进行创作的想法。”谭昊瑜说,在自己看来,标识中的“17”和飞船的设计搭配上能够呈现出一种冲上云霄的状态。
“而我在‘17’的两侧绘制的一些星星,同样有‘向上升空’的整体效果。这样的设计,是我们对中国航天的美好祝福,也体现了我们中国航天正在蓬勃上升的趋势。”谭昊瑜说。
作为标识设计者,谭昊瑜被邀请赴发射现场亲眼见证自己的设计,随神舟十七号一起“一飞冲天”。
“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属于整个创作团队。”谭昊瑜说,她会把这次经历记录下来,分享给创作团队和学校的师生。
据重庆发布微信公众号
重庆的“追风女孩”王若蓝,在厦门实现了3个愿望:看海、拿到冠军、成为最佳射手。
10月29日下午,王若蓝所在的重庆石柱县三河镇小学女足队,获得了第二届追风联赛总决赛的冠军。这支在重庆大山里默默努力10年的校园女子足球队,获得第一个全国冠军。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了本次比赛。作为首个全国性乡村校园女足联赛,第二届追风联赛前期吸引了全国60余支“追风计划”乡村校园女足扶持项目支持的球队参赛,该计划目前已支持全国70支乡村校园女子足球队。
经过此前三大片区152场片区赛的争夺,来自云南、江西、贵州、陕西、新疆、湖北、湖南、重庆、广东、内蒙古等地的12支乡村校园女子足球队脱颖而出,到厦门角逐全国乡村校园女足的最高荣誉。
经过两天小组赛和半决赛的激烈争夺,重庆石柱县三河镇小学和贵州大方县元宝小学晋级到10月29日下午的决赛,最终三河镇小学以2:1获胜,捧起追风联赛冠军奖杯,而球队的前锋王若蓝以11粒进球成为此次总决赛最佳射手。
重庆石柱县三河镇小学总务主任马伯林赛后眼含热泪说:“我太激动了,这是我们从2013年开始发展校园女足以来,拿到的第一个全国冠军。我们学校的孩子,一批又一批,坚持了10年时间,终于圆梦。感谢‘追风计划’给孩子们提供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让孩子们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大海、第一次登上最高领奖台。我们回去会更加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支持。”
中国足协副主席孙雯,以及前中国女足球员王丽平和范运杰也特意来到比赛现场。决赛开始前,王丽平与范运杰共同为决赛开球。赛后孙雯为重庆石柱县三河镇小学颁发了冠军奖杯。
孙雯也为这群“追风女孩”送上了鼓励:“希望孩子们享受足球、快乐成长。对她们来说,能够有一个像追风计划这样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比赛能够健全她们的人格,也能够交到朋友,还能让她们更开放,有更好的未来,这是足球带给她们的真正财富。也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参与进来,把追风计划越做越好。”
据华龙网
福建青年教师摘得金钟奖桂冠
“就像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京剧一样,我到歌剧的故乡意大利学习歌剧,能够更深入了解原汁原味的东西。”近日,结束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之旅的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林子豪如是说道。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10月25日晚在成都闭幕。此次比赛之旅,林子豪收获颇丰,以98.72分的最高分摘得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的“金钟奖”(总决赛第一名)。
记者从福建省音乐家协会获悉,这是福建省声乐选手首次在此项赛事中获奖。10月28日回到福建省福州市的林子豪笑称,紧绷着的弦至今没有松开。“决赛比完的那一刻,心里小激动了一下,但马上又投入到后续的演出中去,还没来得及静下心来去庆祝一下。”
在林子豪看来,此次比赛的周期比较长,需要以一个“运动员”的心态去迎接比赛,要求自己不能有失误,因为比赛不能重来一次。
谈及自己对此次比赛的表现是否满意时,林子豪坦言,作为参与比赛的选手,他想的是不要出错,而不是出彩,与演出时候的自己完全不一样。“这次比赛的选曲,我选择了比较擅长和能够驾驭的曲目。”
生于1987年的林子豪于2010年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进入意大利威尼斯音乐学院攻读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意大利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强卡洛·帕斯奎托。
在意大利学习和工作的七年时间里,他多次登上意大利的歌剧舞台。值得一提的是,林子豪参演了意大利斯波莱托歌剧院2017年制作的歌剧《卡门》,饰演剧中斗牛士一角,是此次演出中的唯一一位亚洲人。
这些经历和舞台经验对他来说弥足珍贵。然而,他抱着“想家了,回来为家乡做点贡献”的想法,2017年回到福州,成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师,从事声乐教学工作。
回国后,林子豪多次参加重大演出,多次在国际和国内重量级声乐比赛中获奖;同时也多次受国内外著名歌剧节和歌剧院的邀请,在多部中外经典歌剧中担任重要角色。
“我今年36岁了,已到中国音乐金钟奖要求参赛选手的上限年龄。”林子豪感慨道,回国后,两次参赛中国音乐金钟奖,上一届也有入围决赛。此次获奖既是惊喜,也是莫大的荣幸,感觉自己的努力被认可。
采访中,林子豪对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一直倡导的“洋戏中唱”的艺术实践直呼“太牛了”。今年9月,他参与了郑小瑛执棒指挥的歌剧《弄臣》在厦门的演出,在此次演出中饰演弄臣。
“如果是意大利语原文演绎的话,观众会觉得云里雾里的,很难进入到剧情中去。”林子豪表示,中文演唱西方经典歌剧,可以让中国观众更清楚地了解故事内涵,也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院,从而更好地推广歌剧。
据中国新闻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