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3.11.09期 >
07-重庆数字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批“重庆造”国漫将在版博会亮相

07-重庆数字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批“重庆造”国漫将在版博会亮相

重庆数字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批“重庆造”国漫将在版博会亮相


重庆处处是风景。作为国内最具风格的城市之一,重庆已是越来越多热门电影取景地,包括索道、朝天门、洪崖洞、解放碑、天坑地缝等重庆地标,曾出现在贾樟柯、张一白、宁浩等导演的作品里。观众们通过这些电影作品,看到了不一样的重庆。

不只是电影,越来越多的国产动漫中也出现了重庆的身影。记者获悉,在即将于11月23日开幕的第九届版博会上,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互联网园将携园区动漫企业亮相,届时,包括《民调局异闻录》《白发沈辣》等在内的“重庆造”国漫将与观众见面。这些国漫里,众多重庆地标悉数入镜。

“重庆造”国漫叫响全国 

《民调局异闻录》讲述了一次野外行动中,特殊行动队队员沈辣身体里潜藏的特殊能力被激发出来,随即被招募进一个集合特殊能力者、专门调查超自然事件的神秘机构——民俗事务调查研究局,在这里,一个更为广阔而隐秘世界的大门向他开启,新的同伴和新的使命将与他的命运紧紧勾连的故事。

“这部国漫精品改编自耳东水寿的同名网络小说,第一季共12集已于2020年播出,豆瓣评分7.5、网站播放超1亿次、入围第17届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系列动画奖提名,成绩亮眼。”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因全程取景重庆,该作品催生的“重庆动漫效果”话题词曾上榜热搜多日,传播效果可谓破次元壁。去年,其海外版于crunchyroll全球平台上线,在北美、非洲和部分亚洲地区引发观看热潮。

《民调局异闻录》的出品方,正是园区企业重庆甲辰影视动画有限公司。这家专注于原创动画制作及创意文化产业的公司,曾出品《全职高手》第一季和《魔道祖师》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质国漫,其制作团队几乎全是重庆血统。公司曾被重庆市版权局授予“重庆市版权示范单位”,被重庆市文旅委授予“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23年荣获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重庆市企业创新奖”。

同样基于《民调局异闻录》IP制作的《白发沈辣》,也将在此次版博会展示。这是一部讲述地球守卫者处理各种离奇事件、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幻题材动画作品,主要描述了民调局调查员沈辣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地球守卫英雄的励志故事。据了解,该片目前处于尾期制作阶段,预计在2024年上线。

重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蓬勃

甲辰影视是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互联网园众多数字文化娱乐企业的一个缩影。产业园负责人介绍,2020年,园区荣获国家级版权示范园区(基地),依托互联网产业园及软件园的空间载体,集中引入、培育数字文化、数字创意、游戏动漫、版权交易及服务类企业43家,12家企业获得网络出版资质。

截至目前,园区已形成了互联网出版、数字创意、教育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据库出版5大文化产业集群,带动200余家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大带小、协同成长的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年均上架游戏产品约6款,发行市场涵盖全球,流水达到千万级;生产原创热播动画片10余部;精品广播剧超过800部;签约独家书籍和非独家书籍近2000部;原创漫画作品约20部。

“这些数字文化企业,有的布局ACGN(次元文化)各类泛娱乐、电商、直播等数字文娱双创产业,有的升级传统孵化空间,投资孵化本地大文娱产业集群,带动的数字文化产业就业人员近5000人。”该负责人表示,借参加版博会之机,未来将不断挖掘新生创新力量,助力重庆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重庆日报客户端

 

数十次到西藏采风写生

韩玉臣油画创作与收藏在京展出


在当代画坛,韩玉臣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上世纪70年代,他因历史原因两次与美术学院的深造机会擦肩而过,走上坎坷的自学油画之路;他受李桦、苏高礼、梁玉龙、张文新等名师指点,在主持经营大型企业的同时,坚持美术创作,先后在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11月4日,“纯真·诗心”韩玉臣油画艺术与欧洲油画珍藏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开幕,展出了韩玉臣西藏题材油画创作力作、油画写生以及他收藏的十九世纪欧洲油画真迹,涵盖米勒、柯罗、戈雅、列宾等大师之作。

倾心描绘多民族风貌 

韩玉臣对西藏题材情有独钟,曾不惧辛劳遍走青藏、川藏、滇藏、新藏等路线,上高原、入帐篷、住藏家、进牧场,创作了大批西藏题材的作品,多角度表现了阳光下西藏百姓特有的精神风貌。“西藏特有的山川风情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几十年坚持写生则是我不断锤炼自己形象塑造能力、克服图片化倾向的过程。”韩玉臣说,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让世界进一步认知西藏、了解中国。

展览现场展出了韩玉臣创作于2012年的代表作《牧羊女》,这幅画以超宽的构图描绘了牧羊女迎着初阳开栏放牧的情景。画面中,早晨的斜阳为出栏的山羊勾勒出闪光的轮廓,洁白的羊毛在光照中形成丰富而微妙的色彩变化。牧羊女身着天蓝色的头巾与红底蓝花的藏袍,格外醒目、靓丽。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于洋评价,韩玉臣作为一个画者,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画笔记录他身边人的日常生活形象。从70年代中期的太行农民到80年代烫起卷发的青年女性,再到新世纪开始走向小康生活的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牧民、茶农和歌手,这些形象的捕捉以平凡人的生活折射了一个国家50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韩玉臣先生,仿效前辈大家的晚年变法,开始尝试大尺幅风景写生和多人物组合创作。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原院长杨飞云说。

90件欧洲近现代油画珍品展出 

在写生创作之余,韩玉臣还创办了邯郸市首家民办非营利性文化艺术机构——韩玉臣美术馆,将其收藏的法国巴比松画派、法国现实主义画派以及德国、荷兰、比利时、俄罗斯油画作品面向公众展示。此次展览展出了韩玉臣美术馆收藏的90件欧洲近现代油画,既有欧洲风光旖旎的田园美景,也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戈雅《女士肖像》、米勒《休憩的牧羊女》、柯罗《诺曼底的池塘》皆为时代精品。而列宾肖像画《尤利娅·马科夫斯卡娅》更是为俄罗斯近现代油画提供了最佳佐证。

展览中,《休憩的牧羊女》是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重要作品之一,描绘的是法国妇女日常劳动生活的片段。画面中戴着红帽子的牧羊女坐在森林边缘,身后的树木枝叶茂盛,肥壮的羊群安静吃草,一只灰黑色的牧羊犬正在向羊群眺望。整个画面呈现出自然静谧之感,是典型的米勒风格。

俄罗斯油画承继欧洲一脉相传的艺术传统,法国油画的清新淡雅、意大利风景画的思古幽情和北欧的浪漫主义被俄罗斯大师融汇于一身,并在质朴洗练中平添了俄罗斯特有的悠远与深沉。展览展出了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的油画《尤利娅·马科夫斯卡娅》,作品塑造了一位身着黑色衣帽、斜靠于画面右侧的女性形象,人物姿态优美。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汪瑞表示,此展将为国内油画爱好者提供近距离观摩大师精湛技艺的学习良机。在今天,回溯传统,重温经典,也具有其意味深长的时代意义。展览将持续至12月5日。

据京报网

 

“走路上下学也要戴头盔”是一种懒政


11月4日,有网友报料称,广东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要求所有学生戴头盔上下学,“连走路、坐小(汽)车的也要戴。”当天,徐闻县教育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带头盔进校园”是湛江市教育局的统一要求,要求对象是乘坐摩托车或者电动车往返学校的学生以及接送的家长。该校在推广过程中要求过于严格,教育局已通知学校进行整改。

小学生走路、坐小汽车上下学也要佩戴头盔?此事一出,让不少网友啼笑皆非。骑乘摩托车、电动车时,家长和孩子规范佩戴安全头盔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要求步行和坐汽车上下学的孩子戴头盔,有何意义?更关键的是,推广“带头盔进校园”,究竟有多大的必要性、合理性?

网传视频显示,在该校大门口,陆续有学生佩戴头盔走出校门。记者发现,视频中约有几十名学生,走路时纷纷戴着头盔,仅一名学生将头盔拿在手上,且视频中没有出现摩托车、电动车。据网友爆料称,学校要求“头盔、书包同进校园”,少一样都不让进。

“戴头盔”与“带头盔”,一字之差,内涵却有所不同。从报道看,无论是市里的统一要求,还是该校加码后的要求,所强调的似乎都是“带头盔”而非“戴头盔”,即把头盔带进校园,有的学校为此设置头盔专区,专门用来存放学生的头盔。把头盔带进校园,就能保障学生的安全吗?答案不言而喻。

学生乘坐电动车、摩托车出行时,当然应该佩戴安全头盔,但要求学生把头盔带进校园则意义不大。要求走路和坐汽车上下学的学生也要带,未免有点荒诞。如此一刀切,已背离了确保安全的本意。

学生携带头盔进校园,看起来安全工作做得扎扎实实、有模有样,其实形式大于意义。换言之,本次事件折射出的问题,不仅是涉事学校层层加码、过于严格的问题,还包括背后的形式主义问题;需要整改的也不只是涉事学校,还有相关部门。

值得追问的是,推动“带头盔”落地生根,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学校究竟能做什么?是开展相关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还是直接管理学生的交通安全?近日,部分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过重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和担忧。学校要求学生“带头盔进校园”,具体的落实者恐怕又是一线教师,此举显然有给教师增负之嫌。说到底,最该整改的是懒政思维。

据光明网-时评频道 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