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4.05.16期 >
04-撕掉标签,自信青春无需定义

04-撕掉标签,自信青春无需定义

撕掉标签,自信青春无需定义

文/郑 岩  人民网

反向背调、拒绝“画饼”、反对无效加班、敢跟领导说“不”……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年轻人“整顿职场”的讨论一度成为网络热门话题,也为认识当下年轻人打开一扇窗口。

不少00后职场新人善于表达个人意见,不一味听从和忍让。在一些人看来,这或许是年轻气盛、不够成熟。事实上,正是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形成了较强的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更加追求平等对待与相互尊重。与此同时,他们并不缺少对职业前景的美好期待和干事创业的一腔热情。“整顿职场”更像是一种显性表达,包含着理性、务实的诉求。

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清晰地读懂当代青年的多样性。回答“青年何谓,青年何为”,切莫轻易下结论、简单贴标签。

过去,曾有人评价年轻人娇生惯养,是“垮掉的一代”;有人指责年轻人沉溺自我,冠名“非主流”;近来,仍有人试图以“躺平青年”等定义年轻人的状态。反思这些评价,可谓是失之偏颇,有的评价也早已被证伪。

年轻人需要成长,也一直在成长。90后博导“乘风破浪”,在国际科研竞逐中屡拔头筹;00后健儿向竞技巅峰发起冲刺,让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高高飘扬;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长才干、壮筋骨,为乡村振兴奉献智慧……多面的青春,同样的精彩,他们用行动回应质疑。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拥有耀眼履历。但那些兢兢业业完成工作、多姿多彩经营生活的大多数年轻人,又何尝不是中国发展的支撑。

只不过,相较顺从前人经验和他人指点,很多年轻人开始选择走自己的路。绕过热门专业,扎到古文字、古生物的冷门绝学中;为电竞行业铺路,“网瘾少年”成为世界冠军。透过热门新闻可以看到:人生没有固定剧本,没有统一路径。只要正向生活、努力奋斗,就可以喊出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既彰显了独立,也充满了自信。

世俗认可的成功经验固然有其道理,“以我为主”的人生选择同样值得肯定。年轻一代已不再是单向被前人管制教育的对象,已成为新技术、新事物的传播者和教导者,观念变革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有能力应对复杂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不愿被贴标签,不愿接受颐指气使的说教,不愿活成他人眼中的“后浪”,未必是自以为是。“我的人生我做主。”不被定义,是这一代年轻人的显著特征之一。

青年的样子就是社会的样子。农业社会,人们用三百六十行穷尽对职业门类的想象;而根据2022年职业分类大典,我国已有1639个职业。时下的年轻人之所以不被定义,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包容的氛围与多样的机遇。在最好的年纪遇上最好的时代,自可以信马任由缰、人生尽驰骋。

纵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但这一代年轻人并非与前辈截然不同。参与抗疫斗争,年轻人不分昼夜、勇往直前;面对大是大非,年轻人坚守底线、不骛虚声。无论风云变幻,那份爱国爱民的赤诚、向上向善的品质在青年中代代传承。这正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

毋庸讳言,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着新的挑战,有工作的忙碌,有家庭的压力,也有本领的恐慌。迷茫困顿无可厚非,暂时的悲观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不要棒喝指责,也不要一味“捧杀”。实事求是看待挑战,全力以赴纾解困难,帮助年轻人闯过关口,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撕掉标签的年轻人终究要靠自己去走出一条路。备好行装出发,“自定义”前行之路,也能让自己的人生闪闪发光,让各不相同的青春风采汇聚成最美的时代图景。

 

“5000块工资46个工作群” 隐形加班不该被无视

文/黄帅   中国青年报

最近,“5000块工资46个工作群”话题登上热搜,引起不少职场“打工人”的共鸣,甚至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的工作“待遇”更差,经常被领导无理由要求加班,还不支付加班费。这类加班往往比较“隐蔽”,比如公司要求员工随时在工作群里“待命”,要处理领导随时交代的任务,但这些却不算在加班时间里。

对职场“打工人”而言,只要能够按照契约、认真完成工作要求,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一些公司领导却想尽办法占据员工的休息时间,损害大家的休息权,以此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但是,事实往往与他们想象的相反,很多“打工人”带着不满情绪去加班,不仅无法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在心中埋下了对公司和领导的怨气。时间久了,必然产生公司团队凝聚力和员工工作认同度下降的问题,甚至酿成严重的舆情危机。

究其原因,不仅与一些公司缺乏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有关,也有其漠视法律法规的因素。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宣传活动评选结果揭晓,隐形加班劳动争议案就名列其中。

有律师曾提到,“劳动者提供劳动的工具由实体化向数字化转变,随之也产生了加班虚拟化、隐形化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形加班就是加班,是用人单位对员工个人时间的占用,理应支付酬劳,给予必要的待遇保障。至于一些人提到的“法律不保障隐形加班者”的言论,更是无稽之谈。近年来,已经出现多起由员工发起的维权行为,法院最终给予公正判决,涉事公司必须把员工的加班费用全部补上。

只是,在现实中,一些“打工人”选择忍气吞声,只要公司做得不是太过分,就不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如此做法,其实无助于公司强化法律意识,只会让一些公司领导觉得员工“好欺负”,甚至变本加厉地让他们加班。而那些因为被投诉、控告乃至接受惩罚的公司,才会真正感到“肉疼”,从而优化管理,真正把员工的切身感受和休息权利放在心上。

一家公司要想长远发展,不能只追求短期的利益和效率,而是要恪守法律底线,保持人文关怀,真正尊重和保护员工。特别是当需要员工下班后隐形加班的时候,管理者要主动拿出积极态度,给予加班酬劳,明确待遇保障,如此才能赢得员工发自内心的支持。

当然,隐形加班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对此,员工有必要不断提升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损害时,坚决说“不”,合理表达自身诉求,从而推动用人单位严守法度,优化管理。

 

不统一就砸招牌,太简单粗暴

文/柯锐  新京报

因不同意统一商铺招牌的要求,河南焦作博爱县数十家商铺招牌遭砸。这一幕,使得近年来屡屡成为热议话题的店招,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据报道,5月10日,有网友爆料称,博爱县鸿昌街道团结路数十家商铺招牌遭人破坏。多名商铺老板称,此前曾被社区要求统一商铺招牌,但部分商铺并未同意。5月10日晚,博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政府部门已介入调查。

店铺招牌,如同人的脸面,对店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对城市而言,林立的商业招牌也事关市容和风貌。对那些不规范的店铺招牌,促其纠正,有其必要。但如果简单粗暴地强推统一招牌,甚至不惜暴力破坏,这就很不应该了。

事实上,近些年,统一制作招牌弄巧成拙的事可谓屡见不鲜。比如,一律的白字黑底“墓碑风格”、同样的字体与材质……这些千篇一律、同质化店铺招牌不仅毫无美感,备受公众质疑,也令一些地方的城市管理陷入尴尬境地,并都进行了整改。

反观此次事件,当地显然没有吸取此前的经验教训,暴力砸人招牌的行为甚至更为出格。在各地都在想方设法优化营商环境的当前背景下,如此简单粗暴的做法,也十分不妥。

地方本着优化市容市貌初衷,因地制宜地对相关商铺进行优化管理,本也无可厚非,但类似统一店招、事关商家利益这样的事,还是需要事前认真征求商家意见,尊重各方诉求,争取商家的同意和配合,而非简单粗暴地强制推行。

作为城市景观风貌和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店铺招牌应与周围市容环境和城市景观相协调。而招牌的内容,在依法合规的前提条件下,也应尊重商家的自主经营权利,保持其多元、个性特殊,避免同质化。

在此方面,国内一些城市也已经走在了前列,甚至出台了专门的地方法规予以保证。

例如,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牌匾标识和标语宣传品设置管理条例》就规定,商业街区的固定式牌匾标识设置指引,应体现商业街区活力,为经营者自主设计牌匾标识提供创意空间,避免样式、色彩、字体等同质化。

而2022年9月修订通过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也指出,户外招牌设置应当体现区域环境、建筑风格以及业态特点,为设置者展现个性和创意提供空间,避免样式、色彩、字体等同质化。

对户外商业牌匾标识,这两部地方性法规都强调了创意和个性,避免同质化。这对各地规范商铺招牌,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示范意义。

城市治理关系民众切身利益,尤其需要精细化思维,人性化操作。此次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部门已介入调查。在后续相关工作中,期待当地也能将商铺招牌规范问题,纳入营商环境建设规划,整体予以周全考虑。

总之,地方城市管理要避免对商家自主经营的过度干预,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其店铺招牌一砸了之,否则,不仅将令城市管理再陷尴尬境地,于地方营商环境建设毫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