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育 >

看!这位同学还没毕业就去南极参加科学考察了

本文来源:教育圆桌

看到这张照片上的“雪龙号”,大家应该就猜到了,这里是南极,地球上最后的净土。这张照片是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硕士研究生赵钰恺在刚刚过

看到这张照片上的“雪龙号”,大家应该就猜到了,这里是南极,地球上最后的净土。这张照片是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硕士研究生赵钰恺在刚刚过去的冬天(即南极的夏天)拍摄的。当时,他和其他中国的科考队员、工作人员们正分成两班倒,昼夜不休地进行“海冰卸货”——雪龙号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山站”补充物资,但不能开到中山站跟前,除了飞机运货,还要靠人开着雪车往返装卸、运送货物。

是的,赵钰恺还是个研究生,就入选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成为来自80多家单位365名考察队员中的一员,去南极进行了一趟为期三个月的科学考察。他们去年11月16日从上海出发,11月30到达中山站,2月17日返回上海。

赵钰恺随队乘雪龙号去南极的路上,在澳大利亚霍巴特补充淡水蔬菜等物资

这一切还要从他的导师说起。赵钰恺的导师是包振山老师。得益于北京工业大学学部制改革,让他有了跨学科培养的机会。信息学部稂时楠老师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有深入合作项目,在稂老师的努力下,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工程能力较强的赵钰恺成为学校与中心联合培养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

但赵钰恺面临的是一个全新领域——极地研究中心需要对冰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而他之前从未接触过雷达和雷达数据。稂时楠老师多年从事冰雷达数据算法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对他悉心指导。为了提升他在相关算法上的水平,包振山老师还帮忙联系计算机学会的讲座,让他聆听技术大牛的分享。既熟悉算法和编程,又对冰雷达数据有一定了解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正是极地中心南极科考中急需的人才,当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征召人才时,赵钰恺幸运的获得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2月17日赵钰恺回国和同事们在上海码头合影

赵钰恺此次随同科考队前往南极,主要依托我国南极考察首架固定翼飞机——“雪鹰601”。通过机载的先进航空地球物理观测系统,实现了南极大范围科学调查和高精度、系统性的数据采集,是我国南极考察的重要项目之一。赵钰恺主要负责“雪鹰601”所有仪器采集到的数据的下载、处理、备份等工作。由于南极大陆表面被厚厚的冰面覆盖,冰下地形的具体情况是各国科考研究的热点。他负责航空冰雷达现场数据处理,得到观测数据的初步结果后,再通过分析数据的初步结果,判断数据是否满足预定的航空科学调查和研究目标的需求,及时掌握观测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数据的质量判断机载科考设备的运行状况,以保证南极航空科学调查可以高效、顺利的进行。此外,他还参与了海冰卸货任务,并根据现场需求编写了获取冰下地形数据的程序,为东南极冰下基岩岩心钻取位置选取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在北工大信息学部这支科研团队中,稂时楠老师负责冰雷达成像算法的理论支撑,包振山老师多年参与异构计算等计算机项目,通过跨学科联合培养,合作推动了我国冰雷达的研究迈向更高台阶。如今,赵钰恺已经回到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继续参与“南极冰盖/冰架航空地球物理观测”项目的研究。

中国科考队员在中山站附近拍到的企鹅

【对话赵钰恺】

圆桌:除了办公务护照,出发去南极之前你还经过了哪些特殊的手续?

赵钰恺:还去拉萨进行了为期3天的适应性训练,有一些高原反应;还进行了相应体检,吃了霍乱疫苗的药。

圆桌:“南极不一定比你想象中的冷,但是南极的冷一定会比你想象的冷更冷。”请解释一下这句话?

赵钰恺:我回来之后,每个人都问我是不是南极特别冷啊。我就会解释,因为中国每年南极科学考察主要时间是在北半球的冬季,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季,考察期间是全年南极温度最高的时候,并且我的工作地点多在中山站附近,温度一般比正在冬季的北京要高一点。但为什么又说比想象中的冷呢,因为在天气好(不刮风下雪)的时候、在南极夏季的时候、并且在中山站附近才会觉得不太冷——上述三个条件有一个不满足,那里就真的不适宜人类生活了。

南极的俄罗斯进步机场,中美科学和3名加拿大人机组成员、机场工作人员合影

圆桌:中山站有网络吗?你和其他科考队员工作之余的时间如何度过?

赵钰恺:有网络,但是通过卫星传输的,带宽比较小,网速有点慢。工作之余我一般是看带过去的书、去投投篮、找人下象棋或打乒乓球,在天气情况比较好的时候可能会去内拉湾那边转转,看看风景,但这种时候比较少。

圆桌:在南极的工作、生活中,最让你意外的是什么?

赵钰恺:感觉气候变暖对南极的副作用太大了。今年在2月初我看见一个大约有百公里长的冰山漂浮在海上,是从南极冰架边缘断裂脱落下来的。一下子掉这么大一块,很心疼南极的生态系统。

中山站的鱼骨刺牌,指向国内主要大城市并标明距离,以解队员们的思乡之情 

圆桌:在南极的工作、生活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赵钰恺:最困难的时候是在调查冰脊B的时候,要早上8点左右从中山站前往冰雪机场,雪鹰601飞机早上9点多起飞进行冰脊B的测量,要晚上9点多才能返回冰雪机场,然后进行数据下载,晚上11点多才能返回中山站,我还要连夜处理当天采集的数据,通常会忙到早上7点多,基本一天都不能合眼休息。

圆桌:南极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或者是哪一个瞬间?

赵钰恺:我觉得在离开南极的时候特别难忘,这里引用了当时我发的一个朋友圈:终于要离开南极了,结束第35次固定翼南极科考的任务了。……我确信,十年后依然会记得各位兄弟、队友一起工作、侃大山的画面。喜欢这里的氛围,虽然身体上会辛苦一些,但是心是满满的。我必怀揣赤子之心,待下一次归来,必将是一个更加成熟的我。

中国科考队员冬季在中山站拍到的极光

▼扫二维码关注教育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