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4.02.29期 >
04-毕业生获录用后被取消应聘资格: 招聘方都弄不明白的专业限制合理吗?

04-毕业生获录用后被取消应聘资格: 招聘方都弄不明白的专业限制合理吗?

毕业生获录用后被取消应聘资格:

招聘方都弄不明白的专业限制合理吗?

中青评论 黄帅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最近,泰州学院的大四学生小温在报名参加一家国企招聘后,接到了对方发来的录用通知信息,然而,就在他按照对方要求完成体检后,却意外接到通知,称其因专业不符,被取消应聘资格。这样的结果显然令人无法接受。小温的父亲也公开质疑:“专业审查应该是第一步,在资格审查过后,孩子又准备那么多,笔试和面试都过了,也通知他被录用了,怎么就突然被取消了呢?我们怀疑这个岗位是个‘萝卜坑’。”此事不仅令当事人困扰,也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不少人都怀疑,涉事单位的招聘是否存在某些“猫腻儿”。

复盘此事的来龙去脉,小温报考的连云港港口集团是一家国企,其招聘流程应该合乎规定、透明公开。关于此事的核心争议,小温的专业是网络与新媒体,在分类上属于新闻传播学类,而招聘岗位的要求,则是“汉语言、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新闻学等相关专业”。一个“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是否符合“新闻学等相关专业”的要求,是一个处于模糊地带的问题,应由招聘单位给出明确解释。但无论如何,先让小温通过资格审查,进入笔试、面试等环节,到最后又把人踢出去,都是极不恰当的做法。对此,涉事单位回应称:“集团下属用人单位负责审查的工作人员对专业认知度理解不到位,造成工作失误。”但仅凭这样一句回应,恐怕很难弥补求职者遭受的损失。

就招聘流程而论,如果招聘方并不清楚网络与新媒体是否属于岗位需要的专业,就不应该让小温在报考初审阶段通过。既然当初能通过,就说明小温的专业得到了招聘方的认可。小温已经被通知录取,之后又被取消录用,这样的大起大落,显然需要更清晰的解释,而不能光靠一个“专业不符合”的解释轻轻揭过。

用人单位先录取,再反悔,理应在道歉之外承担相应的责任。既然用人单位已经明确发出了录取通知,就应该履行承诺。否则,就是用人单位违约,涉嫌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做出赔偿,小温也完全可以追究涉事单位的法律责任。

笔者身边也有朋友遇到过小温这样的事情。但一些人怕得罪人,选择息事宁人,宁可忍气吞声,也不敢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一些用人单位正是认准了求职者的弱势心理,在招聘活动中不讲规矩,乃至忽视法纪,造成求职者权益受损。因此,不论就业难度有多高,求职者都应该进一步加强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由此也能倒逼用人单位遵守法规。

当前,很多年轻人都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越是如此,就业市场越需要公正与透明。特别是国企招聘,更应该有严格的流程,自觉接受舆论的监督。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通过上述事件,看到在招聘中“抠专业字眼”的不合理性。本来,在招聘条件里明确专业名称,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专业对口的人,但有时过于死板地“抠字眼”,反而显得很不灵活,也无法满足现实需要。连负责招聘的人,都没搞清楚求职者的专业是否符合要求,却让求职者承担麻烦与风险,这也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用人单位在明确岗位专业要求、避免模糊表述的同时,也不妨灵活处理,以宽松的资格条件吸引人才应聘。一方面,这可以减少招聘方因为不清楚专业差异而带来的工作失误,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不拘一格地找到合适的人才。减少对求职者专业名称等细节问题的“斤斤计较”,增加对求职者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考察,是避免上述事件再现的最佳方法。更多用人单位也不妨以此为鉴,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制定招聘政策,让更多求职者人尽其才。

 

游神、英歌舞相继火出圈,年味儿就该这样传承

新京报评论 叶克飞

在一些人“年味儿淡了”的感叹声中,以往村里“自娱自乐”的游神活动,却在这个春节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游客,甚至在海外也有极大声势。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农历新年期间,游神这一民俗活动从福建火出了圈。

游神文化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以福建和广东东部最为盛行。每逢游神日,村里村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簇拥着众神明走街串巷,还有舞龙和舞狮等表演,被誉为“行走的民俗博物馆”。

在这个春节同样“出圈”的还有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这一“中华战舞”的火爆不仅仅存在于潮汕地区,还传播至英国。2月11日,在伦敦举行的“四海同春”新春庆典上,6分钟的英歌表演《英歌雄风》打了头阵。广东普宁南山英歌队边走边演,一路巡游,吸引多达70万人现场围观。

此外,全国各地也有众多民俗文化活动占据着春节期间的C位,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如游神活动被打趣为“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如今也已经“年轻化”,而这就是我们的传承,这也才是中国的年味儿。

民俗是历史与信仰的结合

民俗文化背后是历史与信仰的结合。以游神为例,是古老的祈福活动,求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承载着民众的朴素认知和美好愿望。其之所以在福建沿海地区盛行,是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靠海吃海、时常面对风浪与水患的福建沿海地区的人们,自古就对自然环境格外敬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由妈祖娘娘、张圣真君、镇海王陈文龙、临水夫人、五福大帝和世子等构成的神话传说。

这看起来固然有着“不够科学”的一面,但恰恰是一代代福建人对世界进行探索和想象的产物,并在代际传承和知识演进中逐渐丰富与多元化。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还相对蒙昧的时代,游神还有着维系与团结乡村体系的作用,鼓励人们面对天灾时共克时艰。

此外,从《诗经》里的“神之吊矣,诒尔多福”到明清文人创作的各种诗篇,也都是游神衍生的文化遗产。游神文化也是各种非遗文化的集大成者,一般会与竹编、漆器和音乐等当地非遗特色相结合。

随着民众的世代迁徙,在拥有众多侨乡的福建,游神也成为海外游子的寄托和精神纽带,让游神得以在海外“出圈”。

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有着类似的历史脉络,其糅合了南派武术和戏剧等地方艺术,有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和阵法。以刚劲雄浑的舞姿,渲染磅礴豪迈气势,带来力与美的震撼。英歌舞既有古老傩文化元素,承继先民的图腾崇拜,又在岁月演变中逐渐丰富,依附于水浒故事。

作为中原文明南下传播与岭南本土文化在千年流变中结合的产物,英歌舞“源于邹鲁又异于邹鲁”,见证了文化交融的历史。而其武术元素,也与当年防御匪患的地域特征有关。

这种丰富的历史意涵,使得英歌舞与游神一样自带生命力。潮汕地区的华侨文化,也让英歌舞得以在海外延伸。

民俗文化最需要焕新传承

无论游神、英歌舞,还是其他地区的优秀民俗文化,其内核都是“敬畏天道”的仪式感。敬畏天道,其实也就是遵从自然、顺应人心,显然是不能将之单纯理解为“迷信”。

比如福建的妈祖文化,其背后是代代传承的海洋精神,是“闯出去”的动力来源,与现代文明的海洋文化相契合。

民俗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靠老人。近年来人们时常忧心的传统文化断层,在游神和英歌舞这里都变得不是问题。

一直以来,游神和英歌舞都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自愿捐资。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游神队伍中,青壮扛轿辇、挺神将,长者捧香炉,女性提灯执扇,这恰恰是农村社会关系和分工的展现,也是村际之间和谐往来的象征。

有人总结出的“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的游神新模式,正是民俗文化代际传承的体现。

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在经济上予以扶持,中生代将现代管理模式注入民俗活动,青年人也积极参与,合力扛起重达七八十斤的神将塔骨。这不但会让文化得以延续,也能带来创新。

今年游神的各种新版形象便是明证,其更为立体,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配合现代电子音乐等元素,更有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

当地年轻人对游神民俗的看法也凸显时代感:“我们不迷信,不拘泥于陈旧的形式,游神祈福是一种精神寄托,挺神将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全民皆可参与的民俗文化。”这种既坚持传统又不墨守成规的思维,恰恰是传统文化最需要的,也才是我们该有的年味儿。

英歌舞在英国的出圈,同样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既有街舞的气质,又有街舞不具备的传统文化意涵,英歌舞因此完全可以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民俗活动,需要年轻人参与,也需要年轻人传播。而其对信仰的看重,对天道的敬畏,也完全可以与现代社会崇尚的道德与美学相匹配,获得认同。

也因此,80后、90后、00后合力追捧的游神、英歌舞等在这个春节热闹“出圈”,不仅是传统年味儿淡了的最好反证,更充分表现出了中国古老民俗文化传承焕新的蓬勃生命力。

 

热卖的AI课,不过是又一个快消品

光明论

人们还未从OpenAI推出的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带来的冲击中走出,却恍然发现,卖AI课的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近日,就有媒体报道称,某自称名校博士的网红通过售卖AI课收入高达数千万。这样的“造富”神话并非个例,社交媒体上,类似的“带课”账号还有不少,一些课程的销售数量相当可观。

乍一看,这些AI课程确实让人心动。要么是“名校博士”倾情出品,要么理直气壮宣称“三周时间就能从AI小白变成大神”,至于价格倒也“亲民”,对于不少人来说,可能就是少下一次馆子的事儿。那课程质量如何呢?据不少网友爆料,内容不仅“水”而且还“步步为营”夹带私货,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你继续付款升级课程。高性价比、短期速成只是知识付费者的一厢情愿——如果这些课程包也能算作“知识”的话。

这些产品策略的套路,是多么熟悉的味道。这些年来,“知识经济”热潮始终涌动,你身边的人十有八九都曾为“知识”买单,从亲子教育、英语学习到后来的区块链、元宇宙。因此,对于这些“配方”都不应该感到陌生。如果真要怪的话,似乎只能怪AI动了太多人的奶酪。

确实,一个个大模型的横空出世让人们见识了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和巨大潜能,也让人们陷入持续的焦虑和恐慌。这些焦虑和恐慌,叠加本就已存在的职业困境或瓶颈,促使人们一定要作出一些反应,以缓解自身的AI焦虑。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在流量的裹挟下,关于人工智能的报道呈现出明显的“好莱坞化”,这进一步触发了人们的焦虑,而发力卖课的这些网红账号正是其中推波助澜的一员。

对于只增不减的AI焦虑,“报课”无疑是诸多应对中最省力也最熟悉的选择。对于“报课”的人们来说,他们想要消除信息差、增强职场竞争力乃至跟上时代的初心并不难理解,也值得尊重。只是,对于那些快速“撺”出的“快消”课,本就不该寄予过高期待。针对那些货不对版的AI课,有关部门当加强监管。而对于更多人来说,更值得反思的是,面对大型语言模型的飞跃以及AI的“狂飙”,如何避免“快消”心态。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爱德华·费尔滕提出“职业AI暴露指数”,这是一种评估职业受到人工智能影响程度的方法,并据此形成高/低AI职业暴露率排行表。随着AI的发展进程,相关的排行表也在不断变化中。这也从侧面说明,AI将更深刻地嵌入并持续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过程不仅是长期的,而且充满变化。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基本事实。

也因此,我们需要更为密切的关注、更为严肃的讨论、更为科学的AI普及和更为普惠的AI教育,如此将让我们保持冷静的观察和审慎的思考,让被煽动而起的焦虑逐步降温,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来积极适应变革。